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cure wrote:
但是實際發生誤判的數據呢?實際申訴的人有多少呢?
我寫這篇只是在回應某些人對於「為何要推 eTag、為何不能全面使用車牌辨識」的質疑。我主要想強調的是,車牌辨識錯誤率就算非常非常低,但是在基數極大的狀況下,統計資料還是會很嚇人。所以不能只靠單一一種技術當做辨識的唯一結果。
我引用機率數字的是 100 年國內科技大學的一篇博士論文,針對一般影像辨識軟體進行統計得出的一個參考數字。現階段車牌影像辨識多用在某些需要執行出入管制的場所,例如港口、海關等,所以統計資料還是有的。但是實際上現階段「高速公路 ETC」並不是只依靠車牌辨識,紅外線 & eTag(RFID)才是辨識主軸。所以實際現行 ETC 發生車牌辨識誤判的數據,目前缺乏有意義的統計。
上面的「短徵收」數字是「誤判申訴成功」加上「無法辨識」,其中「誤判申訴成功」所佔的比例相當低。實際上如果要做的話,在車藉資料庫中加上車輛外型特徵、然後連同外型特徵一起比對,「幫人繳過路費」的發生應該還可以再壓低。
但是「無法辨識」的機率只能藉由改善辨識軟體達成,以及加強取締、輔導車牌變造、破損、髒污的情形。亦即短期內由於「無法辨識」而短徵收的過路費,很難再壓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