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閒談〕內置纖維球拍的一些分享

內置纖維球拍的一些分享

閱讀前言

大家好,我是「路人很狂」!在這的文章是分享一些桌球器材和心得的交流,若您有需要就參考看看;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討論的,歡迎在留言處表示意見我會回來看,若是幫得上忙的,會逐一回覆 (但平常真的很忙,回的慢就請見諒了)。

以下的排版,閱讀順序是「先圖後文」,希望這樣排版利於您的觀看。


正文開始
本文結構如下:
一、個人對內置纖維球拍的一些看法
二、市售不錯的內置纖維球拍
三、非市售的內置纖維球拍
四、結論
五、特別感謝


一、個人對內置纖維球拍的一些看法
內置纖維球拍 (以下簡稱為「內置球拍」),不是什麼新技術或新材料,說穿了就是把原本球拍那兩層纖維力材,往中間芯材的方向去靠攏,原本排列是「木纖木芯木纖木」此種結構,變成「木木纖芯纖木木」如此的調整罷了;就簡單的物理原理來說,這樣的調整以同料結構而言會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球先接觸到的木頭層變厚了 (兩層),手感會比較沒那麼剛硬、脆彈。第二則是如果此時板子薄了,那形變的感受會更強烈!因為較硬的纖維層由原先的外部移到了較內部的位置 (這稍加想像是很容易理解的)。





這樣看應該蠻清楚的,紅色那兩條纖維的部分,移至貼近大芯兩旁 (外置的話,一般還會有再一層木材隔著)!

大陸有廣告稱之為「護芯技術」...
我還是覺得叫「內置」、「inner」這樣比較貼切。





這支是比較早期的內置球拍,從編碼 K 來看,應該是 2010 年的板子。
當年的板子跟現在相比,我比較喜歡現在的新設計。

「料是老料好、設計是新的好」,看人取捨囉!

如果還是無法理解什麼是「內置球拍」,可以看下面這段外國的圖文介紹,在 「1.Introduction」的部分,就有清楚的圖示。另外,如果行有餘裕,這篇是不錯的文章,可以仔細閱讀一下!用字不會艱澀、內容客觀理性,很值得參考: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known ‘Inner Fiber’ blades – Comparison by Lab Test

許多人會認為,內置和外置兩種結構,是否一個利於正手、一個利於反手,其實我並不認同這樣的分類!我的看法會是,這端看個人的「手感主觀喜好」還有「撞擊與摩擦的慣用比例」而言。尤其是手感上的改變,這或許會是一個很明確的考量之處 (在一把球拍同時出內置、外置兩種規格的時候)!

「內置球拍」在「薄板」的設計下,形變的感受會十分強烈,尤其是 6.0mm以下的厚度,例如「張本 Inn Alc」那種強烈蓄力的感受,就會明顯於「奥恰 Inn Alc」的 6.2mm厚度。因此「內置球拍」一般看來,有蠻多設計是偏薄的 (e.g.:DHS W968 約 5.9mm左右、Nittaku 提琴內碳 5.3mm、Donic Original True Carbon Inner 5.6mm),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純粹走內置形變的架構下很明確的設計方向,也因如此設計,讓球拍有突出的非線性表現,使力量輸出的效果能更顯著的遞增。

此時你會問,照這樣說,球變快又變轉,那豈不是很有優勢?

其實這倒未必,我覺得看人看打法!有人追求初速就要快、有人要落檯後旋轉強、有人手感喜歡硬感、有人希望撞擊時能有清晰的包覆,各種可能性都存在於不同人與打法的基礎上去取捨,但「內置球拍」最讓我喜歡的點是它可以做出「更豐富的層次變化」、「柔和包覆的手感」,所以基於以上的看法,我個人是十分推薦「內置球拍」,並且也認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選手,選擇內置纖維的球拍。

PS:我想補充一點,很多人打內置覺得太軟,其實那是料的問題!在同樣都是好的料件情況下,內置球拍並不會太軟,甚至我有拿過幾把高階的內、外置球拍,盲測對比下,並不是如此精確的能分辨兩者 (對照組是很吃球,挑選過的外置);差異在膠皮都用高硬度的情況下,內置的感受會覺得吃得更深一些,球出去的質量感到更長了。





番外篇:除了內置和外置,其實還有「中置」?哈,例如這支是大概 2006 年那時發售的 Boll TriCarbon (Triple Carbon,三層碳纖維),芯則有兩層 balsa 木 (很輕很軟的木頭,指甲容易留下壓痕,一般是做蠻厚的,若想試試看這種木料, Donic 以前有出一支 Cayman 可以找看看,是蠻有趣的東西)。

以下我將會接著介紹幾支市售不錯的內置球拍,以及透過跟朋友商借而來的幾支非市售品的選手注、特製品,跟大家分享一下桌球器材層面上的樂趣。


二、市售不錯的內置纖維球拍

1.實用導向的 Butterfly 張本與奧洽內碳 ALC

「張本智和INNERFORCE ALC」(以下簡稱為「張本 Inn Alc」)、「奥恰洛夫 INNERFORCE ALC」(以下簡稱為「奥恰 Inn Alc」),Butterfly 在內置球拍產品線上已經十分的成熟。事實上這兩支都是我非常喜愛的板子,雖然個人是選用「張本 Inn Alc」,但多數玩家應該會較愛「奥恰 Inn Alc」 (以我身邊的用戶為樣本空間來看,比率約為 1:5);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薄摩擦或半出檯處理時,「張本 Inn Alc」由於板子薄 (6.0mm)、撞擊相對「奥恰 Inn Alc」 (6.2mm) 不敏感,所以產生多些容錯與持球的停頓時間,在小力量時要做出摩擦的弧線會較有優勢;而「奥恰 Inn Alc」在中後檯時,由於板身較厚,支撐力道大些,能給予較好的速度與質量表現;至於在中檯時,「張本 Inn Alc」藉由形變的蓄力效果,與「奥恰 Inn Alc」相比並不會陷於劣勢。而且這種獨特將力量放大的手感與效果,十分迷人。




另外,除了板子較薄以外,握柄也是做得較薄些!

即便這只是一個很細微的設計差異,但對於使用者的影響並不小。在所謂「發力的最後一哩路」上,藉由手指、手掌的力量傳導,最後「由鬆到緊的瞬握一下球拍」會造成球的旋轉與質量更加強化的效果,而張本的設計更有利於這項技術的表現 (握柄相對澳洽較薄,手掌能握的空間較大),單從帳面規格來看,以 FL 握柄為例,兩者標示均為 「FL: 100×25×34 mm」(長x厚x底寬),是一個易被忽略的地方。




總之,如果是 Butterfly 的愛用者,現行市售的這兩支板子我個人都非常推薦。


2.手感上驚豔的 Nittaku 提琴內碳

面材是經過挑選的,手感與紋路都令人喜愛。





這是市售內碳球拍中,偏向手感與控制的設計。搭配同品牌 Nittaku C1 1.8mm 海綿,那通透的手感、良好的回饋、撞擊後力量均勻的散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板上何處、多深,試過以後絕對會訝異。




不過造就上述優點的原因,就是板子厚度僅 5.3mm (拍面 156*149mm),雖然板身可以集中傳導,但仍是需要多靠自己加強的發力去補絕對力量上的不足。而重心部分調整的很理想,儘管薄拍,卻不會感到太偏拍頭的重量,算是用心各項細節都抓得很平衡的球拍。

由於板身真的非常薄,所以追求力量的使用者,可能會比較不適合這支板子!但傾向控制落點、穩定操作的細膩打法,就會很理想。


3.中國選手的利器 紅雙喜 W968 數字版

「紅雙喜 W968」被馬龍打響,幾乎已成了內置球拍的同義詞了!該系列中的佼佼者,便是「W968 數字版」。

這是一支能感受到侵略性非常強大的球拍,受惠於身邊的友人讓我打過多支、多版本 (包括拍面、柄,還有據說纖維也有調整,但我沒有同時放一起比較),給我的感覺不外乎就是侵略性很強、超強,質量很強、超強...大概就是這樣的感受,沒啥好說的!

在發力框架完整的時候,退到中後檯拉衝會明顯的感受到弧線非常非常的長,表現的力道不是一般撞擊給出的快速,而是能包覆著強烈旋轉的推進、薄板 (5.9mm)形變的放大感,以及木料乾燥極佳的清晰撞擊感受,手感非常扎實有序,打磨分別用了多少力、指向什麼方向,都能清清楚楚感受並表現。

有句形容它弧線的成語─「暴跳如雷」。

如果說前一把 「Nittaku 提琴內碳」是手感的皇后,那「W968 數字版」就是球質的王者!如果你買的不是致敬版、將就版,而是「數字版」,就是踏入使用選手頂尖球拍門檻的第一步,它跟許多的選手注表現相當,這或許也是最便宜的使用「類選手注」的一種方式。

早期的版本握柄較薄與重心傾前,會讓使用門檻更高。近期的版本儘管調整的非常得宜,但仍是需要不差的基本功才能發揮良好表現。另外,如果膠皮搭配的是高硬度 (40度以上) 的狂飆三,不論何版本,這種組合在小球的手感回饋上會比較不是那麼的清晰,這是得注意的地方。

另外,這支球拍許多玩家喜歡搭配國省狂,其實這樣是會讓使用門檻更加提高的!有一些不錯的皮,只要硬度是偏高的日德膠皮,就都很不錯用。

我一位球友說的:「很多沒在練基本功的人打狂飆都以為自己能打透,其實只是因為自己打不透所以比較能不出錯的把球摸過去而已,遇上會打球的根本像在爬一樣。」


4.異軍突起的 Stiga cybershape 六角拍
Stiga 六角拍是一支突起的異軍,在早期有一把 Tibhar swing (可以google一下) 也是走這種特殊拍形的設計,在那個民風保守的當年 (咦?) 接受度其實並不如現在六角拍如此火紅;桌球王國的日本銷售統計,六角拍不僅進入了當月前三名(2022年3月為第四名、4月為第二名),在雜誌內頁還有特別的報導,以及於 2002.5.17 發售的器材特刊,亦有專題在內。

銷售詳參:日本桌球王國銷售統計

身邊幾個球友都對這支板子感到滿意,但我個人尚未打過 (之前缺貨我的一直先讓出),近日有空弄到球拍,以及收到桌球王國的特刊以後,再一併補充使用上的感受。


5.非常優惠高 CP 值的 Donic Original True Carbon Inner

官方資訊結構分別為:Koto (面材)、Ayous、Hybrid Aramid carbon 混合芳碳、Kiri (芯)、Hybrid Aramid carbon 混合芳碳、Ayous、Koto (面材);實際上打起來的感受是持球感不錯,支撐與力量均優於純木,且在有纖維的支撐下又能有不錯的速度表現。

拍身甚薄 (5.6mm),介於我們前面講的「張本(6.0mm)」與「提琴內碳(5.3mm)」之間、重心得宜,檯內小球操控良好,價格上經濟實惠,以大廠而言這價位實在是很好的內置球拍敲門磚!

另外,還有一把 akkadi valkyrja,價格也是在相近的價位帶,面材是木曾檜、大芯是經典的梧桐,據打過的朋友表示都蠻喜歡的,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非市售的內置纖維球拍
以下部分是這次友人特別出借的幾支非市售品,主要是想分享器材層面上的嘗試與樂趣!

由於板子不是我的,硬體規格資訊皆由友人所提供,因此我並無法保證其精確性,以下僅就使用主觀感受說明!但可能存在誤差,看過參考即可。

整體來說,這些非市售的選手注,試過的感受是料子好、乾燥時間長、硬度適當、板子非常有支撐,確實是有難以言喻的美妙之處。

共通點都是搭配高硬度的組合,在擊球時板子能夠給予非常棒的支撐。一般在搭配這麼高硬度的膠皮組合時,板子支撐不足,會讓擊球感有空洞、咚咚的感受!

這在便宜價位帶的板子也常見到,差別是假設便宜價位帶的板子搭配一個假定為 G 硬度會產生空洞感、支撐不足;好一點的板子則是搭配在 1.5G 才會開始產生空洞感、支撐不足;而這些膠皮已經達到 3G 或更高以上的硬度,卻仍是很能支撐,不會產生空洞感 (這邊有點在搭捍衛戰士2的梗,就像是一個身體狀況很好的人,可以承受更高的 G 力一樣)。

並且這種支撐力量不是單純的板子硬就能辦到,還需要考量到木質的纖維的排列、密度、韌性,並且兼顧乾燥、持球感、手感的清晰度等...

所以我得說,這些板子是真的很好,本質上是非常好的!

可是與膠皮整體組合起來,不論是調性也好、適應的搭配也好,未必適合一般的球友使用。因為我們自身的基本功、肌肉力量、動作框架,還有對手過來的質量、小球的搭配,場地的限制等,事實上都與此種球拍的搭配對應相距甚遠。

我個人會覺得就像自己在巷道中駕馭超跑一樣,一方面是自己的內在能力所不足、二方面是外在因素亦不適合;這真的不是板子好壞的問題,而是適不適合才是考量。當然,另一個調整方向就是板子留下,換成較低門檻的膠皮,也是會比較貼近事實上的需求的。

1.孫穎莎 968 選手注 (編號W968 1821○○○○-2)



正手:馬龍42度國狂(上國家隊三層老油)
反手:孫穎莎國狂橘海綿37.5度 (兩層老油)


2.朱雨玲 968 選手注 (編號W968 2017○○○○-17)



正手:馬龍42度國狂(上國家隊三層老油)
反手:T05


3.安宰賢 選手注



正手:孫穎莎國狂藍海綿41度(上國家隊三層老油)
反手:孫穎莎國狂橘海綿37.5度(兩層老油)



4.張○ 選手注




正手:MXP 52.5度選手特制(一層黑油)
反手:D64


四、結論
事實上不論是否市售品、內外置,球拍挑選的重點在於:
1.對球能有穩定的控制
2.豐富層次的輸出表現
3.清晰的手感回饋

依循著這個方向去找球拍,內外置顯著的差異,可能反映的會是在手感上的喜好吧!

如果您在市售中能夠挑到理想的板子 (通常為二手試用,或者經驗累積足夠了,去店面一支支邊挑邊敲);其實不用去追尋逸品的選手注或是特殊款式。

雖然選手注在許多規格都是上等表現,但細膩的調整才是選手注對應該名選手的真正價值所在。如果不是對應您的規格調整,那似乎需要好好思考是否那麼適合自己使用。

選手注客觀表現都是一等一的屬性,但是否值得多花倍數的錢去取得?

我想,多數擁有選手注的人,更珍惜的是那份透過球拍與該名選手所牽起的連結,這是一份帶有尊敬與景仰的心意延伸,從抽象的精神轉化到物質的信念寄託。

擁有選手注的人,是幸福的!
但能快樂打球的人,也一樣是幸福的。

「有鮑魚、龍蝦,我會很開心的吃;但有地瓜、稀飯,我也會很開心的吃」。

大概分享到這邊,祝球友們端午佳節愉快!



五、特別感謝
球友 min 提供 Butterfly AL 與 Nittaku 提琴內碳
Hooked 桌球軍火團團長(萌主)提供 Donic Original True Carbon Inner
小遠桌球及神秘球友提供非市售品選手注球拍
以及為數眾多的球友感與意見、分享
2022-06-03 14:05 發佈
這幾年隨著科技研發,在桌球拍的演變上有長足進步。連世界冠軍馬龍也在多年前改用內置纖維的狂飆龍5。不知是否因為馬龍起了頭? 近年國際選手有逐漸傾向使用內置纖維拍的趨勢。現在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內置纖維球拍可選擇。確實內置纖維當初設計的發想,透過自身技巧與發力控制,球更容易穿透大芯,攻守有序,似乎是較為全面的設計。
最後想請教一下:
1)不知Butterfly Innerforce ZLC 評價如何?  感謝
2)除了W968 是否還有一款W997? 謝謝
stephanie_0801 wrote:
這幾年科技研發,在桌...(恕刪)


您好,抱歉我這陣子特別忙,回您比較慢了!
1.inn zlc 是指黃色張怡寧那支嗎?就我打過的印象,非常棒。整體調整的很出色、很和諧,我很喜歡。(相較於阿波羅尼亞容易上手操作的的多!手感上也平易近人)
2.W997我不太確定,可能得借來研究看看,我印象中沒有這把的使用記憶就是。
Ayoomi

請問樓主有打過弗朗西斯卡innerforce zlc嗎?

2022-06-09 23:59
stephanie_0801

inn zlc 是指黃色張怡寧那支嗎?是的,感謝分享

2022-06-10 12:22
我的老天鵝啊......只能說強了

上面有些球拍雖是說跟球友借來的

但樓主自己的底板應該也不計其數吧
太專業拉!! 桌球版好久沒有這麼有深度的文章.....
我兒子七歲多 打球兩年了 拿純木五夾(台版木吉他 S2+ R7soft)
整天吵著想要買碳纖拍... 我說以後再來.....XD
桌球補玩計画

謝謝🙏相信貴公子球技是長足的進步,才會有需求出現。

2022-08-16 12:18
我花重金買兩支球拍給我孩子(國中校隊):

外置(硬板)+T05(軟皮)
內置(軟板)+D05 (硬皮)

兩支試打後,外置(硬板)+T05(軟皮)效果更佳,既能吃球旋轉,稍用力也有質量。

內置(軟板)+D05 (硬皮),受皮影響太多,板還來不及型變蓄力,就因皮較硬出球太快,弧線低容易下網。

打中近檯的外置(硬板)+T05(軟皮)效果較佳,因為半出檯多,要造弧線過網。

打中遠檯的內置(軟板)+D05 (硬皮)較佳,出檯後彈高於網可直接加力向前,不用特地造弧線,球質更高。但這應該都是pro級的打法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