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主題,我也覺得感應器裝置在匝道會比裝置在主車道上更適合,雖然裝置數量較多,但是支架體積小得多,感應器也可以較少(一組交流道上下出入口各裝置一套共2個感應器,如果怕故障可以各增加一個變4個,當然交流道上下匝道數量不一可能裝置數量須更多,但是北部車道多裝置在主車道上相對感應器也必須增加),未來維護的方便性及安全性相對是較佳的,顯然成本更低
只是回歸高工局對差別費率的要求,身為包商的遠傳電收將感應器裝置在主車道上,卻是不得不然的選擇,最大的癥結點在差別費率的遊戲規則複雜導致收費複雜化,其實應該跳脫原先高速公路人工收費的框架,依照計程收費的精神,重新制定差別費率的規則,比如:像坐火車,每一個交流道就像一個車站,從哪一站上到哪一站下,依照使用的高速公路公里數收費,可以很容易訂定價目表也容易換算,至於因應重大節日的免收費機制,可以依出入匝道的時間及使用公里數(包括休息站)依照折扣比例收取,至於免收費時段遇塞車(即車輛停留車道時間異常久)只要統一增加折扣比例讓用路人不覺得被坑了就好,
話又說回來,高工局為什麼要訂定各式差別費率,還不是來自各方偉大人民的壓力,要比照人工收費時部分免錢路段的好康,多出來的成本只好轉嫁到遠程或車流量相對小的中南部,結果又引來另一群人民的砲轟,使用者付費,用多少就給多少,不是很公平??!!但是在台灣!!事情真的不是憨人所想的,就是有一大群想鑽漏洞,想吃免錢飯的人,所以整個系統就要有很多例外處理,再加上很多的稽核機制來防弊,所以造就了這個ETC大怪物
而遠傳電收從ETC一開始設置就處處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最簡單的邏輯就是,省了一堆收費員的薪水和退休金,還有其他有形無形的設施設備成本,為什麼我們的過路費(指一般正常用路人)完全沒少收?本來交給政府的錢,卻多了一堆分錢的(啥代收費.手續費.儲值利息.....)?當初ETC建置的立基不是要降低成本,用路更快速方便??!!省下來的不是要回饋給用路人??還是我想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