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有限的預算下需要方便攜帶又足以替換掉目前使用的桌機的筆電,衡量可能的風險(交貨慢、維修問題)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應付,加之看到各大媒體對 i7 8550u 的吹捧,購入了這台機。
機構是直接沿用 7 代,先來看看吧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25df618fadfb6704d3f99b124f1c83d9.jpg)
等了二十天終於等到了。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1d8f5ea9fc0a3d234247e72f5572e95c.jpg)
內容物(比例尺不算)。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e9d0e01f4e683b1706c992ba57ce891b.jpg)
比較過他牌後覺得,外型精緻度可以接受。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c43a8065840cf1aeaa7bb0588c7359db.jpg)
拆機看看,SIM 卡槽有給完整,猜測自行添購 M.2 3G 網卡就能使用。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48a998bd91a5f82629f6a308df943260.jpg)
整體布局與配置。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cf01285dd7fa181ba0d6e45150bf2b14.jpg)
看起來像是 M.2 B key 但上面寫著 E ?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e2e44b813932403c3dab128562edb82a.jpg)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d65b033937814bdb40ed6d00ee249cd6.jpg)
需注意 7mm 2.5 吋的硬碟位置並沒有留鎖點,是靠上下壓條固定,這邊也裝 SSD 會比較安心。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36b6daba990f39fb0493eb776dd4eed8.jpg)
看起來接往視訊鏡頭的應該也是 usb 3 ? 不知未來可否購買 ir 模組自行修改。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41b2cfeaf1d123bcc00ca7a98ffa1619.jpg)
原機出廠此處就有貼上一片 2mm 的矽膠片協助將 NVMe SSD 運作的熱量導至機殼散熱。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67d4f7ab53908e0b1f47a4c1260cad17.jpg)
全尺寸 RJ45 的轉軸雖然是塑膠但夠粗勇。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e38a7ec87c4024427cbaecef8e1b9292.jpg)
銷售的店員相當厲害,個人沒注意到欲自行加裝上去的舊 SSD 是 9mm ,建議我拆卸外殼後即可裝入。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4b428d3ca92ad5b3315188a80239bbfc.jpg)
完整樣貌。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cd805bbe551db431d60f4f568becc16f.jpg)
測試兩個月後,穩定沒問題了來加強散熱。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fc09ba5766dbd4d2e7f3bb63b828b156.jpg)
SSD 上下皆貼上矽膠導熱,下方距離鍵盤的厚度約 4 mm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a12e06addfcabdb766242f7561517735.jpg)
全貼上的樣子,導熱銅管距離機殼約 1.5~2mm。
~~~~~~~~~~~~~~~~~
本次借了親友和能使用的桌機做測試,因為這些都是日常/辦公使用,所以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優化或移除背景運作的程式或調整。
僅比較 CPU 分數,GPU 因為有各式內顯或獨顯比較起來意義不大。
i5 2400 為正在使用的桌機。
i5 6300HQ 標準電壓的筆電。
i5 6400 & i5 6500 & i5 7400 桌機。(i5 6500 有另外測試使用 asus 主板附贈程式的自動超頻分數)
i7 6700HQ 友人前年購置的遊戲筆電。
i7 8550u 為這台 z530 分別測試一般狀態、將內置風扇調製最大風量、使用 XTU 降壓(經過兩個月各種情境測試穩定的數值)、XTU 降壓後最大風量、使用液態金屬導熱膏與矽膠導熱墊後降壓以及最大風量。(畢竟是自己的電腦能玩的種類最多)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b0873d49db48bc5c0ca8fae4456cb2db.png)
西洋棋測試,測試單核心運算效能,出乎個人預料的是 i5 2400 -> i5 7400 的進步幅度遠沒想像中大。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3154edf4e46102f4a6ada32951453e7b.png)
西洋棋測試,測試多核心運算效能,i7 8550u 實際分數僅是如此。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6ab7d7ef109e543af1508bd0ff9878f6.png)
Cinebench R15 測試CPU 多核渲染,i7 8550u 降壓後確實顯露出可能追上 i7 6700HQ 的潛力,但標準狀態下分數仍有差距。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46031edb57bdb2015130a392c4cb1c63.png)
轉檔速度測試是實際轉檔後比速度,需要長時間的運算,在這裡分數就又和 i7 6y00HQ 拉更開了。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cc694380fcc8d8a6dd6a08975d2f3a93.png)
SSD 在導熱墊協助下跑分測試的最高溫降了 12 度,出乎預料的是對分數也有些微的進步。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a5209ab1475bdc426baefa0f486d82fb.png)
跑分測試中的最高溫度記錄,在未將熱導至機殼時,內部90度摸鍵盤上方出風口的機殼感覺溫度也還能接受。
而貼上導熱墊、換液金後溫度降了十多度,但出風口和背面機殼摸起來有四五十度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da4d6d7850906104d03146efda095b38.png)
原裝時靜置,只有背景程式再跑的溫度狀況。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674fecc2500400982ac0aa67d356e0c9.png)
加強散熱後,只有背景程式再跑的溫度狀況。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ef6ad7f32ec2c76d8bf2fc8a042f7b52.png)
幾種比較方式。
1. i7 8550u ( XTU 降壓)(意同我所能使用的最高效能) vs i7 6700HQ (標準電壓筆電):大概輸 10%~5% 不等。
2.i7 8550u ( XTU 降壓) vs i7 8550u (一般狀態):大概提升了 10 % 的分數,這意味著 TDP 限制對於 i7 8550u 是非常嚴峻的。
3.i5 2400 vs i7 8550 :用去年最新號稱牙膏擠一大坨的換掉七年前的中階桌機,分數上進步約 10~30 %不等。
4.i7 8550u (一般狀態) vs i7 6700HQ (標準電壓筆電):大概輸 20~15% 不等。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58109eedeb8cbfca10596fe84be51bda.png)
附上一張加強散熱、最大風量時的圖,可以看到對 CPU 運作頻率的限制完全是在 TDP 限制上。
儘管 XTU 中設定 Turbo boost short power max 為 44W (也是原廠設定),但實際上TDP 從未超過 25 w ,這讓 z530 與其他採用了 i7 8550u 的他牌機種相比分數更低,或許這是考量了沿用七代散熱結構後給予的限制。
![[開箱] CJS z530(i7-8550u版) 和簡易跑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1/mobile01-41990d89ed5cad7519bb3020ecb9c67d.png)
螢幕不嚴謹的使用 color monkey 校準後的報告。
~~~~~~~~~~~~
總結,這款筆電在同樣價位下給出的是最好的硬體 IGZO 72%螢幕、Thunderbolt 3 、NVMe SSD、i7 8550u、可擴充 32 GB RAM 空間、1.5KG 不到的重量和標準 RJ45
而缺點的話也顯而易見,高溫(與保守不可更改的 TDP 限制)、wifi 下使用 chrome 約 3 小時的活動限制,是台個人覺得非常滿意的筆電。
這篇文章會發其實是覺得...現在太多太多人盲目地鼓吹 i7 8550u 的表現,明明就只有兩年前的 i7 6700HQ 80% 的表現、約莫等同於去年的 i5 7400,而許多網路媒體測試實機後也修正一開始公布規格時的推測,如此還紛紛吹捧 8 代低壓核心的效能等同標準電壓?
另 i5 6300HQ 也輸差了四年的 i5 2400 桌機版核心...在不比較擠出特別多牙膏的八代下,"筆電中高階堪比桌機中高階"這種宣傳合理嗎?
另 i5 六年來進步了約 10~35% 的分數,真不愧是擠牙膏。
這篇比較中最多偏重的是 i7 6700HQ 和 i7 8550u ,當然這兩者定位完全不同(重量決定使用的情境),只是希望別落入過高的期望,另外 8 代 CPU 是真的進步很多,但在瓶頸是 TDP 下加強散熱對效能提升意義不大,今年八代 HQ 會採用的新製程應該才會引出八代真正的效能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