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全熱交換器+全室除溼+吊隱式冷氣相關問題

q9859868 wrote:
各位大神好,小弟目前...(恕刪)


1. 全熱:

你家四個人,三房二廳,對應你選購的機器總風量250,個人建議通風量分成8份(1份31.25),客廳4份,主臥2份,兩個房間各1份。主要是根據空間常態性的會有多少人活動來分配,空間大小的比例正常格局來說也不會差太多。

因為風切聲還有空間的換氣效率都跟出風速度強相關,建議6吋進來客廳先給一支6吋(或是2根4吋),送往房間那根6吋過等靜壓箱之後分成4/3/3給主臥和房間,再用風閥(凡爾)微調出風量,這樣250全速的時候大概出風速度就是2m/s附近。

換氣效率數值模擬論文:
https://pubs.cstam.org.cn/data/article/cjcm/preview/pdf/jslxxb200901022.pdf

出風的風切聲我自己實測大概3m/s以內還算可以接受,再大就有感的吵,而且照上述論文來看,換氣效率也不會好。

至於你說的5-6人不會窒息,房間門打開讓CO2擴散,250就絕對撐得住。

至於靜壓,反正就還是要看你風阻到底多大,多少轉折或是有沒有過樑器,一般24坪250風量下能夠有100Pa應該沒問題,不要瘋狂走直角就好。建議拿著拉線圖先自己手算一下,然後抓稍微大一點因為濾網會慢慢堵塞,一年一換多抓個3成吧。

風管材質我覺得差異不大,風阻、風損比較重要,進風有濾網也不至於多髒,過濾箱之前髒了也不會怎樣,能髒到堵住6吋管嗎?因為你家也沒開窗,迴風也不會多髒,就算有一點灰塵那也是排廢氣的管道,又不是打造無塵室,何苦花大錢計較?


--------------------------------------------------------------------------------
2. 除溼:
除濕如果想用一台機器解決全室,就是照坪數分配風量,跟全熱一樣調整送風管徑來控制風速,只是要更注意靜壓的問題,全熱靜壓不夠頂多就是風量變小,除濕有壓縮機就不一樣了,風送不出去最慘還會一直跳保護給你看。好在日立這台沒記錯的話應該有三段靜壓可以選,真的不夠力往上調就只是噪音問題。

濕度基本上用一陣子還是會全室平衡,跟二氧化碳一樣會擴散平衡,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是還是會,我家也是一台機器撐跟你差不多坪數,迴風甚至都沒有拉管路直接自然迴,基本上室內每個空間濕度都差不多,除了主臥室剛洗完澡會濕度爆噴,後來針對主臥浴室獨立控濕就解決了。

浴室除濕我是用落地型,如果還沒裝潢可以考慮買吊隱式除濕輪式,除濕輪拿來處理浴室我覺得也蠻適合的,浴室防霉要一路除到相對濕度40%或是以下,冬天的時候壓縮機式的效能大減,變成你要用很大台的落地壓縮機式除濕機來處理,佔地。

--------------------------------------------------------------------------------
3. 冷氣:
全熱不太影響冷氣,因為大部分時候都是一速在跑,除非人很多通風量大的時候才些微影響,但是也不用太擔心,人多的時候都是待在公共空間,全熱換氣的時候會透過熱交換幫你回收大空間空調的成果。可以在計算空間熱源的時候稍微加一點上去,但是不用太擔憂就是了。

換氣效率數值模擬論文:
https://pubs.cstam.org.cn/data/article/cjcm/preview/pdf/jslxxb200901022.pdf

經反覆閱讀以上論文,發現該文研究目的是「低温空调系统送风特性进行了研究」,也就是「冷氣」應該用什麼送風速度才能在室內產生較均勻的溫度分佈,文中亦未曾提及「換氣」、「二氧化碳」、「通風」等關鍵字,個人的理解是該篇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密閉系統,無涉換氣效率。

有關換氣,推薦兩篇論文:

法規換氣率要求下二氧化碳累積情形探討
https://www.ilosh.gov.tw/media/jwcpkcqy/the-carbon-dioxides-concentrations-in-different-air-change-rates-under-regulations.pdf

通風條件對室內空氣品質之影響
https://hdl.handle.net/11296/fy3pux
(2023年8月後可下載電子全文)
jianhc wrote:
經反覆閱讀以上論文,...(恕刪)

我想表達的是,風速並不是愈快,擴散效率愈高,基本上冷房濃度擴散跟二氧化碳新風的擴散都是類似的微分方程,不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很多安裝喜歡用小管徑把終端出風速度拉高,除了噪音有感提升,對全屋換氣效率而言並沒有比較好。

至於到底設計到多少風速,我家就是室內25坪,三房兩廳,照上述我講的風量進行分配,目前用起來還蠻滿意的,沒什麼風切聲,二氧化碳濃度也壓制的蠻好的。真的要很講究,與其看更多論文,建議直接建模跑個模擬最精確。

家用來說,基本手算配合一些概念與實測,目前還行,給版主參考參考嘍~
simonchai wrote:
至於到底設計到多少風速,我家就是室內25坪,三房兩廳,照上述我講的風量進行分配,目前用起來還蠻滿意的,沒什麼風切聲,二氧化碳濃度也壓制的蠻好的。真的要很講究,與其看更多論文,建議直接建模跑個模擬最精確。

二氧化碳濃度是通風效度的最佳指標,不用建模,實測即可。不知大大是否方便分享實測數據供樓主及其他想裝全熱的網友參考?如果臥室通風量是60 CMH,臥室兩人,關門睡覺的話,晨起臥室二氧化碳濃度應該在1000 ppm上下。

PS:
1. 請於早晨起床臥室尚未開門前,測量床頭旁邊二氧化碳濃度,因為該濃度最接近平衡濃度。

2. 請避免於強風天時測量,強風會造成窗縫不斷有新鮮空氣灌入室內,影響很大,所得讀數不代表機械通風的效果。

3. 請先用酒精或香水確認您的二氧化碳檢測儀是否使用VOC傳感器,正品讀數不會因酒精或香水飆升。https://youtu.be/Vs2oEwlAsIk?t=363
另外從價格也可以判斷是否正品,下面這台幾乎可以肯定是假的:



正品應有的價格:
JOEY_HS

如果是在睡眠狀態,通風量是不是應該可以再低一些? 假如是起床時是在 1000ppm 上下的話。

2023-01-27 0:01
jianhc wrote:
二氧化碳濃度是通風效...(恕刪)

建模的意思是如果你要確切討論出風的風速對於濃度擴散的效率問題,設計怎樣的風速搭配出風口形式,換氣效率最佳。你說的是平衡濃度,兩回事。

我大概知道你在算什麼,就是假設每個人每小時產生0.12m3的CO2,然後假設外氣600ppm,根據換氣量去算一個平衡值。

實際上這只是再次解釋為什麼很多廠商建議每人30CMH,這不是我想討論的,也不是我想建議原PO的重點,我是在講討論效率跟配置的問題。
simonchai wrote:
我大概知道你在算什麼,就是假設每個人每小時產生0.12m3的CO2


以上數據以立方公尺換算:
睡覺每小時產生0.012 m³ 辦公作業0.018 m³
走動0.033 m³ 輕度工作0.036 m³ 重度工作0.063 m³
0.12 m³ ...可能是在跑步機上的生成速度。

simonchai wrote:
然後假設外氣600ppm

除非鄰近污染源,否則這個假設有點太高,
環保署全台共六個二氧化碳測站,2020年4月的濃度數據如下:


simonchai wrote:
實際上這只是再次解釋為什麼很多廠商建議每人30CMH,這不是我想討論的,也不是我想建議原PO的重點,我是在講討論效率跟配置的問題。

引用原PO的話:「Q2:關於二氧化碳濃度的部分,小弟希望維持在600ppm...希望有使用經驗的大神分享經驗是否符合實務。」

顯然樓主較關心二氧化碳濃度,而非效率(實際上二氧化碳濃度也可代表通風效率)。既然大大都大方分享了自宅的通風方案與風量配置,也實際量測了二氧化碳濃度,不妨再分享數據,對計畫安裝的網友來說更具參考價值,也更加客觀。

容在下拋磚引玉:

以上數據使用SenseAir S8-0053傳感器。

jianhc wrote:
「Dougan an...(恕刪)

好啦,再回覆你一下:


1. 你提供的睡覺0.012 m³ :我說的就是這個數字,我也是google來的,因為你的情境是睡覺。少打一個0讓你興奮地貢獻了這麼多數字,也是蠻值得的。


你給的情境就是抓平衡濃度,簡單算一下,2()*0.012/60(通風量)+室外平衡濃度=你說的1000ppm,室外=1000ppm-400ppm,所以我文章裡面計算寫室外平衡濃度600ppm,嗯,那麼假設是500ppm,也就只是每人每小時CO2產生量你估0.015,我想表達的只是我們討論的事情是不同回事,沒想到又讓你很興奮的提供很多戶外二氧化碳濃度的數據,好啦,也是蠻值得的。


2. 二氧化碳濃度的平衡值與擴散的效率不是一件事,平衡需要的時間還有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等才是。


意思是,如果你是二氧化碳濃度高於某個值才開啟換氣,類密閉空間達到平衡濃度的時間才是我所謂效率;如果你的全熱保持固定通風量恆開,那瞬間濃度相對於平衡濃度的variation對時間積分總和才是我所謂效率。


重複說明一下,我是建議原PO出風口風速可以不用追求太高,因為噪音大而且換氣效率不一定好,然後搜了一篇論文說明風速對於濃度擴散的影響並非風速愈高效率就愈高。


PO這次裝潢最在意的就是居家換氣系統,除了你最愛討論的平衡濃度其它都不能提?


3. 我家的我可以分享一下,沒問題。沒有數據曲線紀錄,印象中我早上起床看到平衡濃度大都850~900ppm,個人認為是滿意的。我全熱並不是恆開最大風速,所以有時候也會高一點,不過整體控制在目前的配置都還是很滿意。


———

回覆完喜歡討論平衡濃度的網友,再補充回覆一下原PO,三房兩廳想要控制在600ppm,個人認為根據您預計選購的機型辦不太到,但是再加大機型去硬要壓進600ppm真的有意義嗎?我個人也是認為不太建議。因為再加大確實會讓空調包含你的除濕機做功的成果流失更多,主要是我自己在類似坪數的同規格機型使用下覺得體驗已經不錯,頂多再加大一級?以上建議嘍!

jianhc

[拇指向上]感謝分享數據~

2023-01-25 11:08
simonchai wrote:
1. 全熱:你家四個...(恕刪)

再補充一下全熱交換器的配置,目前我是設置進風250CMH,迴風200CMH,對室內PM2.5的抑制效果也是很滿意,基本上都趨近零,偶爾2~4,正壓設置更大也許還能稍微更好一點,但是能量回收也就是所謂全熱交換的效率就又變差了。

全戶除濕系統搭配氣密窗與全熱交換其實節能效果很有感,跟旁通模式比起來,除濕機啟動的次數會下降很多。溫度回收比較無感的原因是比較少全家每個空間都開冷暖氣的時候,所以回收的顯熱被分配到所有空間時就分散效果了。另一個就是,台灣的溫差本來就不大。(但是全戶除濕到55~60%跟戶外80%以上的濕度相比落差就有感)
感謝分享
樓主你好:最近家裡在裝修,也是打算配日立空調+日立吊隱除濕機+日立全熱交換器
想請問樓主能否分享最後安裝的選擇的是什麼風管
全熱的靜壓及風量目前使用滿意嗎?
日立網站有寫:空調及全熱交換可以整合成一個控制面板,空調、除濕及全熱也可以使用app控制
想問樓主的使用經驗,已經安裝選擇有沒有建議,謝謝樓主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