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前言
 
器材購置時,經常會出現滑輪系統相關的詢問,例如高低拉、大飛鳥/小飛鳥的規格項目之類,有些幾乎是月經文的等級了,在這篇分享文裡,想以小弟我的個人經驗,做一些常見問題以及相關資訊的整理,希望能給有這方面疑問的健友一些參考,當然這是基於我個人經驗的,可能會有偏誤或是不同的見解,請前輩們也多多包涵 :)
 
(本篇分享較長,筆者會慢慢把圖補齊,也會增修內文,請各位見諒)
 
什麼是滑輪系統?
 
簡單的說,滑輪系統就是將重量片透過拉索的走線以及滑輪的組合,達到符合使用者訓練目的的系統。
 
(圖片取自於網路各家網站)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所以裡面有下列的元素:
 
(1) 訓練目的
(2) 重量片
(3) 滑輪
(4) 拉索走線
 
以下逐一介紹:
 
(1) 訓練目的:當然一般就是想要讓肌肉負重,訓練各種肌肉收縮,這當中包括了大肌群(講究負重較重)或小肌群(講究負重較輕、重量調整比較細微)、方向性(例如要從高往低或低往高拉,或是方便在什麼樣的高度水平拉之類的)這些。在了解器材之前,應該需要先從目的來下手,明白器材使用上的利弊,來排定優先順序。如果沒能針對你的目的及優先順序,選了一個不是那麼適當的器材,往往用久了還是不滿意,最後還是會想換設備。
 
(2) 重量片:一般常見的分兩種,一種叫做配重片式(又常稱插片/插銷片等等),另一種稱為掛槓片式(掛片式)
 
掛槓片式:透過手動添加奧槓槓片的方式,來調整訓練時的負重。和配重片式相比,掛槓片式的好處在於相對較便宜(因為槓片可以和奧槓槓片共用),而缺點則是更換重量時速度慢很多,而且掛槓片時要考慮配重平衡的問題,買槓片時同重量的片數可能要是4的倍數 (例如我要做兩邊飛鳥各10公斤的負重,我可能要準備4片/8片(或4的倍數)槓片來湊,如果是單一高低拉的話,就是要2的倍數片)
 
掛槓片式示意圖(圖為Prime Fitness 機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配重片式:固定設置好的重量片,透過插銷(或其他的調整機構)來快速調整訓練時的負重。配重片一般是5公斤(或5磅)一片,我們會稱為”5公斤一跳”,當然也有2.5/7.5或其他公斤數一跳的。這個每跳幾公斤的問題,通常有一好沒兩好,重量片每一跳愈大,可以達到的總重愈重,但相對的,調整的細緻度會愈差,反過來,每一跳愈小,可以調節的細度就愈好,但是最大輸出就會打折扣。
 
插銷片式示意圖(圖為前一張圖的Prime Fitness兄弟款)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然後補充一個配件,一般稱為微調配重片,就是在原有的插銷片組合外,另外加上每一跳的1/2(或1/3 1/4)的小配重片,來達到更細部的調整,例如設計上是設計2:1,但透過微調配重片,可以調整的細度可達到4:1的水準,但不會影響最大輸出重量。 廠商不一定會有微調配重片,有的會需要訂做,而使用者也不一定會需要那麼細的調整,不是一個必備的要素。
 
(掛槓片式的因為本來就是手動添加了,可以找槓片來做調整。 ) 
 
 
(3) 滑輪:常見的就 定滑輪/動滑輪 這兩種,有學過國中物理的人應該對滑輪多少有了解吧?
 
在討論滑輪之前,先提一個叫做重量比的概念。 所謂的重量比,完整的應詃是說你加了多少重量,然後得到的抗力(負荷量)是多少的比例。例如你在重量片那邊,掛了100公斤,但你拉的時候,其實只需要出50公斤的力,這樣我們就會稱為是2:1的重量比;同樣道理,100公斤的重量,你拉起來只有25公斤,這樣就是4:1,如果是等重輸出的話,那就是1:1,依此類推。
 
了解了重量比的概念後,我們再來探討滑輪,首先看一下種類:
 
定滑輪:通常不會影響重量比,定滑輪的用途,大部份是在改變線的走向
 
定滑輪的應用,純改變線的走向 (圖為Sorinex 機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動滑輪:會影響重量比,看線和重量順序怎麼接的,來決定比例,常見的是2:1 (負重減半)。
 
 
 
下圖就是一個常見小飛鳥動滑輪示意圖,上面有兩條線在拉住/撐住下方的重量,所以負荷力量每條各一半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交互組合,造就了不同重量比的可能。不能單看是動滑輪還是定滑輪來判別,應該要整體的來看。
 
 
 
(4) 拉索走線,拉索走線和滑輪有點關係,拉索走線的設計常常是一門學問,例如怎麼設計才能達成調節高度的機構(例如可調式飛鳥),或是怎麼設計才能和所需的滑輪互相搭配等等。這邊就不多細說。
 
 
常見滑輪系統設備
 
(1) 高低拉
 
一般常常聽人家說,高低拉,但其實高低拉是分為高拉和低拉兩種,市面上常見的非單機器材,會把這兩種合併設計。
 
所謂的高拉(lat pulldown),就是由上方往下拉的,一般常說”滑輪下拉”,英文的”lat”應該指的是闊背肌(latissimus dorsi),它是屬於大肌群的練習,所以常常會設計成1:1的方式(講究大重量)。當然高拉你也可以拿來做其他符合力學方向的訓練XD
 
而低拉(row)就是我們常說划船動作,但其實細究起來,還有分為胸腹的高度(可能稱為”中拉”比較精準XD),或是腳的高度(真的低拉),比較常見的設計是真低拉,也就是從最下面出線,要操作時,必須要坐在地上水平的拉,或是坐在椅子上斜拉(身體傾斜向下);有些人是比較不喜歡這樣,喜歡坐在椅子上水平拉,那就要選擇做成”中拉”的設備。和高拉一樣,低拉也是比較偏向大肌群的屬性,所以常見的設計為1:1。
 
低拉設計為坐在地上的圖,有的人覺得這樣操作不太舒服 (圖為Rogue 的機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一般而言,高低拉是個很實用選擇,但高低拉通常高度不可調,所以在運用上會受到一些限制(或是不方便),有些人會轉向採用下面我要介紹的飛鳥。
 
(2) 飛鳥
 
在滑輪系統設備中,飛鳥可說是另一個超受歡迎的存在,你可能常常看到人家說什麼大飛鳥、小飛鳥的,這兩者怎麼分別呢? 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兩邊出線之間的間距來區分,寬的叫大飛鳥,窄的叫小飛鳥,但它們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這個並不清楚,以經驗來說,大飛鳥可能兩邊要有2.5到3公尺或以上的間隔,而小飛鳥則是從1.5公尺到2公尺的間隔都有。
 
從英文來看,大飛鳥其實是叫cable crossover,而小飛鳥則是functional trainer。crossover的意思就是要讓線交叉,這點小飛鳥其實也做得到,但根據使用的經驗,交叉種類的操作,寬距的感覺比較好,另一個則是做夾胸,一般寬距的評價做起來也比較好。
 
大飛鳥示意圖(兩側寬度較寬)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另一方面,小飛鳥的使用方式比較廣泛,主要的原因是,兩個出線位置比較接近,可以透過連桿來合併使用 (負重”理論上”可以加倍,補足後面說的2:1重量比的弱項)。
 
小飛鳥示意圖 (圖為Rep Fitness的機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小飛鳥操作海報,功能實在很多樣 (圖片取自網路)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小飛鳥兩邊串連使用示意圖(用連桿合併,不過和一般單線在中間拉的感覺有差異)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另外因應不同寬度的需求,另外有一種自由臂飛鳥(英文也是叫functional trainer,所以應該是和小飛鳥比較接近),可以利用旋臂的方式,達到不同寬度組合,旋臂有長有短,常見的是長旋臂的,如果要完全發揮這台的效用,其實佔用空間蠻大的(之前有聽過人家說為了省空間要買這種的,飛鳥高低拉都顧到,一台抵兩台,我心裡想是不是有什麼誤會....),特別是坐姿水平拉 (e.g 水平坐姿划船) 時,採用時要評估一下可能要預留的空間。
 
另一個缺點是在於調位置不是那麼直覺,可能要先調水平再調垂直之類的(但自由度高是真的)
 
自由臂飛鳥 (Freemotion Fitness)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自由臂飛鳥廠商的用地參考圖,你會發現要全功能使用的話,佔地其實很大....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另一點要提的是飛鳥的重量比,通常市面上最常見的是2:1,因為因應多功能的訓練,某些動作其實是小肌群的訓練,如果採用1:1的方式來設計,可能會有調整重量上的問題(加一塊太多,減一塊又太少)。 4:1的設計也是常見的,因為4:1的設計,代表你可以拉出線長更多(4倍行程),對於一些運動訓練項目會更有利(例如要衝刺或是轉身之類的)。 1:1的飛鳥也不是沒有,但是在使用上就會有點尷尬,一來調整段數比較粗,二來線比較短,有可能做某些項目會受限。
 
有些精心設計過的飛鳥,可以動態的切換重量比例,例如2:1/4:1切換,那個就涉及更複雜的走線和機構設計了。
 
圖為SportsArt的小飛鳥,紅框圈選處就是2:1/4:1的切換開關,特別的設計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圖為另一款重量比可以切換的機種 Prime Fitness Prodigy (掛槓片版本),也是有這個2:1/4:1切換的功能。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對應飛鳥通常是2:1的設計,有些人心中不免有遺憾,通常家裡空間不夠的,只能在高低拉或飛鳥之間擇一,如果選了飛鳥,泛用性較高,但負重直接打對折,不夠用.... 廠商於是發展出了單柱的 ”雙拉飛鳥” (性質上比較接近functional trainer),透過同時拉動2:1鋼索的兩側,可達到1:1的效果,但又像飛鳥一樣高度可調,如果不考慮”夾”的動作(e.g. 夾胸肌)的話,其實單柱雙拉飛鳥是挺實用的。(但單柱雙拉飛鳥通常會伴隨著一個缺點,也就是需要釘在牆壁上,才能固定保持安全,有些單柱飛鳥機則是有比較大的底腳來防止傾倒
 
單柱雙拉飛鳥 (圖為最常見款式,需鎖牆,大陸廠很多都這款給其他廠貼牌)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單柱雙拉飛鳥 (圖為Hoist Mi5,為一款單柱雙拉+小自由臂+4:1的飛鳥)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3) 綜合訓練框架 (結合飛鳥和高低拉)
 
一般人家中或許只能放下一座框架,所以也只能在框架上結合滑輪系統使用,同樣的會結合高低拉、或是飛鳥 (也有可能都結合)。如果是飛鳥,會利用框架的前柱上下滑動做調節,如果是高低拉,則可能是在框架的後方中央擴充(整體深度可能會加)。
 
綜合框架在使用飛鳥時,會需要把J鉤及護槓退掉,使用完要再裝上,使用上比較麻煩點,但沒辦法,有空間的話,大家也會想買分開單機嘛~ 省空間的話,只好將就了 ^^
 
這種框架通常寬是100公分再多點,這個數值比常見的小飛鳥還要更窄點,所以同理在某些操作上也會有效果差異。 不過,如果做寬了,那反過來自由槓就會有(更大的)麻煩... 在採購上應該要注意這點是否能接受 (寬距要放棄很多不同種類的槓,只能用廠商的特殊加長槓)
 
綜合框架在使用高低拉時有幾種情況:
 
(1) 中央有獨立的高低拉 —> 直接使用 (這種通常都會增加整體深度,e.g 加55公分)
 
(2) 要使用雙邊的飛鳥當高低拉 —> 串聯使用,中間要有聯結桿,但這種在使用上,由於拉力來自於兩側,和在中間的感覺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僅能算是”堪用”
 
(3) 使用單邊的飛鳥當高低拉,或是高低拉做在框架前柱上 —> 這個用法往往都要再額外搭配擋腿/椅子配件,因為通常高拉都會想要坐在椅子上操作,一般的框架的柱子前方有底腳,椅子靠近不了,所以只好另外做個鎖在前柱上的椅子,但這配件也只為了高拉存在,會選綜合框架的人,通常就是沒有太大的空間,多配件就是多困擾… XD
 
實用度來說,還是中央有高低拉會比較好用。
 
綜合框結合中央高低拉示意圖(圖為Powertec機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綜合框架結合飛鳥的示意圖 (圖為ForceUSA的G6,這是很流行的款式)。高低拉是用飛鳥達成,所以會有一些限制。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綜合框架結合飛鳥/高拉示意圖 (圖為Prime Fitness Prodigy系列兄弟款,差異在於重量片形式,另外掛槓片版本可以切換2:1/4:1。可以看到它高拉是兩邊柱子的上方,要用的話椅子/擋腿要用專屬的配件,另外低拉是2:1而已)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綜合框架搭配中央高低拉/左右飛鳥示意圖(圖為MIT勇框高低拉加飛鳥)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應用和比較
 
(a) 飛鳥vs高低拉
 
最常見的比較就是飛鳥vs高低拉,這個已經比到爛掉了XD
 
飛鳥的優點在於高度可調 (高低拉固定位置,做動作可能要調整身體的姿勢/高度來配合)。
 
飛鳥的重量調節段數,有辦法調整得比較細。但反過來說,缺點就是負重會是實際的1/2,造成想做大肌群時,負重量不夠的困擾。
 
所以有廠商會把配重片加到滿滿的,例如單邊200公斤,來達到可做100公斤的效果,其實只需要有一邊達到就行了,但.... 因為人通常會想要兩邊重量是對稱的,所以兩邊都會加到200公斤,結果CP值比較低點。
 
如果是串聯兩邊飛鳥共用的,前面提過了,受力的感覺不太一樣,可能用起來不太爽XD
 
我自己的個人見解是,如果可以有另外的高低拉,那飛鳥就可以做它原來的事,配個50/60公斤就好了。
 
另外飛鳥因為機構設計的關係,通常最高點沒辦法和高拉的點一樣高,會再低一點,這也會對你可以使用的把手有些影響。 目前市面上各種好用手愈來愈多,轉換的環節也愈來愈多,連帶起始點降低,會壓縮到高拉可以做的行程。
 
飛鳥另外不能像高拉那樣,往正下方拉,高拉時會需要向斜後方拉,這個有的人會覺得效果上有差異。(如果你本來就是斜後拉的話,就沒差)
 
 
(b) 綜合框架 vs 框架+獨立飛鳥/高低拉
 
這個也常常有人問到,基本上就是看你的場地限制,如果太小的話,你也只能選綜合框架,如果有餘裕,又在乎使用的方便性,那就選框架加獨立飛鳥/高低拉。
 
不過個人經驗是,如果是綜合框架結合中央的高低拉,其實在使用上是更好的選擇,因為飛鳥和框架使用的主要衝突是在J鉤/護槓的拆裝很煩,以及使用飛鳥進行高拉時會有如何坐的問題(額外配件),但中央的高低拉則沒有這些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干擾會更少一點。
 
 
(3) 飛鳥 vs 啞鈴
 
這個的話,基本上啞鈴可以做到飛鳥操作的效果,但是受限於啞鈴此類的負重都是垂直向下的,所以身體會需要去配合,有時候很難搞,如果是飛鳥的話,線的方向不影響受力的效果,再上切換重量又很快,飛鳥還是有它的不同之處,看你怕不怕麻煩,如果不怕,也有人最後是框架(配高低拉)再加上啞鈴這種組合。
 
 
常見的其他問題
 
(1) 有動滑輪就一定是2:1?
 
倒是不一定。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交互組合,造就了不同重量比的可能。不能單看是動滑輪還是定滑輪來判別,應該要整體的來看。
 
圖為常見高低拉的走線圖,在雙滑輪的四個出線端應該都是等量的阻力。高拉時,雙滑輪不會移動,相當於定滑輪的作用,此時看的是藍色的線,左側接插銷片,右側是操作者在拉,整體負重和輸出比是1:1。
 
但如果是低拉操作,則雙滑輪是會動的,相當於動滑輪的作用,所以下面的紅色兩條的確是重量減半,但因為上面的總量是2(插銷片重量,還有高拉頭會卡著,所以是2),所以重量減半後,輸出還是1 (2的一半是1),仍然達到1:1的效果。這也是疓何我一直強調,不是有一個動滑輪就一定是2:1的情況,仍然要看整體如何設計。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2) 重量片不足可以用彈力帶補足?
 
有的配重片系統是支援外掛彈力帶的,那個是有加重負荷的作用,但是必須要考慮彈力帶的負荷和形變量有關,阻力是變動的(拉愈多出來,形變愈大,阻力愈大),和重量片的性質不同(不管拉多少出來,阻力都是一致的)。另外,彈力帶你也很難去測量它的實際組力,對於要精準評估負荷量的訓練來說,完全沒辦法估算。
 
圖為Rogue的高低拉可以外加彈力繩(藍色)的設計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網友在說,買的飛鳥充做高低拉的重量不夠用(因為2:1),但不夠的重量可以用彈力帶補云云,其實多半只是安慰心態XD  因為這兩者其實不是等價的,怎麼能夠這樣換? 不然也不用插銷片啥的,全都用彈力帶勾就好了呀XD
 
(3) 有沒有 1:2的重量比?
 
之前在討論群組中,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例如掛50公斤,就會達到100公斤的效果。結果就有人答說,怎麼可能超過本來的配重片負重? XX守恆之類的。  但,這個答案其實是錯的,要做出1:2的重量比,其實很容易,只要把出線的地方,放在動滑輪組的中間,自然拉力要變成兩倍呀....
 
圖示為如何做出1:2的最簡單方法,你把施力放在滑輪中間(紅色),固定位置和重量片放在滑輪的兩側 (藍色)。 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
健身滑輪系統設備淺談 (飛鳥/高低拉..etc)
但1:2的滑輪設計比較少見,我想主要的問題是在可用的行程上。  前面提過,如果是1:1的設計,那行程也會是1:1 (拉出多少 vs 重量上升多少),而如果是2:1的設計的話,行程可以變兩倍 (e.g. 可以拉出200公分的線,但插銷片只會上升100公分)。
 
同樣道理,如果1:2的設計,輸出加倍,但是行程就只剩下一半啦! e.g 想拉出100公分的線來,你需要讓重量片可以上升200公分。 這在一般的設計上通常做不到很好,例如可能插銷片上方最多只上升150公分,那表示線只能拉出75公分,這是有點短... 不是那麼好用。(另一種解法是加多重量片可以上升的行程,這表示你的器材也要長更高,例如到300公分高之類的,這樣反而更不太可能...) 這也是我所猜想的,為何市面上少見1:2的設計。
2020-07-22 0:59 發佈
如果每一項解說可以補上器材&動作的照片,應該就很完美。
否則看那麼多文字要再自己想像就....忘了前面在說啥了!
只可意會 wrote:
如果每一項解說可以補(恕刪)


照片圖解會慢慢再補上~
好詳細的文章,有點概念了
有夠詳細
摟主cable滑輪系?
懂了,很有幫助,謝謝版主
很好的解說器材與滑輪,好像回到力學計算滑輪分力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