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 wrote:
動力方面,這次試駕的Air車型屬於中階Long Range RWD版本,也就是後輪驅動車型,具備228hp/35.7kgm最大馬力,大概就跟一輛裝載渦輪增壓輔助的2.0/2.5T汽油引擎輸出相仿,只是EV6 Air LR RWD的車重達到2噸左右,因此百公里加速控制在7.3秒,對於通勤代步來說已是綽綽有餘!不過電動車還有一個最大優勢,如果體驗過汽油車與電動車的網友應該都曾感受過,電動車毫無遲滯且極為敏捷的起步姿態(騎過Gogoro等電動機車的感覺也很像),初期駕駛反而要小心拿捏電門深淺力道,Air版本的加速衝勁雖然相較GT-Line緩和一點,但是對於初次接觸電動車的駕駛者還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
KIA EV6 Air
前面看起來還算正常,但這個屁股我只能說...救命...和BYD QIN(2017&Before)美麗程度有的一拼...!!

儀表兩個monitor 比ioniq 5(下稱呼i5)好很多,雖然依舊邊框驚人,但起碼不是災難的白色
,後排座椅小板凳,長途乘坐會痛苦,只能給女性/小孩/體型較小人士,正常男性身高175+北中/中南高速下來會腰酸背痛(參考T牌3/Y小板凳),不過好在這個傾斜角度稍微有大一點77.4KWH有誠意,比i5的舊款72kwh清庫存好很多;但,北京現代東風起亞都願意給簡體中文了,啊你是覺得台灣人比較好欺負不願意給繁體還是覺得全民英檢通過率已經100%了?

WLTP賬面數值LR RWD看起來還ok,起碼不會像i5和隔壁棚LR AWD差太遠了,有進步,畢竟比較肥,四米六的小車而已,77KWH的CROSS(其實偏sedan吧)要兩頓,天,該減肥了。雖然加速滿弱的,但510KM WLTP +EV特性0-60加速ok拿來買菜用還是不錯,實際combine應該有380~420吧(demo、圖裡面332WH/KM能耗簡直災難),看定價咯(我猜185++)剩下的就看發佈會的價格咯,希望不會再精神錯亂拿NEDC和EPA/WLTP大混斗,也不會再拿“350KW”這樣貽笑大方 的數字出來了XDDDDDD;
看完之後還想知道:
上面說北中南要自建充電站(240kw那個),不知道是不是800V?被動散熱還是主動液冷?是不是在維修/銷售中心還是南北高速要道?


同場加映隔壁廠的災難白色配色邊框照片對比圖,居然有人說這個叫做“沒有美感的人看不懂啦,“這叫做有美感的留白””,真的呢,超美derrrrrr;EQS也不敢這麼皮,邊框粗就要乖乖的選黑色,雖然很粗但欺騙自己看不見邊框,騙一下自己是無邊框不是美感度一下子就上來了嘛~還不用砍掉重練,黑色油漆又不用多少錢
————————————————————————————————
另外給01編輯的建議,後面電動車一定是會越來越多的,但是你們的評測方式還是滿“原始”的,如果你們想增加相應的EV板塊點閱率,電車相關的數字/測試希望你們能補充:
1電耗(CITY/HWY/Combined,可以參考EPA標準,2022年車場還好意思提出來的話直接可以黑名單了),靜態耗電(hvac、行車電腦待機等)
2長測的實際里程(例如20%CITY+80%HWY=模擬用戶實際值),EPA都要戴有色眼鏡去看了,這年代不會還有人在看車廠公告出來的NEDC虎懶數字還信以為真吧。
同時要用溫度計(有些廠會作弊哦)盯好路面環境和天氣、胎氣壓與原廠建議值,也是需要控制變量,有很多因素影響。懶得測試其實直接去跑二高內車道120定速就行了(反正下來差不多)。實測值/長假NEDC公告數,出來可以很打臉XDD
3充電和容量:功率 峰值。平均值。0~100衝入時間(散點圖),0~80實際時間(效率),80~100(涓流),對華城/EVOASIS/tail之類的兼容性測試(有些會超級慢捏,兼容不佳),自建站點是否足夠普及(補能是否方便可觸+快速,後期可以考慮加入$$$);因為政府德政的關係,小島充電標準百家爭鳴~(亂七八糟),所以也需要表示出來捏:CCS1/CCS2/TPC/CHADEMO/GB,TYPE2/1772/TPC/GB;車子本身PACK最大上限,例如250KW/350KW,有無水冷充電樁等(某i5發表會也真是好笑,韓國官網寫著2XX,某陽直接幫他大寫350了,這算不算虛假廣告?),雖不奢求OBD II去讀取PACK數值,但0~100%實際充入量(AC/DC電錶值應該還是能簡單算出來得把),充電時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可以長時間AC?
4.傳統的駕駛乘坐體驗(尤其是後排,EQS後座也是災難)和 開起來要測試NVH(可以用dB量化+主觀感受)畢竟沒有引擎聲音,胎噪風噪還有共振會讓人抓狂(TSL,說的就是你)傳統的加速0-100(秒),100-0(距離),0-60其實只要是EV基本上不會破到哪裡去(極端值除外),60/80之後的加速要測試一下(轉速上不去啊,功率不夠又只能拿齒輪比做文章,導致尾速和再加速能力不一定好看,畢竟又不是人人做得出來18000RPM+的東西),HVAC的效率(例如夏天爆嗮45度車內溫度,用家用溫度計測試,降到例如20所需要的時間和消耗的里程當然有KWH和KW等數值更好算效率)
而且20%以內電量要測試一下,一些垃圾車直接給你烏龜燈,AC都可以減弱到沒感覺,油門也給你鎖,然後20%內還容易有雪崩現象,不是車主/長時間開過EV一般不會知道。開起來真的會讓人7pupu;
5空間大小,現在的車身尺寸和車廂內空間其實必然性已經變小了(車頭又不是必須要有一堆零器件),一些功夫厲害的空間利用率簡直像FIT一樣...小車大空間,超能裝,可以用某些東西作為量化標準看他多能裝(但請不要學某用馬鈴薯的,正常人誰會買那麼多馬鈴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6.保固(例如保養和收費,是否還是強制性的,不回去是否破保等,待料情況,是否有專營店還是和油車共點),例如某韓廠i5的72KWH,8y160K KM,真是“高標準”,和友商的standard range一樣=3=
etc,
作為一個電車興趣讀者雖不是從業者,發現台灣電車慢慢越來越多,卻一個像樣的媒體都無,雖然開過的EV不足20款,只能算小有心得,個人這幾天看到KOL和01滿天飛的專業“商業邀請文”小小發發牢騷,僅供參考。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