• 3

為什麼冷氣的技術停滯了

yeskia01 wrote:
有進步啊!以...(恕刪)

說得好!冷氣重點不就是冷嗎?而現在的冷氣花里胡哨的功能做一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為的就是賣你更高的價錢!
esthetica wrote:
如果要進步 是不是應該強調
Cspf的提升 讓耗電更為改善嗎
但是到了8 9 10就上不去了
究竟是哪裡出問題
是科學界的新研究還沒有落實嗎...(恕刪)

冷氣機的能效比=製冷力/消耗電功率,在製冷力不變的前提下,要提升能效比就必須讓消耗電功率再低減,先就空調機本身的幾個元件說起,
1).熱交換器素材:
內螺紋銅管管內內膛線工藝&散熱鋁鰭片的超多縫造型,在工作流體的阻抗值與流體熱傳係數方面的雷諾數(Reynolds number)設計上已經在取得相當好的平衡點。(工作流體=室內外空氣&冷媒)

2).送風機:
貫流風扇與螺旋風扇,在送風機效率方面都已經大大的提升,減輕了風扇馬達出力的需求。

3).風扇馬達&壓縮機:
都已經導入高效率的直流(DC)電機。

4).冷媒:
普遍已經採用蒸發潛熱最高的R32冷媒。

5).控制系統:
從傳統定頻全面升級為變頻控制,各廠家在變頻運轉參數方面的設定,都已經有大幅度的進化。

上述元件在製冷效率方面都已經有相當的進步,消耗電功率要再向下低減,就必須往壓縮機低壓縮比(降低壓縮機馬達負載)方向去設計。

因冷氣模式的測試工況條件為室外DB:35℃、WB:24℃,室內DB:27℃、WB:19℃,所以依R32冷媒的物性,要讓壓縮機的消耗功率降到極致,系統的凝縮壓力(Pd)必須下降往303 PSI(R32冷媒35℃的飽和壓力)、蒸發壓力(Ps)必須提升往243.7 PS(R32冷媒27℃的飽和壓力)I迫近,這時所需要的室內、外熱交換器面積以及兩器的通風量都要趨近無限大。

追求極致CSPF所衍生的後果就是會出現一台超高成本、超高噪音的龐然大物,而且會完全喪失除濕潛熱的非優質空調機。

市販品中標榜CSPF高達10以上的那幾個機型,室內、外機的框體會比正常機來得龐大,且除濕量非常稀少就是一個明顯的範例。
說白點,cp值差的曲高和寡的家用產品根本沒幾個人買,廠商也不是笨蛋,冷氣已經提升到一個程度,當效率沒有大幅有感的提升,一台冷氣貴個好幾萬,一年省個幾百元有多少受眾會買單
台灣人的特性,機子至少要用10年以上,不是消費品,看看狗狗肉就知道,明明是生活品,偏要搞成消費精品,這就是搞死自己的最甲方式。
不是只有冷氣,很多傳統家電基本上都變不出太多花招來,所以很多都慢慢轉手或被整併了。
傳統技術已逼近物理極限,市場策略轉向使用者體驗與附加價值。

新世代的顛覆性技術仍在實驗室階段,這些新技術都還在克服材料科學、系統整合、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瓶頸。

次世代技術仍在研發期,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還需要時間。

冷氣技術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主要賽道從單純追求能效擴展到了提升綜合體驗,同時,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顛覆性賽道正在努力鋪設中。

未來 10 到 20 年,會看到完全不同型態的家用空調產品問世。
樓主真的這麼在意CSPF值那乾脆電風扇吹吹就好
那玩意兒越高冷暖房能力越差懂嗎?
再來說實在的樓主一天吃三餐+喝飲料的錢可抵幾天的冷氣費自己去算算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