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請問勞力士 116710LN

@@a wrote :210000有發票嗎?

沒有的話比我買AD的價格還貴...(恕刪)

請問大大是在哪買的
只丟了一句自己買的很便宜
沒啥建設性
樓主 這種回應就不用太認真了
也許他是大戶 在同一家AD累積很多消費
所以有好的折扣 他也不一定會幫你拿
或許他3年前買的 當時定價才22.X
或許 ....

ricklee72 wrote:
只丟了一句自己買的很...(恕刪)

我跟block大大的感覺一樣,
很多網路上的留言不少是炫耀自己可拿到這個漂亮的折數.
真會分享出來或是帶新手去買的,
也許不是很多.
所以這種留言,
還是不要太認真看待比較不會"等等等等~~~"

===================================
當然啦,
善心的朋友也是有的.
ricklee72 wrote:
只丟了一句自己買的很...(恕刪)


rtpan wrote:
我跟block大大的...(恕刪)


恩恩 謝謝2位大大
最近幾天
小弟還是有繼續在逛腕巴 跟爬文 做功課



小弟2012年購買 116610LN 6/4日AD貨 開頭L 給您參考



c.w.kao wrote:
小弟2012年購買 ...(恕刪)

真漂亮

PATRICKLIU wrote:
116610LN 是...(恕刪)

這麼說來216570固定外圈的防水應該也可超過100M囉...

ockock wrote:
這麼說來216570固定外圈的防水應該也可超過100M囉...


回ockock兄,本週日本三連休,我非常忙,當然今天早上有空檔,正好來寫一篇自己研究的文章
以下兩點是技術研究,至於原廠的設計理念我們不知道,只能猜測
216570 防水的罩門在於龍頭,我在此要呼籲擁有這表的錶迷,一定要不時檢查龍頭的旋緊程度
下水或是調時之後,一定要轉緊龍頭!確保防水<至於有沒有超過100m這點原廠應該是有測過>
但龍頭一定要選緊再下水,以下是我的研究方向.

我這樣講的真正原因有二
1).原廠從16570 改成216570的同時,有將各位知道的機心(3186->3187)/面盤及表殼/玻璃/外圈加大!
這是各位從報章雜誌,原廠網站大致上知道的


Rolex Explorer II Specs Comparison

新舊錶款 216570 16570
Case Size 42 mm 40 mm
Approx. Weight 161 grams 127 grams
Case thickness 12 mm 12 mm
Caliber 3187 3186
Water Depth 100 Meters 100 Meters

但防水設計的關鍵在於底蓋/外圈(玻璃/夾的O-RING)/龍頭 的三種設計

這各216570系列因為是我的小三(還是小六?)所以我剛出的時候我研究了很久,發現跟16570不同的罩門,原廠是沒有公佈在網路或是報章雜誌上的,請看我的以下實際拍攝的圖片

1).變大的龍頭設計,但龍頭管牙卻是只有一半且牙攻的不深,這各設計也許是呼應cal.3187的調時,或是轉出龍頭後馬上就能彈出,條時的方便
以下請參考以下分別拍的圖片,ref.16570我沒有拍出拉出龍頭,但設計是龍頭管上是百分百有牙,且較深
這樣兩各設計就有絕然不同,新款的216570的設計偏ref.1665老海使的無三點龍頭

[舊款16570 龍頭 設計 以白面為模特兒]




[新款 216570 黑白面的龍頭設計]



拉出龍頭近拍,幾乎1/2的龍頭管上沒有牙,且有牙的地方,牙溝不深.





2).防水外最讓我介意的一點,也是龍頭(但這各沒拍影片不知道,我有拍但記憶卡找不到了)
新款的龍頭拉出後,手指上下擺動龍頭的程度很大(大於舊款的16570很多).這各新設計,讓我感覺這只錶最"柔軟"的地方在於龍頭,但不至於上下擺動到會掉龍頭.
會這樣產生的原因我先前猜想也許是加大錶殼及龍頭後.龍心到機心內部的長度拉長
但實際手感卻好像是龍頭內有一各轉軸,擺動時跟者上下的錯覺,但不可能!
這種不確實的感覺,居然出現在新款的216570上,讓我有點小失望

以上兩點技術問題供您討論
當然小三還是小三,一各最誘惑人的"蘿蔔坑",我還是很喜歡!

Patrick 10/7日
龍頭的防水能力關鍵在O-RING
原廠設計O-RING的數量,O-RING的材質等級,耐候耐熱的能力
是否老化要更換,以及迫緊時注意角度不要剪到或擠壓變形


和牙的深淺有何關聯?
@@a wrote:
龍頭的防水能力關鍵在O-RING
原廠設計O-RING的數量,O-RING的材質等級,耐候耐熱的能力
是否老化要更換,以及迫緊時注意角度不要剪到或擠壓變形

和牙的深淺有何關聯?


@@大言之有理,
如果照這個說法與邏輯推論,
如果防水功能不好,
攻牙時攻深一點就好了,因為牙攻深一點這樣比較不會滲水??
這是哪門子的工業設計理論??
如果成立,各種防水設計應該會重新來過,
或許過幾天應該有機會拿諾貝爾物理獎了。
能不能舉第二個例子給我看看哪個設計是因為攻牙攻深一點後可以加強防水??

若是要比較前後兩款的防水能力,
基本的方法反倒是要控制兩支表龍頭鎖緊的磅數使其一致,
設計各種極端使用情境,
規劃與量測水氣滲漏的統計量做為量測標準似乎比較客觀。

鎖緊龍頭絕對是對的,
其他的當笑話看看就好。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