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巧。擊球時有無正確擊中甜蜜點,這與基本動作有無確實有關,良好及正確的揮拍動作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將力道傳送至羽球飛行的速度上。
2.球拍。選擇頭重及重心(平衡點)偏拍框的攻擊拍,相對於質量較輕或中平衡點回防快的防守拍,擊球力道會有所不同。
3.球線。球線的品牌及種類也會影響擊球時的表現,尤其是擊球的聲響(本人經驗YY的BG70同樣力道下聲響比較響亮)
4.磅數。球拍穿線的磅數越高(越緊,斷拍框及變形的風險越高)會使的擊球時拍面越硬(緊實),甜蜜點會變小(不容易有效轉移力道),對手腕的負擔越高越容易受傷。但若是技巧夠擊球威力就強。羽球選手通常都是在27~32磅之間,通常選手都會帶好幾隻同樣的拍在球袋只是磅數不同(會依臨場需求選擇)
5.腕力。擊球時的瞬間發力與手腕的力道和技巧有關。
6.其他。軸心腳的動作(彈跳、頓點等)、腰力的運用也會有影響。
IGUANABIKE wrote:
別光看高手殺球的快感...(恕刪)
+1
若屏除球拍或羽球品牌等硬體設備的好壞影響,大部分的球友都知道,殺球的關鍵在於手腕瞬間發力的技巧,但事實上這應該要以一整個過程來講,從球過來後跑到預備的擊球點(這當中就包含判斷的預測位置是不是準確) -> 然後舉拍,判斷球落下的擊球點(以右手來講,約是頭頂右前方位置,至於角度及拍面就看殺底線、中場或是對角) -> 揮拍(大臂伸直並將拍面送至擊球點) -> 發力(這就是羽球常講的手腕動作) -> 收拍(過程包含發力完的持續送拍動作及腰部的使用,自然下壓畫圓,踏出輔助的右腳作頓點等) ->回復舉拍(為下輪的防守或持續攻擊做準備)。
綜合以上過程如下:
1判斷擊球點 -> 2.舉拍 -> 3.揮拍 -> 4.發力 -> 5.收拍 -> 6.回復準備狀態
當然這個過程中的細節會因為每一位球友的狀況(經驗或姿勢)或見解的不同,會有所調整,進而產生擊球時的質量強弱。
除上述以外,若以殺球得分為前提,殺球的落點(目標)也是要納入考慮:1.比較不傷和氣的打法


殺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讓對手感到受迫而使得回擊球質量降低,製造我方取得下一輪更好的進攻機會,但若遇到有經驗的對手或許連作球給我方殺球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場上還是要多結合其他技巧及打法,才能發揮羽球的全面性。不管是平衝球、切球、網前小球、後場高遠球等只要能有效取分就是好的攻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