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299629 wrote:
本大叔剛過37歲生...(恕刪)
樓主您好
在下虛長您幾歲,也是婚後體重直線上升(老婆御用廚餘桶、試菜大臣),也是在退伍前動了一場大刀:
左膝蓋骨內長了一顆10*8*3cm的腫瘤,需移除前十字韌帶才能將其取出,取出後再縫合前十字韌帶。
術後花了將近一年半復健和自主訓練,持續不斷地"快走"和股四頭肌的重量訓練。
讓操刀的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他的術前評估,我有50%的機率可以恢復正常運動,另外50%只能正常走路。
我第一次比賽中灌籃也是在開完刀之後的兩年。
膝蓋的創傷,對於心理的影響會大於生理的影響。
循序漸進地鍛鍊和練習使用輔助肌群(例如:臀大肌)對於運動表現會有顯著地幫助。
您可搜尋關鍵字:髖上拉。
這是多年前有一位蕭醫師所倡導的概念,當年我開始練習長跑沒多久,總是會在10km的時候卡關。
而且練習和路跑活動結束後的休息時間很長,後來經過好友推薦,拜讀蕭醫師的所有大作後,豁然開朗。
雖然蕭醫師針對髖上拉所提供的說明幾乎都是和騎車有關,但實際上和跑步方式更是息息相關。
重點在於進行下肢運動時,出力的方式和重心的位置很關鍵。
這會影響我們的持續性、運動效率以及對於全身關節的衝擊。
您若有興趣,可多研究"髖上拉",用心體會,您會有所得。
慢慢來,您還年輕,運動生命還長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