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tica wrote:如果要進步 是不是應該強調Cspf的提升 讓耗電更為改善嗎但是到了8 9 10就上不去了究竟是哪裡出問題是科學界的新研究還沒有落實嗎...(恕刪) 冷氣機的能效比=製冷力/消耗電功率,在製冷力不變的前提下,要提升能效比就必須讓消耗電功率再低減,先就空調機本身的幾個元件說起,1).熱交換器素材:內螺紋銅管管內內膛線工藝&散熱鋁鰭片的超多縫造型,在工作流體的阻抗值與流體熱傳係數方面的雷諾數(Reynolds number)設計上已經在取得相當好的平衡點。(工作流體=室內外空氣&冷媒)2).送風機:貫流風扇與螺旋風扇,在送風機效率方面都已經大大的提升,減輕了風扇馬達出力的需求。3).風扇馬達&壓縮機:都已經導入高效率的直流(DC)電機。4).冷媒:普遍已經採用蒸發潛熱最高的R32冷媒。5).控制系統:從傳統定頻全面升級為變頻控制,各廠家在變頻運轉參數方面的設定,都已經有大幅度的進化。上述元件在製冷效率方面都已經有相當的進步,消耗電功率要再向下低減,就必須往壓縮機低壓縮比(降低壓縮機馬達負載)方向去設計。因冷氣模式的測試工況條件為室外DB:35℃、WB:24℃,室內DB:27℃、WB:19℃,所以依R32冷媒的物性,要讓壓縮機的消耗功率降到極致,系統的凝縮壓力(Pd)必須下降往303 PSI(R32冷媒35℃的飽和壓力)、蒸發壓力(Ps)必須提升往243.7 PS(R32冷媒27℃的飽和壓力)I迫近,這時所需要的室內、外熱交換器面積以及兩器的通風量都要趨近無限大。追求極致CSPF所衍生的後果就是會出現一台超高成本、超高噪音的龐然大物,而且會完全喪失除濕潛熱的非優質空調機。市販品中標榜CSPF高達10以上的那幾個機型,室內、外機的框體會比正常機來得龐大,且除濕量非常稀少就是一個明顯的範例。
傳統技術已逼近物理極限,市場策略轉向使用者體驗與附加價值。新世代的顛覆性技術仍在實驗室階段,這些新技術都還在克服材料科學、系統整合、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瓶頸。次世代技術仍在研發期,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還需要時間。冷氣技術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主要賽道從單純追求能效擴展到了提升綜合體驗,同時,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顛覆性賽道正在努力鋪設中。未來 10 到 20 年,會看到完全不同型態的家用空調產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