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lrobin wrote:認真的看完大陸這好幾篇真的專業,可惜我看台灣都只有那些網紅開箱深度評測哀諷、電腦這些3C,空調的幾乎就都業配文,不會有人很公正的去做深度拆解,測試跑分,功能性評比那些,可能也是因為空調的門檻比較高,而且很多資訊原廠都鎖死死,加上要評測的成本高,每次看到業配開箱文的文章真的整理的有條理清楚,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才對啊!但他們的問題就是每次講的都是一般DM上面會寫到的東西,沒有一些內部用料評比,性能跑分測試,氣流控制溫度分布舒適性評測,空氣清淨效果實驗,實際使用的舒適性、省電性、清潔維護性,結構設計耐用度,材質的優劣,壓縮機形式,各家變頻控制技術的評比......太多了啦!
分享一篇對岸文章:
...(恕刪)
Bryan風 wrote:
那邊花招還真多,都2023...(恕刪)
希望我們台灣過幾年家用空調不要也跟隔壁的鄰居一樣,好的都不學,都學那種歪風,重點是產品售價還年年上漲,政腐搞一堆補助最後還不都進設備商口袋,阿薪水漲幅永遠不及物價上漲,變成有錢的越來越有錢,窮的越來越窮而且無法翻身,那些廠商不是都說原物料上漲要撐不下去所以只好忍痛漲價嗎,其實只是要維持原有的利潤而已,之後跟原料供應商談到更低的價格商品售價還是不會降,因為我賣一台冷氣利潤更高了賺更多當然不想降價啊,然後會出一些程式寫一下就能變出不同的功能性哄哄費者讓大家認為多了這些功能硬體一定重新設計成本變高…;我常說啊,日本他們的國產家用最頂級空調售價跟我們台灣一樣最頂級的售價差不多,雖然他們有些功能性是有點雞勒,但跟我們台灣一樣國產的頂級機種什麼都沒有賣一樣的價格,難怪內行的都知道台灣很多人都盤子,但大環境就這樣我們也無法改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