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chuo wrote:
就實務上來說..
如果真的作在出入口而不是路段中間反而會增加工程複雜度跟之後的維修..
一個交流道需要用的的門架不是一個而是至少是四個.. 因為有南下出入跟北上出入..
所以如果是兩個交流道就變成八個門架..
如果只在兩個交流道中間設門架就只會變成一個...
(嚴格來說應該算兩個.. 南下北上各一.. 不過因為都作在一起所以也可以算一個)
如果是三個交流道兩段路呢? 就變成12:2
四個交流道三段路就變成16:3
也就是以4n:n-1的比例增加..
五十個交流道就會變成200:49
交流道越多,數量就差越大...就實務上來說..如果...(恕刪)
應該不是算門架, 而是算需要幾個偵測的設備吧.
在出入口只要偵測一個車道, 而在路段中間需要偵測 6~8 個車道(有些路段甚至更多)
所以.如果是三個交流道兩段路呢? 就變成12:2*(6~8) => 12:12~16
四個交流道三段路就變成16:3*(6~8) => 16:18~24
也就是以4n:(n-1)*(6~8)的比例增加..
五十個交流道就會變成200:49*(6~8) => 200:294~392
應該是怕設備太爛, 偵測失敗及錯誤率太高, 補救所花的工作會太重吧.
這在技術層面上很有問題
時速快、又是被動式的RFID,如果設定在100KM/h左右要到訊號
那反應時間是非常短的,如果你超速,更可能收不到訊號,此時會不會被淪為測速照相的依據
反正他也拍了照
我想不通為何不在匝道入口收費
原因我猜如果在匝道入口收費,就會有民意代表要求跟日本一樣在旁邊設人工收費
遠通想通殺啦~~
不然像日本一樣,進入匝道前感應Etag,有柵欄會擋住,剩多少錢旁邊有LED會顯示
其實可以做到單一車道的人工/ETC並行制
如果ETC餘額不足,可以先用無法寫入的RFID卡,到目的地再繳錢
如果餘額夠就直接打開柵欄通過
我實在不懂,鄰國運形良好的制度,台灣人都要修改
高鐵也是,法日混合版,還好拼的起來,但是車站都設在很荒涼的地方,難怪都不賺錢
(舉台中站來說,既然是高架站台,你幹嘛要建在烏日,建在台中港路這不是很好,還可以跟客運轉運)
核四也是,一堆拼裝貨,有哪個廠商敢開保固書嗎??
(核一~三都是原裝貨,核四是分別進口原料進國內拼裝)
到底是我國喜歡亂搞,還是這樣分批幹抽的才多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