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品牌礙於獲利礙於成本總會在保固這個點上面跟客戶發生打結,這也跟車主對於車輛保固原始認知有一定程度關係,舉個例子:雨刷保不保固? 電池保不保固,保固期多久,以上兩項出保的條件基準為何?假設一開始認知就不一樣,往後遇到問題就會有明顯的衝突發生。基於小眾品牌,會買的客層,短期間的口碑與正能量累積會很重要,要放量需要必捨,短期間來看,SKODA在台經營算是一個成功案例,中期程來說,VOLVO 也是成功案例,以上兩個品牌如同Kia 一開始的初速度,給好給滿,價格與市售同級車款品牌比較公道些許,在加速度上面則要跟上兩位前輩品牌做法相同,保固敢拉長與同業最高一致然後也可加價購,再來就是保固條件透明公開只有從寬認定並與同業最高標準一致,衝一段時間新增客群進入稀釋既有客層自然會化解似是而非的舊事件,VOLVO 的暴衝事件也不過是歷史新聞的一角角。最終,敢捨敢給不需要額外養疑似1450 的網軍,好車好品牌在台灣不會因為哪個國家製造就會誓死不買,唯有正道銷售一途好好照顧車主,Kia 目前的產品線應該不難佔有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