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日本的ETC好像沒有畫雙白線,台灣卻要畫??


cornea0933 wrote:
不知道國外的ETC是...(恕刪)


印象大約二十幾年前吧, 流行「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論調

問問每年出國考察的官員吧....
為什麼一定要學日本把ETC裝在閘道!不裝在閘道就是圖利!我實在不懂!

BOT的目的就是要給廠商獲利,不然哪個廠商會來。BOT概念沒錯,錯的是遊戲規則和執行監督的人。

當初用微波技術的廠商輸給紅外線廠商,結果建置完成,還是用微波系統。監察院竟然沒有人去調查

太神奇了。

看了標題才進來
再看內容果然驗證我的判斷正確==>樓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台灣ETC的雙白線(禁止變換車道)當然有必要
除非安裝地點改變
cornea0933 wrote:
不知道國外的ETC是否有畫雙白線
日本的ETC好像沒有畫雙白線,台灣卻要畫?
請見連結
日本的ETC好像沒有畫雙白線

-----------
更新
經熱心網友指正
日本的ETC是裝在上下交流道出入口
所以跟台灣是不同的!
...(恕刪)
蔡依倫,遥めい,李寶英,河智苑,韓藝瑟,朴寒星,樸敏英,李智雅,尹恩惠,蘇怡賢,韓藝真,宋慧喬,新垣結衣,Tiffany,T-ara,AOA,Rainbow
走路肩感應的到嗎?

到時候會不會一堆車在感應門架下走路肩

cornea0933 wrote:
不知道國外的ETC是...(恕刪)


全世界只有台灣在高速公路會有雙白線, 耶, 全球第一!!!
willierider wrote:
全世界只有台灣在高速...(恕刪)


高速公路上,當單一車道的密度過高,就會發生壅塞
當單一車道壅塞時, 就必須靠超車, 讓這個車道上的車能超車離開, 車輛密度就可以下降, 來舒解車道的壅塞

若連超車道也發生壅塞, 表示車輛數目超過道路負荷。
德國autobahn是可以事先預測"壅塞",所以會事先採取許多"機動"措施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83723&p=2#4405963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4#42529481
並儘可能減少不能超車的設限

台灣國道並無這些機動措施 ,現在劃上許多雙白線,更是自我設限, 自廢武功

依據科學文獻報告,Kerner (1998)F-S-J三相車流的說法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1#42356597

在S-metastable 和 S-stable當中那條線, 就是臨界值

不塞車之狀況, 是Kerner (1998)F-S-J三相車流當中的 F車流和S-Stable
F車流是有安全車距, S-stable勉強有安全車距。
塞車之狀況, 是F-S-J車流當中的S-Metastable車流和J車流, 這種情況是沒有安全車距的,是無法超車的。

若車流原本為 F 自由車流,下降到 S-stable 車流時,或車流原本為S-stable,下降到S-metastable 時,車距都發生縮短的情況, 就是發生"塞車"的狀況

在劃上雙白線之情況下, 不能超車, 就是自動限縮了超車, 舒解車流的功能

可以超車, 超車完就離開,車輛數目不會增加, 車道就可以保持為 F 自由車流
定速行駛不離開,無論車速多少,皆符合S-stable車流的定義,會形成 S-stable車流

東京大學的教授"西成活裕 Katsuhiro, Nishinari"有好幾本書,談「渋滞学」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2325856&p=11#30497075
結論就是說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過高,就會造成壅塞.

報告描述,大約在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約略為一台車 12.5 公尺,扣去車長4.5公尺, 行車間距低於8公尺,就達到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

達到臨界密度之後,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要大,會像震波一樣,一輛一輛往後傳.
雖然"壅塞"是發生在後方, 但是只要前方到達"臨界密度"時,就註定後方一定會有壅塞.

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 車距只有8公尺,車距不足二條車道線,, 已經很難變換車道, 無超車之可能

如圖

上圖的縱軸, 是 超車的可能性 1 <-> 0 之間, 橫軸為車輛密度
超車的可能性越高, 越趨近於1 , 就越能維持車流為F自由車流
能超車,超越過去,離開,密度下降,就不會堵塞 , 可維持車流為F自由車流

超車的可能性若低於 0.5 (縱軸的一半), 就都是 S 車流了
超不過去, 留在車道上的車越多, 越容易達到臨界值

因為車道上車輛越少,密度越低,車距就能拉開, 也就越不會"堵塞"
在"臨界點"不能超車, 就會造成堵塞。


設定P=0(左圖) 和 P=0.5(右圖) 之後 , 就可以看出能超車,和不能超車,其車流量的差別

在不能超車的情況下,在密度40車/km 以上,即達壅塞的情況, 車流量曲線反轉往下。
保持能夠超車, 比起不能超車, 可以在密度50車/km 以上, 才達到壅塞,車流量曲線反轉往下降。
而在密度低於 30車/km 時, 能超車比起不能超車,也能有更大的車流量


德國公路法
I.Allgemeine Verkehrsregeln
§ 2 Straßenbenutzung durch Fahrzeuge
(2)Es ist möglichst weit rechts zu fahren, 行車儘可能靠右
§ 5 Überholen超車
(1) Es ist links zu überholen. 超車必須走左邊(links)
德國法規規定 ”行車靠右”, 超車是例外(可以往左)
例外消失時, 就應回到原則 "行車靠右"

所有車輛會自動往右靠攏,補滿右邊的車道空間, 把左邊車道讓出來,空出來, 讓後面的車可以超越

台灣高速公路本來就沒有” ”行車靠右” 的原則,甚至許多車是靠左行駛,螃蟹橫行入內車道,擠在主線車道的最左邊。

台灣因為是三個車道隨便開,車道被切割成許多小空間,造成許多車道空間是閒置,是無車行駛的,但是無車空間並不連貫, 不利於直線行駛
現在又劃上許多雙白線, 註定一定會造成"壅塞"

隧道內不能超車也是很奇怪

歐洲隧道內都可以超車
比雪隧長度短一點的霞慕尼隧道,是因為是單向單線,雙向二線的隧道,所以禁止超車, 其它單向雙線的公路,都可以超車, 也是內線除了超車,是無車佔用來行車的.
這是法國Lyon通往Chamonix 的高速公路,這裏的海拔已經有1000多公尺.只有禁止停車的標誌.

隧道內是可以超車的

herblee wrote:
高速公路上,當單一車...(恕刪)


很辛苦的寫了一篇論文,只是大家應該都會跳過吧。。。

chrisintaipei wrote:
很辛苦的寫了一篇論文...(恕刪)


我沒有跳過,認真看了一下,然後嘆口氣說,這裡是台灣......,Welcome to Taiwan.
依照偶膚淺的科技概念,門架上的發射器的頻率範圍一定涵蓋所有車道,因為通行費是國家規費,遠通跟高公局一定想盡辦法扣到錢,所以即使門架上看起來每一車道上只有一個發射器,但頻率的範圍一定放很寬。
台灣人向來都很有實驗精神,開在雙車道中間嘗試的也一定不在少數,怕只怕錢照樣扣的到,但是在每個收費架前都晃來晃去的冒險家,造成交通安全危害就不好
偶每個月都要下南部省親,一家大小都在車上,別人這樣晃來晃去,偶會很害怕..........

jevafang wrote:
阿,不然出國考察,是...(恕刪)


幾年前赴日旅遊,帶團導遊說她剛好帶過台灣來日考察日本ETC的考察旅遊團,還攜家帶眷, 時間應該是ETC系統決標前,日本用的系統是微波,誰知台灣後來竟使用落後的紅外線系統,那還考察個_(開放填空)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