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xo wrote:
某次維修時想到既然壓縮機殼體是高壓,不會有冷凝水,就把壓縮機的衣服給扒了,看這樣散熱會不會更好一點
壓縮機馬達的熱是靠冷媒帶到冷凝器散去的,把衣服給扒掉對壓縮機散熱幫助不大。
graduate2003 wrote:東芝那個可讓汽缸休止的技術的確讓它在低頻的表現非常好,之前看日規東芝冷氣的冷氣能力下限只有0.2KW壓縮機還能持續運轉不切出,一般目前日規家用空調的低頻冷暖房能力大概都落在0.4~0.6之間!!日立應該也可以考慮採用一下再把室內機蒸發器也加個電子膨脹閥做不降溫除濕增加賣點(其實日立之前就有個涼快功能可以設定溫度跟濕度,室內機裡就有顆定流量電磁閥控制不降溫除濕冷房運轉了),不然現在廣告都只敢說壓縮機日本製造然後就沒了
還衍生獨門低頻一缸卸載的雙缸Dual技術,最近還在發展三缸的系列產品,在壓縮機領域算是業界的佼佼者,不需要非理性的去詆毀。
kevin5603581 wrote:旗艦系列的我還沒有拆過唉,通常新機會被我拆解來研究甚至進實驗室性能檢測cspf值及其運轉調校等設計都是該品牌的最上位機種,因為通常一個品牌會把自己最好的技術、調校、功能等設計率先投入最頂級的機種商業運轉,隔一段時間再漸漸下放定位較低的系列,舉例汽車界賓士來看,它最新的S-class和Maybach配置新世代直立式中控螢幕,現在最新推出的C-class、E-class也承襲了這樣的設計,回到空調界的部分,直接拆解測試最頂級的系列,能夠直接了解到該品牌最新的設計、功能、用料、軟體調校、省電技術等發展面向,往後幾年也會下放部份設計到其他系列,所以拆解研究甚至測試品牌定位最高的系列,能夠直接了解到這個品牌產品的價值。
那中階款式的QK/HK 壓縮機到底又有什麼不一樣? 都是一樣日本製造壓縮機
我自己家裝了2020的日立25QK1 聽那個聲音也是很像迴轉式的壓縮機(不知道是單還是雙?)
那這樣買JK1跟QK1不就差在內機一個比較高級,一個比較普通?
但奇怪的是兩台的省電能力又有差?
auxo wrote:其實我自己的冷氣最後也都把壓縮機包的衣服給脫了,我的原因是因為現在壓縮機側邊吸入口前都綁一支大大的液汽分離器,防止未完全汽化的液態冷媒在桶子內繼續吸收熱量汽化,防止壓縮機液壓縮,所以那支桶子都是冰的或是涼的,外表常常都會有凝結水,加上包了那層雜棉把水分都吸在棉上,長期含水壓縮機烤漆就開始起泡脫落,然後就開始生鏽了,如果久了都置之不理就會像版上有他人分享日立冷氣用的三菱壓縮機下部都鏽爛了也有部分穿孔,內部冷凍油都滲出來底盤,一部分原因我覺得是那個雜棉接觸底盤吸到低壓管路產生滴下的冷凝水造成那整塊吸音棉下半部都是潮濕造成鏽蝕
把壓縮機的衣服給扒了,看這樣散熱會不會更好一點,結果噪音真的變大了一點。但安裝位置吵不到人就不理他。
TiYu kang wrote:當年精品系列是定位為頂級機種時,從22、28、36、40、50級(含一對二50級)都是用日立自產的渦捲式壓縮機,63、71、80都是雙迴轉式的壓縮機,包含精品系列末期準備要改款時推出了一台90級的(外觀已是2013年頂級系列的珠光投射顯示面板)也是雙迴轉式壓縮機,後來精品系列下架後頂級系列才改成22、28、36、40、50、80、90級都是渦捲式,然後63、71級還是保持雙迴轉式
好奇問那日立當時到底...(恕刪)
Bryan風 wrote:其實那個能力下限要調到甚麼程度其實軟體寫一寫就達成了,不過控制跟壓縮機馬達繞組也要能夠容許及對應倒持運作的穩定性就是了,另外這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極低頻的狀態下運轉功率因數很低,這可能是台灣的廠商在設計控制時就不把下限調那麼低,另外也可能是台灣比較炎熱,假設夏季室外33度設定26度恆溫運轉,室溫穩定後冷氣還要克服透過傳導、對流、輻射傳進來的熱量,這些熱能加起來空調就不太可能在冷氣能力(0.4kw~0.8kw)這種範圍下運作,綜合上述所以幾乎沒有台灣銷售的冷氣能力範圍那麼低的,目前cspf制度下我看過台灣空調廠商還有標示能力範圍的大概就重工、富士通、電機還有標示,能力能到最低的應該是富士通的0.7kw,但也是限於小噸數的機種
發現日本國內低頻很低的日立機器,扒開壓縮機外衣居然是用海立單缸,果然制御系統比較強或許用機環境還是有差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