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健力與肌肥大訓練指南


總結: 訓練頻率、強度、力竭、組間休息,都是追求最大訓練量為主


訓練頻率

訓練肌肥大,肌肉群(舉例來說,胸、背、腿,三大群)每週2次比每週1次好。

訓練力量,並沒有清楚的證據顯示哪種較好。如果你做相同的訓練總量,把總量分到不同的訓練天數,結果沒有很大的差異。這類型的研究稱為"訓練量匹配(volume matching)"總訓練量相同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研究針對"訓練量不匹配"的情況作分析。因為更多的訓練次數(頻率),可以讓你完成更多的訓練量,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群每週2-3次比每週1次好(但這裡訓練次數高 = 訓練總量高)

以上建議並無考慮週期性的問題,並不是常年每周2次訓練,長期會達到最好的效果。因為許多研究指出,常年使用相同訓練頻率,身體容易產生適應性,並非最佳訓練方式。


獨立 VS 複合 訓練

獨立訓練(例如:肱二頭肌彎舉、肱三頭肌屈接)。獨立訓練在於復健、受傷預防、肌肉不平行的矯正、受傷恢復、以及健美中具有用途。然而,沒有太多證據證明,我們需要獨立訓練來最大化肌肉與力量增長。

可能某些肌群會需要不同的複合訓練,才能達到增長最大化(舉例來說,握推對三頭肌而言,並非最佳訓練)。另外,獨立訓練對某些特定肌群有明顯的幫助,好比小腿、三角肌等


訓練順序

可根據訓練的重要性,或個人強弱項做安排。最重要的訓練,務必優先做,以達到更高的訓練量。

有微小的趨勢指出,優先做的訓練,會得到稍微高一點的增益,但這點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能證明。請記住,運動科學涉及的是統計與機率,並非追求完美的確定性


力竭

太早力竭(舉例來說,第一組訓練就做到力竭)會減少後面組數的訓練量。過度使用力竭會導致肌肉受傷、過度疲勞、過量訓練(需過長時間恢復,也許兩周以上)。一些研究建議偶爾使用力竭訓練(給予身體不同的刺激),但目前沒有清楚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力竭訓練的長期效果。

基本上不力竭,也可以有很好的訓練結果,當然,這結論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如訓練頻率、強度、訓練量、休息時間等


組間休息

休息時間是非常針對個人需求的。一般來說,太短的休息會減少後面組數的訓練量,因此較長的休息時間(大於3分鐘)對力量訓練較好,尤其是準備挑戰高強度的力竭組之前。

對肌肥大來說,你有更多種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更短的休息時間,但同時也需要考量很多不同的訓練因素,例如是在做獨立還是複合式訓練? 是否是力竭組的訓練? 每組的次數是幾下? 強度如何? 維持每組相同次數對你的訓練重要嗎?

90年代的研究指出,較短的組間休息,在運動後會出現較高峰值的"合成代謝"賀爾蒙。這被認為更優於肌肉成長。然而,近幾年(14-16年)來有很多持相反意見的研究,認為在運動後短暫時間的賀爾蒙變化,不足以證明對肌肉增長有益。至今,還是有兩派研究支持相
反的立場。因此,目前科學能證實的是: 休息的目的是提升總訓練量。


動作範圍

完整的動作一般可使更多肌肉充血肥大,但不完整動作(動作做一半)可使部分區域的肌肉
充血肥大。最增肌來說,可針對個人需要增加一些不完整動作的訓練。

對健力來說,動作完整是很重要的,但不完整動作有時可強化訓練上的一些弱點,或是用
來突破進步瓶頸。因此,進階的健力者可考慮將一些不完整動作併入訓練課表中。


適用性

沒有適合每個人的完美課表,但有些課表優於他者

更多的訓練量、頻率、力竭、訓練強度,有時並不一定更適合你(基因、後遺傳學*)。訓練課表的好壞主要基於你身體的適應性,如果你嘗試了幾個月,仍然沒有用,你該考慮嘗試其他的組合,不同的動作,增加或減少訓練量,訓練強度等。即使你換掉的課表是科學
上宣稱最完美的訓練也不例外。

*後遺傳學(epigenetics): 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


研究限制

許多研究使用未經訓練的大學生作為參與者,並且研究持續時間較短(6-12週)。

--
原文有11000字,而且這只是三部曲其一

很難想像"業餘"愛好者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
[原文] Scient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Training From
150+ Studies (Part 1 Of 3)
http://sci-fit.net/2017/scientific-recommendations-1/
2017-03-04 20:18 發佈

rich7 wrote:
總結: 訓練頻率、...(恕刪)


謝謝分享,對小弟新手來說幫助不少。
rich7 wrote:
一般來說,太短的休息會減少後面組數的訓練量,因此較長的休息時間(大於3分鐘)對力量訓練較好,尤其是準備挑戰高強度的力竭組之前。...(恕刪)


休息的目的不是為了滑手機嗎
手機力竭組間休息時才點綴性做幾下重量
感謝分享,其實一般人像我練身體健康的,也不必太去分健力健美,摻再一起做撒尿牛丸就好了,力量變大,體能變好,身形也比以前好看就達到目的了。
謝謝版主的分享
rich7 wrote:
總結: 訓練頻率、...(恕刪)
rich7 wrote:
組間休息
休息時間是非常針對個人需求的。一般來說,太短的休息會減少後面組數的訓練量,因此較長的休息時間(大於3分鐘)對力量訓練較好,尤其是準備挑戰高強度的力竭組之前。(恕刪)


個人針對你這個問題做個看法,除非你今天是練健力,相對一定是大重量組數少的情況下,會比較傾向於休息時間長一點,做充沛的休息
但你若今天是以健美的方式的話就會建議休息時間短

第一:增加肌肉刺激度,等於你組數多重量輕但你休息間格10~15秒左右
第二:效率也比較快,明明可以半個鐘頭就可以做完的部位訓練卻要延長訓練時間豈不是效率比較差嗎?

所以為什麼會有練健美跟練健力的方式也會不同休息的時間也會不同
終於有討論的回文,非常感謝。有興趣可以使用批踢踢了解更多細節

關於健美的休息間隔,是很好的問題。

建議較短的休息,最初來自於合成激素的研究(Kraemer 1990,McCall 1999)。 研究發現,合成激素在組間休息短的情況,會有較高的峰值。 假設上,這導致更多的肌肉成長。 然而,這理論被許多人質疑(Henselmans和Schoenfeld 2014,Morton 2016,McKendry 2016)。 也有其他人仍然支持(Mangine 2017)。 這是兩個陣營之間的爭論

直到最近,大多數研究發現,健美訓練的最短休息時間間隔應至少2分鐘(Buresh 2009,Ahtiainen 2006,Schoenfeld 2016)。 但另一陣營,Fink等人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在每組都訓練到力竭的情況,組間休息30秒與3分鐘休息相比,休息30秒二頭肌成長的維度是休息三分鐘的兩倍(9.3% vs 4.7%)。



但這實驗中,新手從未接觸過重量訓練,研究只持續8週,參加者訓練了4組深蹲和臥推,每週兩次。有不少證據證明,新手的成長期是極快的線性增長,不需要太多的最佳化,很多參數都不影響新手的成長,只需要大量的動作練習即可。

從其他文獻看來,新手和老手對健身的訓練有極大的差異。 新手可休息更短(30秒)得到更好的效果(Fink,2016)。 然而,老手會需要更長的休息間隔(2分鐘)(Buresh 2009,Ahtiainen,2006,Schoenfeld,2016)。

對長期訓練,至今沒有很確定的證據說哪種較好。因此,我們可以說較短的休息時間,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是有利健美的。



這表格可以看到長休息時間、短休息時間、休息時間不影響結果,都有研究文章發表。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科學可以證實的是訓練量對健美以及健力都有幫助,訓練量的定義是一周、或一個月總共完成的重量總和。訓練量大是健力健美成長的保證。

因此,回到您建議的10秒組間休息,這可使訓練總時間縮短,但可能也會嚴重損失這周或這月份的總訓練量(總完成重量總和)。最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第二組後的訓練量嚴重不足。



最下面的線,組間休息一分鐘,訓練量明顯掉的很太多。中間的線,組間休息三分鐘,維持得好一點,最上面,組間休息五分鐘,又提升一點。但你也可以發現,這三條線需要的總時間不相同。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組間休息多少是最適合健身老手? 這其實是很困難的問題。一般建議是看當天狀況、從30秒開始休息,當發現下一組動作無法完成需要的次數,在提升休息時間至1分鐘。您可以發現類似的機制在 StrongLifts 5x5上也會出現。

最後,健美雖然最注重充血程度,與對肌肉的刺激程度。但大部分的老手都會希望加強一些力量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訓練3年,深蹲、握推、硬舉的水準跟3個月的新手相同。即使肌肉累累,也很難讓人刮目相看。在這情況下,極短的休息時間(10秒),對神經系統的刺激是不足的,過短的休息導致使用過輕的重量,或是過少的次數,對白肌刺激過少,對爆發力訓練不足。但如果不在意力量發展,即使使用輕重量大次數大組數的方式衝高訓練量,即使極端到偏向肌耐力訓練的重量,也是會對健美有很好的發展(大多健美選手的紅肌都比一般人強壯非常多,紅肌比白肌小1/2,主要負責肌耐力為主)



這樣小弟終於找到為何PR會越來越退步的原因 ...

休息時間不足 ... 都只有1分半的休息而以

難怪體力損失超快 , PR退步也超快

過年被我弟糾正過

如果追求的力量型 不減脂 (飲食沒有特別精準控制)
體脂肪雖然無法降下來 , 但是PR要能夠成長才是正常的
如果PR無法成長那表示訓練方式有問題

果然有問題
其實白話的講

只要休息時間沒有抱著手機不停滑

自體應該能感覺到恢復的感覺



不過每次看到那種一樣抱著手機滑不停的"少數幾個"特例也能練的體態不錯的

總是讓自己陷入自我懷疑中 感覺跟認知有差距就是了
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幣服務!!!
這篇受益良多~~
剛好與我目前的訓練方向一樣,這篇也讓我更確定訓練目標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