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vt wrote:
收費門架設在閘道--很容易造成平面車輛誤扣,
除了誤扣,如果上匝道時沒有嗶到,下匝道時還真不太知道要怎麼收費。如果車牌辨識有抓到 (前提是辨識正確),那也許有解。如果車牌辨識也沒抓到 (例如大雨的情況),那就得要一個一個交流道的影像拿出來肉眼辨識,曠日廢時,而且大雨的情況下影像大概也不會清晰到哪去。
如果要設置在交流道,那就要搭配實體柵欄的方式,有嗶到柵欄升起再通過,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船過水無痕,天曉得到底是該扣沒扣到,還是走在平面道路躺著也中槍被誤扣。
其實RFID搭配OBU的概念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解法,解決紅外線在天候不良的問題,又解決無法即時得知餘額的問題。OBU要縮小體積不要那麼醜,以台灣的科技實力也絕對不是問題。大抵就是做與不做的問題罷了。
一套系統能搞到三輸 (政府國道基金收入沒增加多少、民眾怨聲載道、廠商滿肚委屈要大家同情他) 也算是在物價油電狂漲但是薪資水平倒退嚕下唯一能拿出來講的台灣奇蹟了。
Kevin4931 wrote:
到時候電腦裡就可以輕易判定是錯誤感應而剃除!!
(除非你翻車到反向車道, 否則無法幾秒鐘內通過同一地點南北感應桿!!)
實務上各種稀奇古怪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比方說塞車,車子剛好塞在順向的格柵的感應範圍,系統可以自動幫你濾掉重複扣款沒錯,但是隨著車流慢慢前進,過了十幾二十分鐘你總算前進了100公尺,偏偏因為被擠在內側車道,進入了逆向格柵的感應範圍,然後如果中間有個休息站,系統得要開始猜你是塞到怕了鼻子摸摸進休息站後從反方向撤退回家所以要扣款,還是說就只是單純繼續塞勇往直前只是不幸被逆向的格柵感應到不能扣款。
加裝屏蔽隔板避免溢波我用直覺想應該是有用 (包括對平面道路的感應也是可以在橋面下方裝置隔板作為對策),只是實務上是否有效得要懂這方面的大大指點。
我個人是比較偏好設置在交流道,有柵欄,搭配人工收費,就像下面 tommy1chen 大大講的,刷了(或領牌(上交流道)/給錢(下交流道))才會開門,只是說台灣的交流道設置上當初並沒考慮這樣的情境,所以全台的交流道要這樣搞也挺挑戰的。其實我覺得繼續維持收費站模式是最佳解,畢竟想躲收費站的人你還怕他找不到平面道路嗎? 銀貨兩訖也沒有現在這些有的沒有的紛擾。
現在這樣搞,反而政府害怕得罪民眾 (啊這時又害怕得罪了)所以搞了免費里程並宣示國道基金收入不會因此暴增,但是又想要落實使用者付費短程補貼長程的理念,兩邊討好的結果就是兩邊都沒討好。
tommy1chen wrote:
捷運是每個人都一張卡,刷了才會開門,
若是用高速公路的作法,
那沒有卡的人不是就任意進出了?
還是要做臉部辨識?
這是完全不同的形態居然也可以拿來幫遠通說話。
真要替遠通說話的人可不是這麼討論的,不是 "我從來都沒被誤扣,怎麼你們都被誤扣,一定是少數個案" 就是 "計程收費是國家既定政策,你們這些刁民在那邊亂,台灣才會這麼慘" 再不然就是像 "四捨五入是公平的沒有多收你錢" 或者 "有一堆人自己搞烏龍 把錯推給遠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