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大家好,我是「路人很狂」!在這的文章是分享一些桌球器材和心得的交流,若您有需要就參考看看;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討論的,歡迎在留言處表示意見我會回來看,若是幫得上忙的,會逐一回覆 (但平常真的很忙,回的慢就請見諒了)。
以下的排版,閱讀順序是「先圖後文」,希望這樣排版利於您的觀看。
正文開始
桌球運動入門困難,除了許許多多的動作框架、技術細節以外,找場地、球伴,都不是簡單的事!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國小社團課上完還想打球,卻找不到朋友可以同樂。等到學了一點球,又變成找不到場地、找不到可以彼此互相交流的球伴;所幸現在網路發達,從 56Kdps 到 5G。從即時通到了 Line 社群或群組、推特、Facebook...更甚至公司有桌球社團、國小也漸多社團與球隊在推廣,休閒取向的球館亦逐漸普及,不僅不用窩在地下室享受潮溼與霉味,更能吹著冷氣坐在 Bar 檯邊喝咖啡,隔著玻璃看人打球。
從摸到球的一刻算起,三十年如白駒過隙,桌球運動的文化有著實質的進步,身為愛球人士,甚感欣慰 (特別強調,我沒有很老,只是運氣好球摸得早)。

在桌球運動日漸熱門且普及的狀況下,器材也日漸多元豐富,許多退役選手開球館、自創品牌、賣起文創與想法,資訊撩亂多元,先來簡單談談這麼多的器材從何入手呢?
一、初入手的建議
桌球器材的世界精彩非常,許許多多的板子不僅帶有漂亮的外觀與精緻的設計,實用性能也有甚大的不同!追求手感上偏好、性能上凌厲,都能找到很極端具不同取向的板子。

閒聊:我一直覺得 Nittaku 的板子很有特色,不論是德國製造的大師系列,或是日本製造的弦樂器技術系列,不僅非常精緻,手感和定位、性能上,也都很獨樹一格!我自己收藏了幾支,但學生時代因缺錢賣了一些,至今仍深感遺憾。
大概2003年那個時候,Nittaku 小提琴剛出來我就好想買!當年約賣 3200~3500 左右 (比起現在沒什麼漲幅,但以該時 Butterfly 纖維球拍 2400~2600 的價位帶來看,可是不低的定位),這是唯二讓我那幾年非常動心的板子,另一把則是格碳 (Kreanga Tamca ULC Carbon)。

回歸正題,在許多的球拍中,入門的板子其實不貴,例如 Stiga CL (圖中球聚便出現四支) 我就十分推薦;此類板子不僅價格便宜,對於膠皮也是易於搭配。手感上清晰明確,彈性又好控制 (線性表現),是許多選手初學至成型的球拍 (劉國梁、平野美宇也曾用過)。
(常見類似的尚有 Donic UltraPower、Butterfly SK7、Tibhar CCA..)
時常會有人提到「反正不貴,不如一次到位」建議買 Butterfly Viscaria (或是 Vis SALC、SZLC 系列...) 之類的板子;其實對於剛開始在打球的朋友,各方面技術都還沒定型,個人特色尚未突出之前,尚不需想的那麼"長遠"。個人技術和器材硬體,都會隨著時間改變。
應該專注於選擇當下的最佳化,而非預想整段球齡的最適化。畢竟連頂尖的選手都會更換球拍、調整技術,我們怎麼能妄想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呢?
就像 F1 賽車性能好,那是適應賽道(大型場地)!其實日常巷弄(一般球場),多半是不適合的(外在的環境窄、內在的腳步與肌力差)。
但是我也提醒,別買太過廉價的球拍和膠皮,主要問題是球拍的製作不佳 (木料不夠乾燥、未重心調整...)和膠皮與海綿硫化控制不佳,在手感上回饋不夠清晰和擊球不穩定。

除此之外,Butterfly 的 Korbel 純木五夾 (左三)、Boll Alc (右三),也都是非常經典的球拍!與 Stiga CL 相比,Korbel 較慢些、Boll Alc 較快些,但都是經典之作,可以依程度需求做更換。

另外,倘若運氣不錯,有幸見到一些早期的板子,例如圖片右上那支「初代 Avalox P700 棕色柄」,一定要借來打看看,個人認為那是七夾純木球拍中的神物。而左邊那支 Adidas challenge speed 也是很棒的板子,可惜品牌經營之故,銷售時間甚短,目前已絕跡於市面,若有存貨也是建議可以購買嘗試。
再左邊的 Stiga VPS 很多基層學校的選手使用,也是很適合練基本功的板子。
二、搭配的盲點
進階一些以後,許多人以球拍為主體,另外購買膠皮搭配。會出現以下狀況 (均以市場常見的器材來做舉例):
e.g.1
我買了一支 Butterfly 張本智和 inn Alc、一支 Butterfly 澳洽洛夫 inn Alc,同時更換了 Nittaku C1 的膠皮,呈現的結果是薄摩擦或半出檯處理時,張本由於板子薄(6.0mm)、撞擊相對澳洽(6.2mm)不敏感,所以產生了些容錯空間 (小力量下球拍對彈性的反應不敏感),較有優勢;而澳洽在中後檯時,由於板身較厚,支撐力道大些,能給予較好的速度與質量表現;至於中檯的表現,張本藉由形變的蓄力效果,與澳洽相比並不會陷於劣勢。
以上大致正確。但換作下面這樣,仍正確嗎?
e.g.2
我買了一支 Butterfly Sardius T5000、一支 Butterfly 澳洽內置 Alc,也是同時更換了 Nittaku C1 的膠皮,呈現出的效果是 Sardius 球不夠長、感到質量不足,而澳洽則速度與旋轉並濟、球也夠長,因此推論出澳洽這支球拍是優於 Sardius...
你覺得是這樣嗎?不對,這是陷入盲點的!
儘管看起來把膠皮變數都固定下來了,但我們得知道,打球時球拍的運作是「一體表現」的!不會是膠皮歸膠皮、球拍歸球拍,也不會像多數「異質球拍」(結構不對稱,在力材纖維處可能一層是 Alc,另一層則是純木或其他纖維,較有名的使用者傳聞為孔令輝) 的想像,期待一面纖維彈性很好、另一面不同的纖維卻很咬球。
這是實際上打過以後的感受,也是理論、想法、現實,彼此衝突下的結果;當然我們可以用經驗和理論來解釋 e.g.2 由於 T5000 纖維特性與 Alc 纖維 (且又置於內層的設計) 不同,厚度設計上也差異太大(Sardius 7.4mm),球拍有許多線性與非線性的表現,甚至輸出的力量要過了一個拗折點之後才會開始遞增 (或遞減),且另有太多細節要由使用經驗去歸納整理,片段的來看很多介紹和對話,其實都有盲點存在。
大致來說,把「球拍、膠皮」,分為兩個變數來看待,其實在一個範圍內是可行的,但這個範圍一旦由於球拍的結構差異太大或其他變數又加進來,則會嚴重失去判準的價值!
其他變數還有什麼呢?有的,例如使用者的不同、技術的差異、基本功的優劣、對手擊球過來的質量、球拍設計的概念 (拍面規格、重心調整、握柄的微調)...

例如 e.g.1 的例子中,張本這支板子與澳洽相比,除了板子較薄以外,握柄也是做得較薄些!這是一個很細微的設計差異,但對於使用者的影響其實不小。在所謂「發力的最後一哩路」上,藉由手指、手掌在力量傳導的最後「由鬆到緊的握一下球拍」會造成球的旋轉與質量更加強的效果,而張本的設計更有利於這項技術的表現 (握柄相對澳洽較薄,手掌能握的空間較大),但若從帳面規格來看,以 FL 握柄為例,標示均為 「FL: 100×25×34 mm」(長x厚x底寬),也是一個易忽略的地方。

另外,有些球拍的握柄內部,會挖空調整重心,這也是帳面規格看不到的訊息。之前有球友問我說,他不喜歡中空柄的球拍握起來的感覺,很喜歡 Boll Spirit。其實這張就是 Boll Spirit的握柄內部 (笑)。

順便一提,網路上也有很多看起來高度相似、充滿致敬意味的板子,真的能如此便宜的替代嗎?這兩支外觀看起來非常相似的板子,我們再來看看背面!

左邊那支是網路常被討論的大陸球拍,右邊則是選手常用的 Butterfly Viscaria (感謝內湖高工某選手提供拍照);其實從整體做工、拿在手上的手感、打磨的細緻程度,細心一點就能分辨出差異了。

外觀兩相比較一下,其實肉眼能視的厚度就不同了 (更遑論纖維與黏合、乾燥的技術),實際上打起來我覺得差異甚大!最相似的,可能就只有那充滿致敬意味的外表吧...

說起來也挺有趣的,早期拼字有錯「THE HIGH PERFORMANCE...」

然後致敬版錯得更多...
另外雖然標題沒寫,內文還是有 Viscaria 字樣呢!
這板子真的是被選手打紅起來的,其實以前更多的是 Boll Spirit ST柄的使用者。
三、訓練的重要性
這部分我得強調,桌球非常的吃個人技術與基本功,很多器材的見解會因使用者的程度而有極大的不同!如果想要好好地打長久的球,力求穩定的技術發展,就克服困難找一個教練吧。那怕只是學個半年、一年,一定要經過專業教練的指導 (而非球場老皮的指導),最好是教練願意做大量的多球訓練不定點,這都是對往後的技術和器材生涯良好的打底。
四、一支固定使用、其他替換組合
上面簡單聊了一些器材的資訊,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可以挖掘,只有自己多打多嘗試,並且多做功課才可以慢慢地找到真愛 (或是新歡)。而面對如此繽紛的世界,個人建議,自己要有一支固定的配置,不論練球、比賽、防身(?),都能用自己習慣的組合去發揮技術;畢竟各類器材調性差異實在太大,因此玩歸玩,平日的專武仍是「有備無換」。
來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


曾經這幾支都是一時之選,但不斷的有新器材出現,也就一代新拍換舊拍 (但我目前仍固定使用 Butterfly 張本智和 inn Alc)。

這位則是國外專門幫選手校調球拍的大師,有機會在二手市場找到這種板子,也是不可錯過的。改動幅度挺大的。

最近打到據說是北韓 Ham yu song 選手注,我不確定真實性,但是打起來確實是選手們喜歡的調性,非常的咬球,但又很能製造漂亮的弧線、透板後的支撐極佳,是令我很訝異的內置纖維球拍,完全和銀河這廠牌的調性天差地遠。

以前朋友送我的板子,聽說是和港隊合作開發的,這批是試作品,後來市售的品項名稱有改字母(原名稱已經被註冊走了),改動拼字弄成同音。那內置 (紅色) 我也非常喜歡,後來被一位教練友人收去。
(照片的意思是想表達跌破眼鏡...)
最後,分享一支朋友的選手注,這真的是我打過最棒的七夾純木,沒有之一、沒有替代。

女子世界冠軍選手注,附贈猛男 (誤) 的簽名。

嚇死人的波紋,這夠硬、夠老,又夠乾、夠均勻啊!
分享這支選手注想說:
桌球,不僅會是你可以一生到老的運動,透過桌球更可以拓展你的交友圈和視野,它也是一個健康又不太花錢 (見仁見智) 的運動。本文,謝謝許多朋友的幫忙,一路上都因桌球與朋友,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