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

早餐的好幫手~威寶全自動麵包製造機BM-500

keiichilee wrote:
不知道電動的好不好用?
想來買買看電動的,切起來賣像應該更好吧?

這個..我沒看過耶..電動刀..您指的是"高週波電磁震動刀"嗎? (請參見漫畫"新世紀福音戰士")
倒是我小叔很想弄一台麵包店那種切土司的機器..因為切出來的是又平均又漂亮 (but 機器很肥大..而且一天才用一次)

能請老頭大給小弟一點相關訊息嗎? 有關電動麵包刀的部份..不方便貼網拍的話可以PM給我

P.S...用起來會不會有"傑森味" (鍊鋸)

---
算一算..我家己經勸敗至少4台麵包機給親友團了
今天收到麵包機了,是2.5磅新機型.
是長方形的內鍋,明天來試做看看.
有人可以提供一些食譜嗎?
tony16 wrote:
今天收到麵包機了,是...(恕刪)


新朋友請學習一件事
爬文!

不需要找其他文章,光這一篇文章你往前翻頁
就會看到不少前輩分享自己的食譜
有問題請在版上直接提出大家討論,別直接PM問老頭,老頭沒跟原廠收費做客服,謝謝
感謝老頭大的連結(電動刀)
蠻早期在電視購物有看過,存在時間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
就是在下提及之"高週波震動刀" 利用馬達動力快速拉動刀刃,使刀刃有前後高速移動,有"鋸"的效果
(可以參考手提式線鋸的作動方式)

推測是充電,清理上有不方便的地方,再加上價格昂貴,所以在台灣風行不起來,
甚至有可能是利用震動或拉動刀刃的效果,讓材質較差的刀刃也能用很峰利的"假像"

如果老頭大預算有餘,愚者很樂見您的開箱勸敗文,但愚者個人的建議是將錢花在刀口上
在下更樂見"德國兩個人 麵包刀"的開箱勸敗文
-----------------------------------------------------------------------------------------
以下是我個人觀點:
與其花錢買這種花俏的功能,倒不如花錢買一把材質優秀的好刀, 來的更加實際,
材質優秀的好刀在良好的使用習慣跟保養之下,要用來"傳家"也不是難事

當年我媽買了兩把"正広作"日本製的中華刨丁,其中一把給我阿媽用,
我阿媽很捨不得拿來用,就藏在流理台下,搬家被我找出來,刀刃因為長期吃到水有銹穿的情況
我花了半天重新磨利,又是一把好刀重出江湖

如同cypin大大所說的:
cypin wrote:
PS:刀具好壞真的差很多喔 ..同樣家庭用的菜刀,我爸進貨成本就從200~1000多都有,
現在很多刀都是大陸做的,便宜,材料差,很不耐用,反觀台灣做的和日本做的都很不錯......(略)

我現在工作的公司是外銷五金工具的,其中以大支的美工刀為例
台灣製的刀刃,即使是7層外銷用瓦楞紙箱,一刀下去還是游刃有餘,絲亳不拖泥帶水
大陸製的刀刃(購於零售店,買來應急用),拿來割自黏貼紙還會覺得鈍..割起來是藕斷絲連...(太用力割, 刀片還會斷)

材質,製程,熱處理...每一環都關係著一把刀的好用及耐用程度....
這是我入行才了解到的事,以前買這種東西也都是挑便宜貨買,認為"鐵"做的都嘛沒什麼差別
現在我是挑選我負擔的起的買...如果知道會用很久很久的話.....
(三分鐘熱度型的..就弄支大陸貨來頂著用..等熱度過了..工具也剛好可以丟了)
tony16 wrote:
今天收到麵包機了,是...(恕刪)

食譜?? 這討論串的食譜不是多到玩不完嗎? 你買的麵包機也會附上一本標準食譜啊!!
怎麼還要找食譜? 沒有看到那本標準食譜的話要趕快找賣家要哦!!
附帶一問...你的料理秤準備好了嗎?
剛剛又把這篇完整看過一次,
心裡面的疑問還是找不到答案。。。。

如果麵包內部吃起來的口感像"發貴",
要改變哪些原料的用量才會讓口感越接近外面市售的白土司?
Orion wrote:
如果麵包內部吃起來的口感像"發貴",
要改變哪些原料的用量才會讓口感越接近外面市售的白土司?

我要玩猜謎~~我來猜~~~
市售的白土司..基本上是又甜口又油膩..
所以增加油跟糖的比例,較能製造出鬆軟的麵包...可以試著把油跟糖的比例增加一倍..
喜歡再軟一點.可以把油增加2倍..
(台式甜麵包用的油都是多到嚇死人..才造就出又鬆又軟的台式麵包出來..所以要效法一下)

內心像發裸啊..發粿...好像是用蒸的..蒸的水比較多.裡面才會爛爛黏黏的
所以減少水的比例..不知道要減多少的話..在麵包機揉麵糰時..在一旁觀查..
開始揉麵約10min, 麵糰會成球狀..此時可以打開蓋子.用手摸看看麵糰的濕度
不要太濕.也不要太乾.摸上去能感覺到水份.但是手不會摸到水的情況較佳..
太濕就加麵粉..一次加一匙..太乾就加水..一次半匙
然後就繼續觀察...持續試摸麵糰以監控濕度

白土司都...都蠻偷工減料的...所以要效法一下...
減少麵粉跟水的比例..其餘材料維持不變...
我的比例是抓 200g的水 + 400g的麵粉
我爸的比例是抓 200g的水 + 350g的麵粉

採用手動模式讓麵糰充份發酵..再用單獨烘烤的低溫烘烤..
單獨烘烤功能的烘烤溫度較低.麵包外層的麵包皮才不會太厚太硬, 約烤30~40分鐘左右

---------------------------------------------------------------------------------------
小麥蛋白粉? 那個我到現在還是找不到那裡有賣...
我住在南台北. 出沒地方是新店.中和sogo附近.文山區.信義區.大安區.有沒有人能介紹一下那裡有賣啊?
我家這裡的食品行每家都搖頭說不知道那是啥東東..
麵包做了一年還沒加過小麥蛋白粉...
小麥蛋白......我有一包, 1 kg裝,一包六十幾,當初買還嫌貴,現在感覺可以用到天荒地老

不過我在高雄買的,澄清湖旁,館前路,旺X興,雖然台味十足,不過,真是有夠給他大,有種COSTCO的感覺

住高雄的網友,有麵包機的,千萬不要去.......在那裡,你會有小福特進法拉力保養廠的感覺

台北.......不知道,常去的烘焙材料行也沒問過(因為有那一包),不過可以去看看,在羅斯福路四段218巷裡
URD wrote:

我要玩猜謎~~我來...(恕刪)


今天下午依URD大大的建議,改變水、麵粉的比例試看看。
不過怕份量太多,所以我把份量減半。

1. 水 100g
2. 油 目視應該有三大匙 (剛敗回家的葡萄籽油)
3. 鹽 一小匙
4. 糖 兩大匙 (剛敗回家的黑糖)
5. 奶粉 1大匙
6. 麵粉 180g(敗一個電子秤!!)
7. 酵母粉 3/4小匙

這樣的水、麵比例符合URD大大建議的1:2左右。
大概是原官方食譜份量的一半,調味的油、糖大概還是食譜原本的量。

這樣用6A 1磅讓機器去自己玩。
出爐的結果則是油了一點。
內部則是太鬆散,沒法用刀切,只能把它撥開來吃。
口感有點市售麵包的樣子了。

=====================================
9/2凌晨,下午做好的麵包啃完,外皮還很酥脆(放冰箱用保鮮膜包著),油膩感較重。
內部口感還維持著剛出爐的樣子。

整體的感覺像是吃著核桃酥,但是內餡是土司,不錯的經驗。
Orion wrote:
今天下午依URD...(恕刪)

Good Job!!
說真的..雖然是油了一點..但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用的油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油
吃起來反而不會有心理負擔 (優質的食用油反而能減少心管的疾病,且不易累積脂肪在身上)

如果摸起來有點油(濕)的話.可以再依照增加的油量,減少水的量以調整麵糰濕度


敗入了秤...能玩的食譜會增加很多很多哦~~
今天嘗試的材料如下:

1. 水 100g
2. 台糖葡萄籽油 25g (官方一大匙約8g)
3. 台鹽低鈉鹽 4g (官方一小匙)
4. 黑糖 12g (官方一大匙約6g)
5. 奶粉 6g (官方一大匙)
6. 麵粉 200g (直接倒到電子秤,沒用官方量杯)
7. 酵母粉 2g (官方一小匙約3g)

用6A 1磅,成果比昨天還好,內部的纖維外觀與口感跟外面賣的白土司已經有八成相似了。
唯獨顏色較深,應該是用黑糖的關係。
外皮也不像昨天那麼油(昨天油的份量鐵定超過四大匙,今天用秤子,確定只有三大匙),
不過少油的結果就是外皮較乾,還不到酥脆的地步。

另外困擾小弟的是,烤好的麵包,用刀子切,麵包都會被壓的垮垮的,
等切開來,兩邊的體積都減少一半以上,
之前URD大大切開的結果,大多還有土司切片的樣子。
小弟的切完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塊塊的土司。
不知道這要如何改善?

還有另一件材料想請教達人,
蔬菜油麵包有提到要放蛋,請問這裡的蛋要有哪些前置動作?
用蛋白?用蛋黃?還是兩者先打一打再丟入一起揉麵發酵?

=================================================
9/3的實驗,材料如上面所提到的,
但是酵母用量減半,改成發酵五六小時候再烘焙。
前一天晚上先用 10 製麵團,早上自己再手動12 用33分鐘去烤。
發現麵包口感更好,澎鬆度也不差,但外觀稍差,比不上市售土司。
繼續努力中
  • 4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