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大家好,我是「路人很狂」!在這的文章是分享一些桌球器材和心得的交流,若您有需要就參考看看;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討論的,歡迎在留言處表示意見我會回來看,若是幫得上忙的,會逐一回覆 (但平常真的很忙,回的慢就請見諒了)。
以下的排版,閱讀順序是「先圖後文」,希望這樣排版利於您的觀看。
正文開始
Tibhar 我最早接觸大概是 2002 年左右,在台南!中間斷斷續續打過幾支它們的板子、膠皮,較有印象者約為:
板子 Rapid carbon、power40、swing (特殊收腰拍面)、薩碳、CCA七夾...
膠皮 EL-P、MX-P、MX-P 50、國變...
整體印象上還不錯,是有風格的品牌!而非擠牙膏的產品線。

有別於海量商品戰術,Tibhar 給我的經驗是特異、有趣、有用心之處,所以這次趁著朋友幫選手訂皮,自己也嘗試看看這張韓國限定的玩意。

板子是慣用的 Butterfly 張本內置ALC,
對照組則是長期配置的 Nittaku G1!

收到包裝以後,背後寫著由 Yoo Nam Kyu (劉南奎) 測試與推薦的膠皮,具體來說,這張皮硬度標示為 52~52.5 度;它是 MX-K 的 H (加硬) 版本!剛拆開包裝摸海棉的時候,感覺挺像 Joola golden tang;就是非常硬的海棉壓感和帶有極佳的表面摩擦力,上膠面本身是澀兼帶黏。

原本我的配置是 Nittaku G1 2.0 為正手,改了這張以後,主觀感受硬度提升不少。
速度上感到略慢些,球質明顯變沉許多。被動的撞擊 (擋對方拉衝) 防守甚佳,非常的穩定!這應該是海綿硬的關係,直接撞擊板面甚至有吸短的感覺;而換作主動的撞擊 (例如小臂發力頂出去,甚至手打,撞擊比例約 8~9成) 也可以帶出還不差的球速與質量。

這兩張海綿看起來還挺像的,品質都很好、外觀相似,但實則差異甚大。
由於海綿特性,在中小力量的弧圈摩擦比較是弱項,如果輕摸的拉衝遇上程度不錯的對手可能會被反衝一板。但若是拉高、打控制,倒是還蠻穩的,膠面非常咬,加上海綿紮實,落點精確穩定。我自己用 Nittaku G1 覺得膠面旋轉的製造已經挺棒了,但這張 MX-KH 我覺得更好,甚至是以澀為主黏為輔的膠皮中我覺得是前三的。
中大力量的前衝弧圈更是棒,雖然不如 Nittaku G1 的一速如此飛馳,但並不會有明顯的劣勢出現!相反的,在二速也就是落檯後的表現十分優秀,能做出類似藍國、省狂那種球往下扎的低平弧線,這點我在許多的德國皮使用經驗中是罕有的體驗。

膠皮的粒子較短,但膠面柔軟,對於薄摩擦的包覆感受是良好的!
上膠與海綿的黏合也是不錯,灌油使用多次仍是很健康。
附帶一提,其實現在德、日、陸皮之間調性的分野並沒有像以前那樣顯著了,以前說起德皮會想到 Donic F1、說起日皮會想到 Butterfly Sriver、說起陸皮會想到 DHS 狂飆三;可是現在各家取長補短,不論原本是何陣營的愛好者,我想都能去嘗試一下不同的系列!
總和來說優缺點如下
優點:
1.上膠面帶有不錯的黏性,薄摩擦旋轉很優秀。
2.海綿硬度高,耐打、耐灌油、耐用。
3.運用得宜球質甚佳,又比狂飆三方便。
4.灌油調整的空間可以很大。
5.不太碎邊,灌油以後可以練一陣子再比賽,皮會比較開。
缺點:
1.重視發力技巧,由下而上運用腳尖、大腿、核心肌群發力。
2.單靠手部動作無法解放膠皮性能,此皮尤甚。
3.一般門市不易購得。
結論:
這張 MX-KH 我會覺得,假如在 Butterfly T05和 DHS 狂飆三之間的折衷是 Nittaku G1,那 G1 和狂飆三之間的折衷,就是這張 MX-KH。
十分推薦給追求正手發力以及高質量的球員使用!不精確而易懂的描述大概是「灌些許油的狂飆手感調性,混合八成的 G1 速度感」;但若您是較高強度的使用者,還是建議搭配黑油使用 (或至少使用海上明月)。
另外,由於我是用張本內置 ALC,此板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變韌性,故我挑選 MX-K 加硬的 "H" 版!如果是使用一般外置 ALC 纖維的球友,則是建議挑選 MX-K 就好,不要再加上這個加硬的效果,使用起來會比較輕鬆一些。
最後,若要說有什麼不足之處,就是這張皮其實挺吃動作框架,可以拿來練功 (被迫?)、但也很適合選手競賽使用 (灌黑油),是一張頗有門檻的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