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冷氣的噸數是怎樣算的?

冷氣的噸數是怎樣算的?問店家有人說是2500kcal/h為1噸,依此類推!
2007-04-11 22:2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冷氣 噸數
建議還是以kcal計算比較妥當
所謂商家的頓數計算方式,其實因人而異
同樣4500kcal的冷氣,有人說2頓,也有人說是2頓半....
所以囉!還是用kcal計算吧!
一般來說2500kcal最多只適用4至6坪大的空間.
條件是無西曬,而且非頂樓.管路長度約8米內
其他的請以此類推囉
同意樓上朋友的說法.
台灣習慣以噸為單位,
但實際使用時, 應該還是以Kcal或是BTU較為準確.

一般的估算標準為每坪需要450Kcal,
若是頂樓再加兩成,
西曬的話再加兩成,
我個人習慣是再加兩成以確保冷房效果.

冷氣冷房超過所需的缺點是浪費了錢,
但是冷房能力不夠時, 真的很難處理.

對了, 每噸的冷房能力應該是一噸冰熔化後所能帶走的熱量.
還有, 裝冷氣時, 若預算夠的話, 儘量買變頻式冷氣, 除了可以接近恆溫外,
電費的節省也很可觀.
PC Liao
節錄自我以前寫的報告:

(1)、認識冷氣機常用的單位
一般人常以房間的大小來決定購買冷氣機的依據,常聽到有人說:4~6坪的房間買1噸左右的冷氣機就可以,如果房間大一點則買1噸半或2噸。這邊所稱的「噸數」其實是所謂的「台灣噸」,與美制冷凍噸的單位是不同的,民眾要特別留意。廠商為了避免民眾誤判,現在在標示冷氣機規格時,已經採用方便判讀的kcal/hr或BUT/hr作說明,關於冷氣機常用的單位說明如下:

※1 Kcal:1公升的水升高攝氏1度所需的熱量,為公制熱量單位。
※1 BTU:1英磅的水升高華式1度所需的熱量,為英制熱量單位。
※1美制冷凍噸(USRT)=12000BTU/hr 或 3024Kcar/hr 或 3517w。
※1台灣噸=8,000BTU/hr 或 2,016Kcar/hr 或 2345w。
※消耗功率:單位kW(仟佤)或W(瓦)。乘上使用時間(小時)後,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kWh(仟瓦時=度),民眾每月所付的電費便根據總用電度來計收。
※EER(能源效率比值)=冷房能力(Kcal/hr)÷ 消耗電力(W)。EER值愈高表示該部冷氣機效率好且省電。



(2)、如何購買合適的冷氣機(種類、噸數的決定)
民眾要如何瞭解自己的需求與使用環境,避免購買冷房能力過大的冷氣機造成能源浪費;同時也要避免購買冷房能力不足的冷氣機,形成「用小馬(小主機)拉大車(大房間)」的窘境,非但造成房間溫度偏高無法達到均冷,且容易使冷氣機長期處於全速運轉的狀況縮短冷氣機壽命。因此住戶得視房間大小與性質、本身經濟上的能力或對安靜程度的需求,做出最佳的選擇。我們可以透過下面幾個簡單的原則,來作為購買冷氣機的依據。
※房間大小:使用面積與空間。
※房間座位:是否有西曬問題或是房間位於頂樓。
※房間用途:民眾的生活使用模式。
※房間裝潢:房間是否為開放式設計(如:挑高、夾層等),甚至過多的燈具發熱量也會影響空調的效率。

常聽到有人說4~6坪大的房間,約裝設一部一噸左右的冷氣機,這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概估方法。民眾可利用【480(Kcal/h) × 室內坪數】的方法來概估房間所使用的冷房能力。以一間4坪大,不是位於頂樓的房間為例,概估方式如下:4(坪) × 1900(BTU/hr.坪)= 7600(BTU/hr)= 0.95(台灣噸)= 1915(Kcal/hr)


由於使用「台灣噸」容易與「美制冷凍噸」混淆,因此現在多半標示Kcal/hr或BTU/hr,也有少數廠商的產品明明不足1噸,也標示成1噸,有蒙蔽消費者之嫌。因此建議民眾在選購冷氣機時,多加留意型錄上的規格,尤其某些大賣場刻意在宣傳單上不寫明清楚,將庫存過時的產品以低價方式大量傾銷。這些產品的「EER」值有些已經不符合國家規定,民眾在購買冷氣時一定得要求店家說明清楚。民眾要知道並不價錢便宜、廣告或贈品吸引人,就是一部好冷氣。通常透過冷氣機的「EER」作為評估的標準,目前台灣訂定不同性能的冷氣所應達到的EER標準,請參考表6-2-4。一般而言,變頻冷氣機其EER值均在2.6以上,而一般的窗型冷氣機EER值平均為2.3左右。因此,若以冷房效果的角度觀之,變頻冷氣的效率較佳,又由於變頻冷氣具有恆溫的控制,而非變頻冷氣會隨著房間冷度之不同,冷氣機將自動開啟或關閉,此時反而會使耗電量更高。因此變頻式冷氣機可以說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家電產品,各家廠商紛紛研投入研發更佳性能、價錢更便宜的產品,搶奪這個龐大的市場。冷氣設定溫度每提高1℃ 可省電 6%,溫度以設定在26~28℃為宜。


(3)、認識「變頻式冷氣機」
傳統式的冷氣壓縮機它一通電運轉之後,速度是固定的。每分鐘以固定的轉速運轉,不能增快也不能減低轉速。非變頻機的固定電流頻率僅能以「階梯式」來調整運轉,同時在感應到室內溫度較低時便會停止運轉,如果溫度又回升時壓縮機又會立刻啟動運轉,這重複啟動停止、走走停停會導致耗電增加。此現象就像開車行駛在市區內,每次碰上紅綠燈或塞車都要重複停止又起步,耗油量較高。由於非變頻機的壓縮機必須重複運轉與停止,容易造成室溫不穩定。但是變頻式冷氣機可以利用電流的頻率變化來控制運轉狀態,冷氣機根據狀況調整運行,壓縮機可逐漸提高頻率運轉,接近設定溫度時頻率會降低,並保持設定溫度可防止過冷或過熱,達到運轉安靜、恆溫舒適的室內空調環境。變頻冷氣常會宣稱有30%以上的節能效果,我覺得是要打個問號的,不過會比較省電與安靜倒是真的。

(4)、其他該注意的地方
a.冷氣機的濕度控制
空調冷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空氣溫度,但是為了降低空氣中所含的水份(濕度),才是造成空調耗電量高的主要原因。台灣的氣候特色為高溫高濕,濕度過高的環境容易讓人感覺悶熱,流汗後身體容易產生黏膩感。因此空調除了降低溫度外,還默默的擔任了降低濕度的重要工作,讓我們在室內才有涼爽(低溫低濕)的感覺。但是除濕的工作相當耗能,光是去除空氣中的水份所需要的能量就是單純降溫的4倍。假設室外空氣相對濕度為80%與溫度為35℃,室內空調設定相對濕度為45%與25℃,則每公斤乾空氣必須去除大約62焦耳。若室內相對濕度提高設定為65%,而溫度同樣為25℃,則每公斤乾空氣必須去除的熱量為52千焦耳。因此將室內相對濕度由45%調高到65%,大約可以節省16%的耗電(2004,蘇金佳)。但是一般冷氣機的濕度預設值在50%,因此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容易覺得皮膚乾燥,或是早上起床覺得口乾舌燥。因此國內的冷氣機製造廠除了重視省電效能外,更應該去重視過低的濕度設定反而是空調耗電的關鍵。

b.健康的空調環境(新鮮外氣的引進)
良好的空調並非只有省電、安靜就好,更應該重視室內空氣品質,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尤其近年來新建的住宅為了降低外界噪音的干擾,或是害怕被屋外污濁的空氣污染,普遍喜歡採用隔音性能良好的氣密窗。甚至整天緊密著門窗,長時間使用空調而忘記要將窗戶打開通風換氣。傳統住宅在鋁窗普及之前,即使門窗不開,自然的換氣次數小時也有3~5次。但是近來的住宅,因為鋁門窗與氣密窗的普及和住宅構造的密閉化,在不開門窗的情況下,自然換氣次數每小時降低到只有0.3~0.5次。健康舒適的空調環境應該也將「換氣」的觀念引入。舉例來說:以2個人待在3坪大的臥室內,關上門窗經過2小時之後,房間內CO2濃度高達2400ppm。過高的CO2濃度會讓人昏昏欲睡,長期來看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民眾即使使用空氣清淨機或冷氣機,也只是讓屋內污濁的空氣不斷循環而已,無法有效降低CO2濃度。唯有透過開窗換氣才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可使房間內的CO2濃度大幅度降低到900ppm以下。因此房間內除了空氣清淨度之外,空氣的新鮮度也絕對不能忽略。

c.全熱交換器(全熱交換器的工作原理)
為了引進室外新鮮的空氣,又不希望室外高溫高濕的空氣影響室內溫度,反而造成空調的負荷。因此為了達到使省能與健康兩方面均能兼顧,「全熱交換器」的使用更顯其重要性。全熱交換器是一個能夠一邊進行熱交換一邊進行換氣的裝置。其原理乃利用低溫的室內排氣(焓值低)與高溫的室外空氣(焓值高)做熱交換,以回收室內排氣的冷能,可有效降低總負荷之功能。全熱交換器內部主要構造為交叉鋸齒板式的結構,這是最典型的一種氣對氣全熱交換器。給氣與排氣的氣流路徑完全被隔板所分開,使兩種氣體不會混合在一起,能常保導入新鮮的外氣。排氣與給氣通過全熱交換器素材時,溫度(顯熱)的熱傳達做熱傳導的交換;並利用水蒸氣分壓差濕度(潛熱)透過隔板的特殊材質進行全熱的交換。在住宅應用方面,不可能使用辦公大樓或百貨公司那種大型的熱交換器,一般以壁掛式或天花板嵌入式為主(01之前有網友分享過一篇文章)。民眾在考慮房間的換氣設備時,也應注意全熱交換器的裝設位置,確保室外空氣在吸入時要盡可能的乾淨。
謝謝分享
介紹的實在是太詳細了
1噸 4~6坪,照480kcal來算的確是4坪趨近於2000kcal
但...不是說 4~6坪嗎?換成6坪呢?
480*6=2880kcal
換言之 1台灣噸約在 2000~2800之間
用2500kcal可能會比較保險
(4跟6這兩個數字,面積足足差了50%,kcal卻只差880!?..........真夠謎的"一噸" = ="

況且....有人知道台灣噸的明確定義在哪找得到嗎?
假如沒有的話,那不就是自由心證?
那.......個人比較偏好一台灣噸=2500kcal/hr
畢竟2500吹四~六坪都會冷,反過來用2000吹六坪可就不一定冷了

至於多消耗的電....500/0.86=582W*EER (EER至少2,故582/2=291W↓)
在台灣盛夏氣溫履創新高,在高溫時冷凍能力會降低
小弟寧可38度會涼,也不想烤乳豬







說起冷凍噸.......
1公制RT 3320kcal/hr
1美制RT 3024kcal/hr
哪一個才是 1RT ?
現在可好.....連台灣噸也橋不平了 (2000 VS 2500)
真的....有誰能明確地告訴小弟,一台灣噸到底是多少kcal?
找中標局問得到嗎? 囧rz

請各位盡量習慣改變表達冷房能力的單位,目前能委會及標準檢驗局都已規定以公制來標示(kW或W)

以常見的冷房能力來說,由小到大為

1800W(1.8kW)

2000W

2500W

3200W

3600W

4500W

5400W

6300W

7400W

而產業界也逐漸改變簡稱

例如冷房能力為2500W的,簡稱為25機種

而且公制的值除上額定消耗功率,就是EER值

如此可以很方便的比較相同冷房能力時,消耗功率越小的當然越省電(EER值越高)


當然有些廠商顧及以往的習慣,還是註明BTU跟kcal值,只是機體的銘牌標示與說明書這樣的附註會越來越看不到了..
ROTO wrote:
請各位盡量習慣改變表...(恕刪)


問題不在冷房能力的單位是公制、美制
而是單位空間所需的冷房能力
不管用什麼度量單位
這樣才能算出到底要買多少冷房能力的冷氣機
dgg wrote:
問題不在冷房能力的單位是公制、美制
而是單位空間所需的冷房能力
不管用什麼度量單位
這樣才能算出到底要買多少冷房能力的冷氣機


這個主題看起來就是因為單位混淆所造成的啊!

冷房能力使用kW或W表示,在網站的型錄及本體標籤說明書都可以查詢

噸及BTU已經在商品上看不到這種單位了,只是商場會好心的幫客人標一下


個人是認為如果消費者自己都能跟商家以公制來提供需求,那自然市場上的單位就不會混淆了


-------------------

至於冷房能力對應的單位空間,雖然以公制來說大約500W一坪,不過還是裝潢、挑高、西曬、還有個人使用習慣等有很大的變數,這個的確就只靠經驗啦。

我自己吹冷氣都設定28度,目前住7坪的套房也只裝一台20機種(冷房能力2000W),其實也夠用啦!
在外頭34度時有注意一下,壓縮機有啟動的時間大約一半多一點而已


要是依照標準算法,那我大概得裝35機種,購買費用與用電量反而更大

我也有朋友受不了熱,終年冷氣都開20度....住6坪套房,沒西曬的情況下就裝45的機種,而且壓縮機大部分時間都是啟動的!
個人以為是在問"行話"吧?

單位冷房能力是什麼單位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現行通用的說法是 "噸"
這跟講"坪"是一樣的狀況

Wate 習慣上是指功率,用為冷房能力亦無不妥
但現行坊間冷房能力還是習慣以 kcal or BTU 稱之
01的人改講店家,師傅都聽不懂的單位真的有比較好?

約定成俗的東西,知道跟使用是兩回事
目前還是"台制標準"最通用







題外話.......
http://www.moeaec.gov.tw/Promote/saveenergy/pr_save_02_01.asp?group=g
↑ 明確地指出,1RT=3024kcal/hr,並不是公制標準唷!

1公制冷凍噸(1RT)= 79.68 Kcal/Kg×1000Kg/24Hr =3320 Kcal/hr
1Kcal是使1公升的水升高攝氏1度所需的熱量
1KW=860kcal/hr
1RT=3.86KW/hr

美制冷凍噸 1RT=3.52KW;1RT=3024kcal/hr
冷卻能力(KW)明顯應該由美制標準換算才符合 1RT=3.52KW

冷卻能力
(公) 1KW ≠ 1KW (美)

沒特別註明是冷卻能力的話,反而容易跟電功率混淆吧?
這真的有比較好用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