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機前,今日凌晨一點睡前空調已用電0.2度,所以本次空調用電度數需要再扣除0.2度。

室內空氣品質PM2.5都在20以下,品質良好,戶外也不錯,才30出頭。

開機前室內保持20度,戶外16度。

1.室內使用電器,微波爐1500W使用約10分鐘,1500/6=250W=0.25度。
2.室內共2盞吊扇+50W 燈光,一盞耗電以100W計算,100W*2*4=800W=0.8度。
3.使用一台65X95K電視+一台機上盒,電視耗電359W,機上盒8W,共367W*4=1468W=1.468度。


綜合以上微波爐+吊扇燈+電視與機上盒,4小時共用電0.25+0.8+1.468=2.518 度,這還不包括電冰箱,抽水加壓馬達用電。
19:30,電表讀數為45845.8度左右。

23:30,空調關閉,電表讀數為45849.8度左右。

所以4小時,室內所有總用電量共4度整。
開機後約20-30分鐘內,空調面板顯示室溫先爬升到25度,再降回到24度設定溫度,達到平衡。底下是19時,20時,21時,22時,23時的各時段APP耗電指數。
4小時結束,今日總用電統計為1.6度,扣除凌晨用電0.2度,所以這4小時總用電量APP統計為1.4度。







總結:
4小時空調開機,電表用電4度,扣除其他1.2.3.點其它家電用電2.518度,此次空調總用電是4-2.518=1.482度,跟國際牌smart APP統計的用電1.4度相差無幾,應該是非常精準,至於Y軸的指數異常,我認為是個錯誤的誤植,無損用電量精準度計算。
由上表指示,我認為Y軸指數應該是0.0,0.1,0.2,0.3,0.4...而不是表上那個數值,0.0,0.3,0.7,1.0,1.4 這樣的級距間隔0.3-0.4不等,以數學圖表來看,各位不覺得非常奇怪不合理嗎?
此次因為設定溫差為4度,比上次3度多一度,因此每小時耗電稍微往上提升,來到0.35度/小時,如果再扣除冰箱抽水馬達用電,則空調每小時耗電量會更低,我估計應該在0.3度/小時左右。
建議:
空調不論是冷氣或暖氣,一律建議使用吊扇或循環扇加強室內空氣循環,可以讓室內溫度更加均勻,暖氣出風口必須朝下方吹,如果朝水平或朝上,會造成回風讓空調誤判已達設定溫度,冷房或暖房效果變差。
宜蘭發大財 wrote:
樓主你這3度電感覺系統算錯
0-2點就1.3+0.2,11-14點1+1.3+0.8+1.3,17-22點平均都1度以上
統計至少在13度電以上了
我在上面已做完實測,如果按照你所稱的圖表標示,空調暖氣這4小時總耗電應該是0.7+1.4+1+1+0.7=4.8度,怎會大於電表用電度數?更何況我家還有其他電器用電,難道都不用吃電?還有多餘電力供空調使用?完全不合理啊!
所以,APP顯示的用電度數是準確的,是圖表標示數值錯誤而已。
宜蘭發大財 wrote:
在13樓中,倒數第2.3.4.5張圖可以看出,卻是是Y軸數字對過去用電數值確實是誤植。但是我認為你在電視的耗電有失精準,電視那個功率是額定功率,照理來說不會全負載運作(例如說喇叭未開至最大聲,未使用智慧功能的部分,畫質未達4K),所以還要加上,但是也可能如您所說還要扣掉冰箱及加壓馬達。
還有一個問題,你有確認該冷氣是接在這個電表後面嗎?...(恕刪)
電視功耗確實如您所言,未必全功率,我也只能照標示計算,電視都看愛奇藝追劇,有4K畫質,然而冰箱與抽水加壓馬達運作未計入耗電,甚至連wifi分享器,網路數據機的耗電我都沒列入功耗計算,則可視為互相抵消來推論。
至於您認為冷氣是否接在這個電表後面嗎?我家就只有這個電表,不接在這個電表後面難道是偷電不成?
難道你懷疑我拿別家電表度數,假冒是我家的用電度數?我何必做這種造假不實的測試?


安董 wrote:
暖氣溫度到是直接跳停不出風,此時耗電大概只有10瓦(以日立頂級冷暖5kw為例)
但運轉時大概在3XX瓦左右(10坪客廳)運轉:跳停 = 6 : 4
用幾度一目了然,我客廳開暖氣10個小時約2度電(室溫18暖氣設定23)
我家是直通式,客廳跟餐廳是開放一體式,約12坪,所以買7.1KW功率,選國際原因是它的季節性能因數CSPF超高,超省電。
您說暖氣溫度到是直接跳停不出風?但我觀察這台暖氣溫度到並不是跳停不出風,而是持續吹出接近室溫的微風,還是感覺得到微溫度,而且運轉燈號還是恆亮狀態,跟剛開機時的高熱風不同,也許是你的機型設計跟國際的不同吧!
您開10個小時約2度電也實在蠻省電的,居然有人懷疑我空調跟電表用電線路不同?真是超傻眼的。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