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ed9527 wrote:
我不太知道你為何自...(恕刪)
其實 我真的蠻反對那些 拿著一堆科學數據 拿著一些文獻 拿著一些人體數字 拿著30~50個人資料
然後就說怎麼練最好 怎麼練效率高
問題是發表論文的人 本身是否健身重訓? 還是只是坐在辦公室裡面的學術派?
本身是否合格的專業訓練師?? 是否經年累月的幫助人門重訓?....
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到了健身房 然後有個"合格執照的教練" 拿著一本厚厚健身指南
再跟你說 怎麼練好 怎麼練強 怎樣練才會肌肥大 怎樣練線條才會好...結果你抬頭一看
XXXX



比正常人稍微精實一點的教練.....來跟你說怎麼樣才練的大練的好? 如果你是學員 做何感想
重訓的美妙之處就是他永遠有不同的變化 不管是 金字塔 固定重量 倒金字塔 德國壯漢 監獄囚徒
還是最近流行的各種練法 都是"實際鍛鍊成果" 然後經過分享推廣而成 這不是拿著
"單一部位的肌肉電磁數據" 就可以比較的....當然我不是否認科學 運動健身必須結合科學
但是....每個人身體的結構奧妙 不是區區電磁波就可以搞定的...
就好像 某個健美冠軍 不斷的告訴他人 他只練三個動作 臥推 深蹲 還有他X的硬舉...
但是我看 應該也只有他只靠三個動作可以練成那樣 (假設它是真的只靠三個動作)
boy2004609 wrote:
關於排菜單這件事由...(恕刪)
依個人多年不專業的健身經驗
能在9組內真正有效操爆一個肌群的人(小肌群除外)
都是我很羨慕的巨巨們
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位比賽退役的前輩,第一組十下的槓鈴二頭彎舉做完
二頭就已經爆筋膨脹到炸裂
我只能瞠目結舌了

實驗性質的訓練 是無法跟真正長時間 (1年.2年) 的訓練相比的
肌肉是有記憶性質的1.2個月的訓練強度 拉長到1.2年後期就會變的沒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我2頭 一星期只練一次 大概是2~3個動作
一個動作4~5組 大概就是8~15組之間 每個動作的後2組 大約都是6~8RM..
這樣練已經超過1年了 到了最近 除非是重量不斷的加上去
(目前的槓鈴已經加到35KG 後面2組)....要不然 已經很難體會練2頭
會練到滿身大汗 或者上氣不接下氣 想要死的感覺 除非是重量往上調到極限
但是哪樣會受傷 我不喜歡...
不過上星期上了一堂建身房的 肌力有氧課程
我的2頭 就被10KG的槓鈴給操翻操爆 連抬都抬不起來...
阿就是給你 6~8組 每組10~12下 跟隨著音樂 幾乎不給你休息秒數
用很輕的重量就把我的2頭給操爆....
對我的肌肉來說這是一種全新體驗..........所以他爆的義無反顧 4天了手還抬不太起來
(當然那堂課除了2頭 還有 肩膀 大腿 胸肌 三頭 都是用一樣的方式操死你)
=>大家都卻很少知道肌肥大不一定需要破壞與重建,
破壞與重建也不一定能長肌肉。
「我覺得研究真正的義意,真的也不是在某個固定的組數上」
=>YEAH,沒錯,最近的研究至少告訴我們了,相當多人篤信的傳統訓練方式,其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我真的蠻反對那些 拿著一堆科學數據 拿著一些文獻 拿著一些人體數字 拿著30~50個人資料
然後就說怎麼練最好 怎麼練效率高」
=> 我更反對一堆人說:「我就是用這個方法練起來的,這樣練準沒錯」,樣本數只有1個人
「問題是發表論文的人 本身是否健身重訓? 還是只是坐在辦公室裡面的學術派?」
=> 肌肥大研究對於全人類幾乎沒有實質貢獻,很難拿到贊助經費,為什麼還有人研究?
因為這群人真的很熱愛阻力訓練,願意在經費短缺的狀況下,
硬著頭皮花時間去做實驗。 我在文章中引用的研究的作者,
幾乎都有重訓的習慣,有的是早就聞名西方的阻力訓練大師,
有些則是經常參加自然健美比賽。
一件事情的對錯,一定要二分成學術派或實作派嗎?
不能有人兩者兼備嗎?
另外學術派就一定比較容易出錯嗎?
經驗派的說法就比較正確嗎?
「最近流行的各種練法 都是"實際鍛鍊成果" 然後經過分享推廣而成 」
=>yeah,例如一休陪你一起愛瘦身,有無數個瘦身健身成功的例子,
但有更多膝蓋爆掉的例子。
「不是拿著"單一部位的肌肉電磁數據......每個人身體的結構奧妙 不是區區電磁波就可以搞定的"」
=>很顯然的你沒有看完我的文章就回文,
文章內完全沒有引用到什麼肌肉電磁波的研究,
另外事實上也沒有什麼肌肉電磁波的研究,
我猜你要講的是肌電圖,但那跟電磁波差很遠。
我在文章內舉到的例子都是以實証為主:
例如:重訓4年的受試者,
一組一個禮拜練一次腿18組 vs 另一組一個禮拜練三次腿6組
「就好像 某個健美冠軍 不斷的告訴他人 他只練三個動作 臥推 深蹲 還有他X的硬舉」
=> 我知道你在講哪一號人物,但你真的搞錯了,
他不是練健美的,他是練健力的。
沒有一個"健美"冠軍是只練"健力"三項的。
「理論永遠是敵不過實際操作」
=> 沒有愛因斯坦花大半輩子時間坐在桌子前寫算式,寫理論,
原子彈、核能發電大概到現在還做不出來。
所以"理論永遠敵不過實際操作?"
為什麼一定要把理論跟實際操作二分,
結合在一起不是很好?
「實驗性質的訓練 是無法跟真正長時間 (1年.2年) 的訓練相比的
肌肉是有記憶性質的1.2個月的訓練強度 拉長到1.2年後期就會變的沒效果」
=> 運動科學從來沒告訴過人一輩子只能用一種練法,
過度迷信那就不叫科學了,
錯不在運動科學,錯的是誤用的人,思考不夠全面、書讀得不夠。
我國中的生物學就告訴我生物體會對相同的刺激適應,
最終不再反應,我根本用不著健身就已經理解了這點......
Jared9527 wrote:
肌肉是有記憶性質的1.2個月的訓練強度 拉長到1.2年後期就會變的沒效果」
對阿, 所以九組就是沒有意義,
因為根本就是一直在變的啦.
次數在變,
重量在變,
組數在變,
動作的組合也在變,
什麼九組對於懂的人來說根本沒又意義.
更不用說 3~6 次, 8-12, 15+ 練到的東西根本就不一樣,
所以拿來比組數根本就沒有意義,
因為他們的重點在於差異點, 而不是相似點.
Jared9527 wrote:
為什麼一定要把理論跟實際操作二分,
結合在一起不是很好?
本來就不應該分阿,
我知道你不是學科學的人才會分,
因為科學是都要有的.
愛因斯坦的理論之所以不是變成空想的放屁是因為事實上有很多科學家之後的 "實驗" 證明了.
還有愛因斯坦的理論還是有錯的地方,
他並沒有都空想對喔!
每年都有很多論文,
放狗屁的其實也一大堆,
斷章取義的人就又更多了.
CP03 wrote:
什麼九組對於懂的人來說根本沒又意義
我不太知道「懂的人」定義是什麼,但是不管是新手或是練了好幾年的人,
我經常看得到一次練胸練背24組30組的人,
這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沒有意義嗎?
https://imgur.dcard.tw/SS7huKCh.jpg
CP03 wrote:
更不用說 3~6 次, 8-12, 15+ 練到的東西根本就不一樣,
所以拿來比組數根本就沒有意義,
很多人到現在還是相信2~5RM就是練力量,
15+RM就是練肌耐力,
8~12RM就是肌肥大,
認為只要不是8~12RM長肌肉的效果就很差。
但事實證明並非這樣,
這真的沒有意義嗎?
CP03 wrote:
本來就不應該分阿,
我知道你不是學科學的人才會分,
這個你早就應該跟coffee681084講,
而不是跟我講。
我做的工作需要將大量的理論與臨床作結合。
CP03 wrote:
愛因斯坦的理論之所以不是變成空想的放屁是因為事實上有很多科學家之後的 "實驗" 證明了.
還有愛因斯坦的理論還是有錯的地方,
「事實上有很多科學家之後的 "實驗" 證明了」
請給我這句話的參考資料好嗎?
不過這也說明了科學實驗的重要性
CP03 wrote:
他並沒有都空想對喔!
這只能說明理論會不完美,但還是不能否定理論的重要性
Jared9527 wrote:
我不太知道「懂的人」定義是什麼,但是不管是新手或是練了好幾年的人,
我經常看得到一次練胸練背24組30組的人,
這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沒有意義嗎?
https://imgur.dcard.tw/SS7huKCh.jpg
沒有意義,
因為他門需要知道的是有系統的變換鍛鍊方式阿,
他門需要知道的是休息跟鍛鍊一樣重要.
Jared9527 wrote:
很多人到現在還是相信2~5RM就是練力量,
15+RM就是練肌耐力,
8~12RM就是肌肥大,
認為只要不是8~12RM長肌肉的效果就很差。
但事實證明並非這樣,
這真的沒有意義嗎?
這些的確是鍛鍊到不同的東西阿,
重點是要了解鍛鍊到什麼,
事實的確是如此阿,
阿不然一個要練建力的你給他全部 15+ 的課表然後跟他說這也可以增加力量嗎?
會有 15+, 8~12, 2~5 這些也不是就只是什麼土法煉鋼經驗法則出來的東西阿,
這些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而且事實上實際操作出來的數據比你那個九組還更多很多很多,
糾結你那個九組事實上只是更沒有邏輯而以.
2~5, 8~12, 15+ 這些本來就是有根據也實際上有這麼一回事的東西,
只不過人還是因人而異, 所以實際訓練要看人調整,
2~5, 8~12, 15+ 不會是鐵律, 九組也更不會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