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yueh wrote:
同意啊
有沒有下國道是運算後的定義, 不是感應器說了算啊
所以運算後有沒有下國道是定義問題, 不是感應器誤判問題
現在感應器也都沒設在匝道, 但是都可以算出用路人什麼時候下國道不是嗎
運算也沒用
分不出來
我10點在A下國道
然後11點從B再上去
跟10點在國道經過A
進入休息站休息
11點經過B
資訊完全一致
根本分不出來是否有下國道
TET wrote:
交通雲一案不是被罵警察國家行為
GPS不是更可怕,連你去那個邊邊角角的鉅細靡遺被掌握
任何裝置引進都必須考慮國情、民族性及當地駕駛習慣
國外再好的設計,引進台灣都可能是一場災難
..(恕刪)
89.wrote:
這樣更複雜
用路人走外側車道容易被誤判為下國道
不可能
感應器只能判斷車子是否在附近
無法判斷是否下國道
這是非指向性微波感應的宿命
是物理上的限制
..(恕刪)
herblee wrote:
主動式的車機, Reader 和 OBU 之間可以一對一雙向通訊,每筆傳送的資料, 都能再加上識別碼
不必放大功率, 5公尺就足夠
怎麼會測到5公尺外的車輛?
況且雙向通訊可以不斷做Double Check,所傳送的資料, 都能再加上識別碼
這是單向傳輸etag辦不到的
主動式的ETC,一次只偵測一台車, 怎麼有二台車的訊號能傳進來?
就算有二筆資料進來, 發生干擾, 因為一對一雙向通訊,Reader和OBU一秒內就能重複通訊很多次,馬上就能再次確認
匝道的車速慢,照相機就在車子旁邊, 有車牌辨識,可以照得很清楚,車牌和傳入訊息的車機,其內存的車牌號碼不一致, 馬上就抓出來, 柵欄也不會升起來
日本, 法國的收費站5公尺內,有平面車道嗎?
況且日本收費站旁的車道有金屬牆, 可隔離微波
況且後端處理器,還有除錯的機制,當Reader設在匝道, 前面還有上匝道的記錄。沒有上匝道的記錄,只有下匝道,軌跡連不起來, 一定會被除錯抓出來
遠通那種加大功率達到15-60公尺的被動式etag,如果發生Colision,Q算法必須等下一個時隙, 才能再傳送
這樣當然會收到超出車道範圍的反彈訊號,而且運算速度慢,又怕漏失,再加大功率,誤收訊號的機會更高
再加上遠通的後端程式,沒有路徑合理性的除錯機制,只以門架一根多少錢來計價, 卻沒有推論它的前一根門架,到這一個門架,到下一個門架, 路徑的合理性,以至於發生飄移及誤認車道之外的車輛,...(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