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打著這旗號來稱讚e-tag好神奇,
本人是很喜歡看笑話的,
e-tag能解決國道塞車,
可以請香民們對現行高速公路使用感覺說一下真實情況嗎???
光是繳費程續的麻煩,就讓本人拒裝,
更別提錯誤連連的扣款問題,
回到初衷,
以前交流道回堵的情況,e-tag能改善,本人是不相信的,
回堵的原因是平面道路不及疏通下交流道的車流量,
裝個E-tag就能"神奇"的解決,
哈
台灣鬼島裡的鳥神話????
裝e-tag是裝科技夢幻爽的+這個政府的全世界第一..........爛!!!
在短時間之內就搞到街知巷聞,
而發明這e-tag的就是遠通跟高公局
能不能告訴我你e-tag的成功秘訣?
高公局: 我想這由我來講不大公平,這樣吧,問問我的老闆遠通,
遠通 : 一切照合約走
徐旭東表示,如果消費者不滿意,「你喜歡退你就退,但我請問,退了要怎麼上高速公路?」
記者 : ......
欸,小兄弟,為什麼來裝e-tag?
A:我裝了以後國道就不塞車
B:我裝了以後交流道不回堵 交通變順暢了
C:我裝了以後明顯的改善環保 節能又省碳
D:我裝了以後明顯的方便多了 銀行都直接幫我儲值繳費 繳多少都不必知道
純粹 KUSO 相信你就輸了...
應該像先進國家,用控制行車的方式來解決"壅塞"的問題
不是以 "道路壅塞" 來恐嚇用路人用 ETC
如果真的有一天,所有的車都是電子收費了,而高速公路仍然"壅塞" , 責任還能推給匝道收費嗎?
以台灣的現況,無論有沒有ETC,"道路壅塞"都是一定會發生的
有瓶頸就會壅塞
爬坡道, 收費站 , 交流道匯流處, 慢速龜車 等 ..都是瓶頸
先進國家的高速公路, 坡度不會超過4% , 林口,三義的大爬坡,坡度都超過5%以上.爬坡車速會陡降 , 造成後方壅塞
更糟的是沒有建立正確的駕駛觀念,沒有靠"右"行駛, 沒有快慢分流,也沒有超車道
這些問題造成的壅塞,遠比收費站更嚴重 .
在高速公路上,能夠超車過去,是解決壅塞的機制, 隧道內不能超車很奇怪,不能超車會形成"瓶頸"
歐洲隧道內都可以超車
比雪隧長度短一點的霞慕尼隧道,是因為是單向單線,雙向二線的隧道,所以禁止超車, 其它單向雙線的公路,都可以超車, 也是內線除了超車,是無車佔用來行車的.
沒有瓶頸也會壅塞
東京大學的教授"西成活裕 Katsuhiro, Nishinari"有好幾本書,談「渋滞学」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2325856&p=11#30497075
結論就是說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過高,就會造成壅塞.
報告描述,大約在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約略為一台車 12.5 公尺,扣去車長4.5公尺, 行車間距低於8公尺,就達到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
達到臨界密度之後,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要大,會像震波一樣,一輛一輛往後傳.
或依據科學文獻報告,Kerner (1998)F-S-J三相車流的說法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1#42356597
德國autobahn是可以事先預測"壅塞",所以會事先採取許多"機動"措施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83723&p=2#4405963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4#42529481
德國Autobahn, 是全自動化公路
1.能機動開放/關閉路肩,適時增加車道數目
2.機動調整速限,可變車速由 120->80->60=瓶頸點=60->80->120,拉開塞車路段的可行車間距
3.機動調整內,外車道速限,在交流道附近路段, 防上下匝道的車流擾動
4.機動限制變換車道, 在瓶頸點,交流道,塞車路段,防止變換車道造成的車流擾動

這是在 Köln 科隆市區的東郊,門架上有可以遙控轉動,Zoom in, Zoom out的攝影機,和可變燈號交通標誌

機動燈號顯示"禁止超車", 防止上下匝道的車流擾動

並逐步降低速限
內側車道/中線車道/外側車道,內外車道採取"機動調整" 差別速限

如果道路雍塞跟收費方式無關
那板大的問題不就根本不存在...
沒有瓶頸也會壅塞
東京大學的教授"西成活裕 Katsuhiro, Nishinari"有好幾本書,談「渋滞学」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2325856&p=11#30497075
結論就是說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過高,就會造成壅塞.
報告描述,大約在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約略為一台車 12.5 公尺,扣去車長4.5公尺, 行車間距低於8公尺,就達到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
達到臨界密度之後,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要大,會像震波一樣,一輛一輛往後傳._
塞車的原因如上...
那我們討論收費方式跟塞車的關連性
不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如今天我去爬山腳很痠
但...我中午吃了什麼?
腳酸的原因是爬山...討論中午吃了什麼是否太滑稽?
塞車的原因是車輛密度過大
即使車輛密度過大...改變收費方式就可以解決塞車???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