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面板的兩顆螺絲即顯示盒拆除就能看到機器內側的全貌,接著將左右兩側固定在外箱上的固定鐵片拆下,這時就能拉住底盤中間的把手將冷氣拉出。

把冷氣請下來

首先拆除室內側風道上的鐵板,就會看到保麗龍風道的上半部,這風道右半部都發霉是因為這台冷氣長年都設定吹18度,壓縮機時常在全速運轉,因此整個室內側都非常低溫,有一些冷度就從一些縫隙及室內送風馬達軸心的圓孔洩漏到風道的外側,有時清晨或下雨天外部濕度較高低於露點溫度就在表面產生凝結水,剛好右側配合雙吹的流體設計所以有一個凹槽,久了就積成一槽的水(照片也能看出水積的高度,有交界的污漬),而保麗龍其實還是有很小的孔隙,水就會慢慢從風道的右側上方滲進來,之前也因為這樣把機體拉出約一半把上半部風道拉出來倒水過兩三次。

這張是之前剛買不久因為風道漏水拉機器出來倒水時拍的

前面有說到室內送風馬達運轉中軸承有異音原因就是整個室內側都很冰,馬達的鐵製軸心跟風鼓連接,所以要讓馬達軸心穿過鐵製隔板及保麗龍風道裡再連接風鼓,所以有一個圓形洞口,有一些冷度就從這個地方逸散出去,還有一些經由風鼓的軸心直接傳導到馬達內部,變整顆馬達在運轉中也是冰的,低於露點溫度就會結露,可能有些水跑進軸承就造成異音了,所以這次一併更換軸承,這張圖是室內風扇馬達的後蓋也有點銹跡了。

這就是靠室內的底盤及外箱都產生凝結水


回歸正題把風道上的鐵板拆除後就能翻出保麗龍風道的上半部

可以看見風鼓及風道的表面都是灰塵及發霉


然後拆除變頻控制基板的接線(包括壓縮機、室外風扇馬達、扼流器、電子膨脹閥、四方閥、連接室內機板接線兩條排線、OH、除霜、外氣感溫棒接線)

也一併移除室內控制基板的接線(包括連接室外變頻機板接線兩條排線、室內風扇馬達接線、除霜感溫棒)這個除霜感溫棒是裝貼在蒸發器的盤管上,因為阻抗值跑掉,無法感測到正確的溫度,才會造成送暖氣前無法預熱。

接著移除整個室內及室外的基板盒,這時就能看到冷氣主要的各種機件了,包含壓縮機、室外側兩側負壓式散熱的冷凝器、四路閥、電子膨脹閥、室外風扇、扼流器(在右側底盤的鐵盒子內)、室內側的蒸發器、室內風扇。

這時再把室內風扇馬達的基座螺絲和風鼓的固定螺絲拆除,整個基座向上再向後拉,風鼓就和馬達分離了。

再把風道的下半部也抽出

然後將室內外側的分隔鐵板、室外風扇隔板及馬達,還有扼流器都拆除,就會看到像下圖這樣。

發現壓縮機的防震橡皮已經龜裂了,尤其圖中靠左邊的腳明顯的向下沉了,造成上面的低壓管碰撞到室外風扇馬達的基座,才會產生共振。


再來把整個壓縮機、兩側冷凝器及蒸發器拉起來,最後把室內的保麗龍水盤拿掉後就開始用洗車機或加壓機高壓水柱清洗每個部件。


鋁鰭片的部分噴灑鋁潔劑,作用後嘔出一堆髒污


最後再用高壓水柱沖洗乾淨

洗完擦乾又曬乾後我先用這罐強力止銹底漆每個鐵製的板件前前後後總共塗刷了3層,這樣就過了兩天。


接著用油性面漆一樣又塗了3層,總共過了五天。其實是因為自己DIY沒有高溫烘烤的設備所以間隔比較久,因為一定要曬到漆膜有乾,才能在刷下一層,而且自己也不會有噴塗的設備,用刷的就會有刷毛的紋路產生,畢竟不是專業的烤漆師傅。



驗證名身是日本的渦捲式壓縮機,話說現在日本日立好像也不做渦捲式了,以前日規日立的Z系列全部都是渦捲式,後來到X系列22、25、28、36是迴轉式,40、56、63、71、80、90級是渦捲式,可是去年開始就都拿掉渦捲式(在型錄個系列的介紹後的基本性能欄位就可以發現,每個系列的上面也沒標了)難怪台灣日立現在頂級、尊榮系列一些級數已經改用迴轉式了。

2014年全機種都是渦捲式(在白熊君的圖示右邊那個)

還有針對渦捲式壓縮機介紹

2015年改成22、25、28、36是迴轉式,40、56、63、71、80、90級是渦捲式

2018年開始已經沒再用渦捲式壓縮機了

而台灣日立雖然有生產渦捲式的壓縮機不過是用在比較中大型的空調及冷凍設備
下面這個是日立冷凍機用的渦捲式壓縮機


排水鋼管跟室外側風扇隔板的部分也要仔細塗刷


最後去買來了不鏽鋼的螺絲又去日立買了零件來更換

新的壓縮機減震橡膠腳座跟舊的相比就知道舊的明顯的變形了。

室內的防凍除霜乾溫棒

然後開始處理室內送風馬達軸承的部分,用一字起子翹起前端蓋

取出轉子,軸心因為有生鏽要先磨過比較好拔,打入新的軸承也比較好打

中間更換過程就忘記拍了,這馬達雖然是台灣日立生產的不過軸承也是用大陸產的NMB牌規格是608Z,自己改成換NSK的。

最後再返序組裝回去

橡膠處(包含風鼓及散熱風扇減震橡膠、馬達減震橡膠及壓縮機腳座)都噴上矽質潤滑劑保護後完工。


試機

這樣就保證有冷凝水長期浸到蒸發器冷凝器的側板和底盤也不會生鏽了,用久了銅管也不會生銅綠

附上在日立原廠購買的零件

再來除濕機的拆卸,首先水箱拆掉前面板的兩顆固定螺絲再往上提起

再來打開電路板的鐵蓋拔除各個接線

也將控制面板從塑膠面板上拆下,方便清洗。

這個溫濕度的感測器也都附著了一坨灰塵

然後把後蓋也拆除

上面可以看到有兩坨明顯的灰塵,其實是因為這機器的吸風口內部沒有做氣密的設計,在吸氣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負壓,所以有一些氣流就從把手、電源線、溫溼度偵測器的洞口進入,時間一久灰塵就會積在洞口的周圍。


冷凝器上的灰塵已經塞到看不見鰭片了,剩下中間的位置因為氣流流速快灰塵較不易堆積,難怪用到後來出來的風都變成溫溫的,新買的時候幾乎是接近常溫。

接著把側板及電路控制盒拆除,再把風道的固定螺絲(正面下方兩顆,背面上方兩顆)拆除後按一下卡榫,就能分開風道了。

然後再把馬達及風鼓還有自動擺葉步進馬達拆卸開來

風鼓上有一層棉絮,跟冷氣相比到是乾淨不少

一樣開始清洗各個部件,鰭片一樣使用鋁潔劑清洗



最後曬乾再做防鏽,除濕機的底漆跟面漆就都只塗刷1層,因為在室內環境條件相對比較好,只是預防銅管生銅綠而已。

這顆馬達因為盤管被棉絮賭塞,因此出風溫度跟馬達的工作溫度都升高,溫度保險絲就先斷了,考慮這顆馬達的軸承也有異音,就直接也跟日立買一顆馬達來換。

最後一樣再返序組裝回去送電測試就大功告成了,現在出來的風就又跟新機一樣幾乎是常溫,風量也變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