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重量訓練一個不新不舊問題


Chinchilla0225 wrote:
會不會是同樣的動作...(恕刪)


其實肌耐力跟肌肥大交替這我也知道
甚至是說加入super set或者drop set
加重量
這我都知道
只是陷入一個迷思.............
酸痛感
不是那種說離心慢造成的酸痛
因為以前新手時候
隨便練隨便被操
隔天就有延遲性酸痛
注意休息、補充營養
進步速度就快

現在變成少出現、甚至沒出現延遲性酸痛
(縱使我離心速度慢)
進步速度減退了
就開始覺得很悶吧
加上教練給的觀念是說要一直換動作
就在想哪來那麼多動作可換?
健身房其他沒靠教練的人
也差不多那幾項再練
少有看到用沒看過動作再練的阿

kevin7326 wrote:
其實肌耐力跟肌肥大...(恕刪)


你確定你有看仔細?

比如啞鈴推肩,放到最底下,呈現肌肉放鬆,動能全無的狀態後,再往上推舉 跟
放到離最底下還差一兩公分,肌肉持續緊繃的狀態就往上舉。

還有
用一秒鐘推到最頂 跟 延遲成兩秒或是三秒才推到最頂。

這都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新動作。

甚至只是一點點角度、高度的差別,有沒有旋轉啞鈴之類的。
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像,但是實際去操作是不一樣的肌肉感受度。
kevin7326 wrote:
其實肌耐力跟肌肥大...(恕刪)

好奇你總共練幾年了?
其實你可以停練個一星期以上都別練,休息一個星期以上後再回去練應該就會有感了,肌肉經常處於被刺激的緊繃狀態當然會比較耐操,所以就難操疲勞,休息一週看看,我覺得會差很多。像海軍陸戰隊每天都被操得很慘,身體如果沒有那種對環境的抗壓性的話還得了,道理一樣你的身體已經在適應這樣的環境了,所以必須要有更大的刺激或者休息一下,我的經驗給你參考看看瞜。
改變向心、離心時間這我後來也有朋友帶過我做過
其實也沒效果
但是前面有提到
先暫休的方式
我會採取
正好近期有事情
準備先休接近9天左右
才會再開始

不過看來這領域太廣大了
我得好好再去看書才行
謝謝各位給予小弟指點

忘記說我大約練3年

看完你的文都想唱ABC之歌了~~
在蔬菜店運動很常看到教練帶會員換器材練,這應該是樓主講的訓練課表被安排很多項目~


有爬過文章說:「當訓練菜單讓肌肉習慣後會無感,這時調整順序也可以刺激肌肉」
不見得要做全新的(應該吧)~

風間小徹 wrote:
看完你的文都想唱ABC...(恕刪)


喔,對
這麼一說,我確實忘記調整順序的招數
以前曾經用過這招
也是有新的刺激
我也試試看


前面的舉例比較不好
但是最近跟也有重訓的朋友聊
其實問題在「道」不在「術」
重點是那「道」我還是沒領悟到
才會陷入那種要「術」的迷思
看來我得重新學習
謝謝大家的提議
樓主練三年~還是小弟的前輩~
又有請教練~想必動作不會太差才對
我想其實樓主是陷入"延遲性酸痛"這件事的迷思
一般都是追求當下感受度為主~
人體習慣後~確實很容易沒有"延遲性酸痛"
但是總訓練量有增加嗎?強度有增加嗎?
如果有就代表樓主訓練的方向是對的~
不用糾結在"延遲性酸痛"
上面很多大大都說啦~多學幾個動作是好事~
但是機械類應該很快就上手~那教練都是增加自由重量的動作?
有教練的話~要跑跑建力菜單嗎?很好玩阿~
真想感受"延遲性酸痛"的話~
像館長一樣~跑完建力菜單在跑健美菜單
或是JEFF的 6分鐘肌肉痠痛系列

diohunter-lin wrote:
樓主練三年~還是小...(恕刪)


不敢當是前輩
小弟覺得自己還是小嫩嫩一個
甚至最後一次教練課結束之前還被教練告誡說
身體強度還不足以喝乳清
認真練,正常飲食、休息就夠了

當然感受度其實小弟也很在意
因為練那麼久
小弟找過兩個教練
都沒提到所謂的「感受度」是啥
這也是後來小弟沒找教練之後
一直在思考尋找的
以前遇到的教練是職業軍人出生
非常是走健美路線
所以上課幾乎就是走說「他說一動,我做一動」、「他沒說我就不要做」
變成了一沒上這教練的課
才真正開始自己摸索的路

延遲性酸痛會讓小弟很在意是因為
以前給教練上課時候
那天練的部位
在隔天會一種很說不出的酸痛感
就會覺得是確實有練到那部位
產生那種迷思

總訓練量、強度
小弟現在自主訓練開始有自己加一點上去
但似乎不如預期

小弟之前教練喜歡帶自由重量
說是因為覺得這樣進步才快
靠器材的話
到一個程度會有瓶頸

健力的方式小弟倒是從來沒練過
還要學一下該怎麼安排

目前小弟自己新的體會是
可能小弟對於「道」掌握還是不夠
朋友也說
訓練後伸展沒做完整
也會影響下次訓練成效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道的根本
首先你要知道,自然演化過來,身體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不管你是有腦的物種(動物),還是沒腦的物種(昆蟲、植物),身體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不受思想控制,也可說是自然生存能力。

根據目前研究下來的歸納與整合之後,可以發現一些身體的規律。
身體行為第一目標是生存。
要生存下來,熱量的補充必須趕得上消耗。同樣的動作行為,越熟練,消耗熱量越少。以利生存。
舉個例子,有氧。
你第一次做有氧,做完快死了。這個時候身體會去調整你的神經系統去適應動做變化,然後增加肌肉以便於夠完成有氧這個動作。
假設熱量消耗:500卡
第十次做有氧,神經系統差不多能適應有氧活動了,肌肉也增加的能負擔有氧運動,就不需要再增加了。
假設熱量消耗:400卡
第一百次,神經系統已經把有氧活動行為給優化了,可以用很少的能量去完成有氧。肌肉也減少了,因為你完成有氧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身體表示:那麼多肌肉只是單純消耗熱量,影響生存。反正目前又不需要做其他活動,保持最低限度肌肉就夠了。
假設熱量消耗:200卡
所以可以發現,身體適應後,肌肉只維持在最低需求,熱量消耗也越來越優化,能用最少的熱量完成有氧。這就是身體為了生存會發生的變化。

練健美,Body Building。
我們希望有大肌肉。就要順著身體的思考邏輯去讓身體以為,我們需要很大的肌肉才能生存。
最簡單的一條是,舉重物。舉很重的物體,讓身體以為我們要生存必須要舉很重,身體就會去優化神經系統,去增加肌肉量。
把重量一直往上加,讓身體去一直追趕重量。這是最基本的思考邏輯。

當我們了解身體思考邏輯越多,就有越多方法去欺騙身體,讓身體為了生存,努力增加肌肉。以下三法則是目前最廣為接受的。
肌肉增加的三法則
1.肌肉張力
2.代謝壓力
3.肌肉損傷

用三法則搭配身體思考邏輯去應用變化,就衍生出波浪訓練法、金字塔練法、混淆訓練法、倒金字塔等等各種方法。
這些各式法則都只有一個目的,讓身體不適應。身體不適應就會想辦法去進化。我們希望身體能往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去進化。
kevin7326 wrote:
因為以前長期都是找教...(恕刪)
你可以放張照片給大家看看三年的訓練成果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