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波技術其實還是現在世界各國ETC的主流,當初開標時也有幾家業者主張採用維波技術,但是遠通後來怎麼以紅外線得標,又為什麼又改為用微波技術,我想版上已經有一堆討論,就不再贅述.
2.感應閘門不裝在交流道口而是裝在主線上,我想上面也有專家提過,原因出在台灣計程收費規範要求必須能分時段計費,例如要玩11:00pm~05:00am免費,或是有優惠價,則必須以此方式才能比較正確判斷出該車從高雄到台北,有幾分鐘是屬於免費or優惠時段,有幾分鐘是屬於全價. 所以除非政府改掉這個規範,要不然還是無解. 現行上下匝道計費的國家,多半是高速公路設計初期,即考慮到匝道口計費,只是後來改用ETC,因而有足夠的距離與空間擺放相關設備,甚至設立閘門,台灣原始匝道並無收費相關設計,距離普遍過短,三天兩頭應民代要求增設交流道,還有一堆可以走但不可以說的"便民道路",怎麼看,若把計費設備裝在匝道除了無法分時段計費外,還是須面對一堆問題.
3.我也贊同上面一些前輩的說法,南北向重複計費也好,走平面被誤扣費也罷...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遠通的程式設計太爛...其實當初設計"通行三日後扣款",未申請eTag也是三日後繳費,其實是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大部分電子收費國家都要求過站三日內須主動繳費)但這個時間或許就是設計來讓系統除錯,包含南北向同時計費這類問題,其實多半可透過系統自動判斷來剔除,少部分再由人工去核對.
4.台灣的ETC會搞到那麼亂,其實主要是政府不願讓利(又不是BOT模式,政府架好相關設備再委託民間經營),遠通出錢架設設備,卻只有少少的委辦費用,當然只能把成本掐得緊緊的. 先前在澳洲,早在兩年前就全面撤除收費站改由電子計費,基本上不是每個城市都按里程計費,所以相關問題會比台灣少,不過人家至少eTag免費,而且可以多車共用,上網申請eTag就免費寄給你,除了門市繳費外,使用信用卡或是金融卡只要設定自動圈存(沒有限定一定要合作銀行)就免手續費(電子收費公司可以賺預先儲值的利息),台灣搞到你要自己用信用卡儲值或是付過路費還要加手續費,然後又一堆民代出來反對,造成幾個月後沒有申請eTag也有折扣,橫向國道暫不收費,每日有免費里程... 這堆亂象. 表面上有些人會覺得"很爽","人民的勝利", 但事實上就是失去按里程計費的公平性,拿少數人的利益去補貼大多數人.
5.撇開招標時的弊案不說,遠通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從過站計費轉變為按里程計費過度期太短,因而實際上路後發現問題才邊做邊除錯,此外程式寫太爛,查詢過站資料不方便,官方APP不好用又擺爛,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程式寫得好,不要三天兩頭亂扣費,APP好用,台灣人根本不用像日本的ETC花大錢每台車裝可以顯示過站資訊與餘額的OBU.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