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文~
刪文~
刪文~
刪文~
刪文~
後來問了一下周遭朋友,似乎這種情況還蠻常見的
畢竟跟業務談的內容中有些也是非原廠的項目,是業務要另行代為處理的
在其他行當業務的同學是叫我別想太多
很多時候就是業務針對公司的規定在做變通而已
反正最後總付出的跟拿到的跟原本的一樣保固也不變就好了
當然細節我不是很清楚
我當初依我的合約內容的猜想是
************************************************
(以下純屬個人猜測)
合約上的實際售價可能就是空車車商能接受業務賣最低的底線
所以報給公司都是報最低價賣,剩的差價愈高,業務去買其他贈品就比較不用拿他的獎金去貼
假設我跟業務談好的實際總價 100萬 合約上 95萬 其他配件 價值 10萬 (例如 第三排、油錢、隔熱紙、迎賓墊、鍍膜等等)
那實際談好的總價跟合約上價差的5萬就是拿去貼補其他原廠另購或外廠項目的費用,至於為何原廠配件為何也要這樣做也許是業務用員工個人名義買折數比較高吧
我個人當初是覺得還算合理,因為我當初合約價差明顯比我多加項目需要的金額低,那些價差拿來補其他的都不夠了,業務當然是合約能報愈低就愈低,盡量別貼補到太多自己售車的獎金)
但是 但是 但是
畢竟合約是白紙黑字的,業務在合約上的處理方式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很多時候就是雙方要互信跟說清楚的,當初我業務是有先跟我講合約上金額這情形,合約上的金額匯給公司,其他差價要再給他現金
我想想後,其實應該是業務比我更怕,因為白紙黑字,我堅持照合約載明的,裝傻不付,吃虧的是業務
至於你談的約如何,個人就不評論了,但如果78萬是不含領牌費的話,那差價6萬1讓業務去處理你其他配件似乎好像有再談一下的空間
這就是消費者心態~想要便宜一點購入想要的東西
然後 業代沒有盡責把話說明清楚 也想要賺一點錢
因不清楚這台車實際現在的折價跟原始價格以及配備選配或是其他外廠配件
舉個例子
新車定價105萬 折扣價 100萬 基本贈送的配備(業務獎金先不管他) 業代會送基本該送的東西 A+B+C
但客人想要A+B+C+D+E+F 當然也希望再便宜一點
業代提出用庫存車 又可以滿足客戶需要的配件的話
可以折價到90萬 (其中有可能庫存車跟公司購買83.9萬 其它ABCDEF配件操作的空間舊有6.1萬)
那實際購買後 只看到業代跟公司買庫存車的83.9萬發票 其它的變成沒有帳目
純屬猜測
基本上大家購車錢還是直接進到經銷商公司帳戶比較好 業務該怎麼分配利用等等的 讓他們跟公司處理
這樣比較不會有擔心被多賺的疑慮
但是經銷商通常賺得比較多 哈哈哈
可是換個角度 只要業代可以幫自己處理到 希望的價格跟想要的配件 還有後續的服務
反而給業代空間運作也不嘗是一個方法
祝後續處理順利囉
首先,買車開出來的發票是汽車公司開出來的,所以你看到的發票金額就是業務要給公司的金額。
比方說
訂價100萬的車,發票金額為96萬。
那就是公司收96萬,4萬為業務的獎金。
沒會,獎金並不會另外給業務。
往往這4萬就會變成買車的折扣,不論是你殺價功力強,或是業務業績差。
汽車公司這個月就是收96萬,所以他也只會開出96萬的發票。
其他的業務就會去買配件貼黑紙…如果有剩,才會是他賺到的錢。
所以以樓主的例子來說,應該是要想你付的總金額,加上你裝的配件,如果還有落差那才是業務賺走了,基本上在這個年代,我認為業務很難一台車賺到6萬,通常能有個3-5千就不錯了,好一點一台車賺個1萬。不過說實在的人家出來做生意也陪你花了那麼長久的時間,放假陪客人試車,出門的開銷停車、加油都要自已出,一台車賺個3、5千也不算過份吧!重點是KIA的銷量真的很難想像業務要怎麼活,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業界的流動率那麼高,賺不到錢留不住人才,留不住人才消費者也遇不到真正服務好的業務,往往就是賣完車就不管車主的傢伙比較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