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開箱!




先說說這台鍵盤的一些基本規格,這台是 75% 的機械式鍵盤,除了可接 USB C 線連到電腦外,同時也有藍牙以及 2.4GHz 的無線連接方式。藍牙共可以連三台設備,2.4GHz 無線的話則是要使用隨附的無線接收器。鍵軸共有 ROG NX 的紅軸、茶軸及青軸三種。鍵盤右上角有個 2" 的 OLED 螢幕可以顯示各項功能。不用說,現在的高階鍵盤也都是 100% 防鬼鍵等等。另外,這台 ROG Azoth 也支援 Mac OS。鍵盤內建記憶體可以存六組設定檔,其中五組可自訂配置方案。
更多產品資訊請看官網!
鍵盤背面有兩種不同高度的鍵盤腳,也有防滑墊,等於說總共有三種不同的高度,而我個人都是習慣最低的高度。

我當年首次使用機械式鍵盤是比較安全的紅軸,後來換銀軸,老實說我有點不習慣銀軸,可能因為我本身習慣就算沒真的要按下去也會把手放在鍵盤上施一點力,所以常常會誤觸,這次就試試看青軸!很簡單的測試下,其實會發現青軸的使用下來是蠻爽的,尤其打字大力的我每一個按鍵都有非常紮實的反饋讓使用者明確知道有按到按鍵,但缺點當然就是比較吵了。相信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也還是有許多青軸的擁護者。
這次也是我第一次使用小尺寸的鍵盤,一直以來我都是使用 100% 鍵盤的。雖然說我本身主要是遠端工作所以這台電腦除了拿來打電動外也會需要工作上處理 Excel 表格這類的,因此數字鍵對我來說算重要。但一開始會關注這台 Azoth 也是因為實際有感覺在玩遊戲的時候,100% 的鍵盤還是有點吃到滑鼠的空間,也覺得 75% 的鍵盤可能算是小尺寸鍵盤中比較能接受的版本了,畢竟還是完整保留了方向鍵以及我也實際會使用的 F row 等等。在一段時間的使用下,真的可以把滑鼠墊移到更左邊一點,讓雙手感覺不用那麼開,的確有比較舒適的感覺。所以這一點可以證實了我選擇 75% 鍵盤的理由。
當我需要工作的時候還是會需要數字鍵,其實我也在多年前就為了工作用筆電添購了一個專門的數字鍵盤,所以這方面問題也不大。只是如果同樣有這種需求的人,就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了。其實我本來在考慮其他 96% 鍵盤,包況像是 Glorious 的 GMMK2 等,但這台 ROG Azoth 的整體功能性上面更吸引我。

剛開始試用 Azoth 的時候有因為尺寸不同而抓不到位置,但這問題很快解決。我本身也習慣盲打,原本在用的鍵盤的鍵帽也被我改成無刻鍵帽,因此只要抓到 F 跟 J 鍵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還是會不習慣的地方只有像是一些 75% 鍵盤省略掉而需要用組合鍵的按鍵,例如 Home 及 End 這類在打這份評測中就會使用到的,還需要特別看鍵盤去按出。跟部分筆電鍵盤不同的是,一些筆電的鍵盤下方左側也會有 Fn 的按鍵(起碼我的有),而這款鍵盤只有右邊才有,因此像是要用組合鍵按出 Home 及 End 等按鍵時也特別的不習慣,因為已經習慣用左側的 Fn 去搭配使用。但這問題也在使用兩三天後就開始習慣了。
特別一提的是,畢竟還是 ROG 的電競型號,Azoth 除了在 F 鍵以及 J 鍵有凸起外,遊戲常用的 WASD 鍵之中的 W 鍵也有凸起,讓使用者好抓到 W 鍵的位置。

不用說,現在的電競鍵盤哪個沒有 RGB 背光呢?這台 ROG Azoth 也不例外,該有的都有。在鍵盤上也可以設置不同的燈光效果,透過電腦的 Amoury Crate 程式也可以再進一步的設置。不過因為 RGB 燈的構造(?),把鍵盤的背光改成白光時還是會透一點紅。但其實我個人也不是特別喜歡 RGB 燈光效果,我都是把鍵盤設置成固定的白光這樣...

這個 ROG Azoth 鍵盤最特別的地方當然就是有著高階客製化機械式鍵盤的構造了。採用矽膠 Gasket 結構設計,讓使用者在打字時有稍微的緩衝,還有三層減震消音棉去避免一些機械式鍵盤會有那種高頻的雜音。但這一點老實說我個人有點感受不太出來,畢竟青軸本身還是比較吵一點。另外,這台鍵盤也有特別強調有使用 ROG 鍵軸穩定器,所以較寬的按鍵,像是空白鍵、左 Shift 鍵、Backspace 鍵及 Enter 鍵等等都不會過於晃動,整個鍵盤在打字的手感及體驗非常不錯。

除此之外,Azoth 也像現在許多高階客製化機械式鍵盤那樣,具有熱插拔鍵軸功能。所以如果之後不想用青軸了可以直接換掉!

許多鍵盤愛好者也會換不同的鍵軸,不過我個人也沒有其他的鍵軸可以替換就是了。這台 ROG Azoth 另外一個很猛的地方就是原廠還配了一整套讓使用者可以自行幫鍵軸潤滑的 DIY 鍵軸潤滑套件!

套件包含鍵軸開啟工具、鍵帽拔鍵工具、鍵軸拔鍵工具、潤滑工具、刷子,以及一瓶潤滑劑,對於會自己改裝的鍵盤愛好者來說這一點非常方便。這台 ROG Azoth 鍵盤一出廠已經有先預潤過,但如果覺得不夠的話可自行再多潤滑一下。我實際測試過後,再上潤滑聲音的確還是有差,但想到我這台還是青軸...

這台鍵盤出廠也是配 PBT 二色成型鍵帽,質感不用說,而使用的也是 Cherry MX 式的鍵桿,要換鍵帽也不是問題。

有一些小不習慣的地方,像是 Caps Lock 顯示燈這個因為移到 OLED 的螢幕之中,一開始沒辦法快速瞄就瞄到,這一點就要稍微習慣一下,但這問題不大。當然,這台 Azoth 的一大賣點也正是它的 OLED 螢幕。2” 的 OLED 螢幕除了可以顯示各種動圖之外,也可以設定去顯示像日期及時鐘、系統狀態、或者音樂動態等,而我個人則是選擇較為無聊且實用的日期及時鐘,畢竟有些程式在全螢幕狀態下不會顯示時間,而鍵盤上有時間顯示非常方便。
OLED 螢幕除了上述功能外,也能顯示三向控制旋鈕及側面按鈕的各種功能,這一點也是 Azoth 我很喜歡的功能之一。我個人挑選鍵盤的其中一個必備功能就是音量控制,最好也有多媒體控制。Azoth 的側面按鈕可以就可以切換音量控制、多媒體控制、甚至還有亮度、燈光效果等功能,也是非常方便。稍微可惜的就是,畢竟 Azoth 還是小尺寸的鍵盤,所以並無法像一些 100% 鍵盤般同時有專門的音量控制及多媒體控制,而都是要透過側面按鈕去切換三向控制旋鈕的作用,但這問題不大,畢竟很多鍵盤連這功能都沒有。

要說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華碩也一直被詬病(?)的 Armoury Crate 程式了。我原本有華碩其他的 ROG 周邊,之前就有使用 Amoury Crate 的經驗,也是常常遇到一些 bug,包括在使用 ROG Azoth 上也不例外,也是遇過幾次設定沒被儲存啊什麼的問題。我個人的使用習慣是很多不同的程式會有自己的一個 profile。因為我的滑鼠也習慣使用很多按鍵的那類 MOBA 電競滑鼠,所以都會在滑鼠上透過 profile 設置不同程式專用的快捷鍵,也透過系統自動偵測去切換 profile,但 Armoury Crate 一直以來都會有個很明顯的延遲,是我使用別品牌沒遇過的問題。我曾經想過是不是我電腦本身的問題,於是我也去了三創一樓的 ROG 旗艦店測試過,也是一樣會有延遲。但這個問題我會覺得說是使用華碩的滑鼠比較會有這個問題,因為鍵盤要更改按鍵的機會應該相對較少,起碼我個人沒有這特別需求。
但透過 Armoury Crate 除了可以進一步客製化燈光效果等,也可以更改側面按鈕的各項功能等。例如我不太需要直接在鍵盤上更改燈光效果的功能,我就可以直接在 Armoury Crate 中關掉這功能,這樣我在切換各項功能時就可以少按幾次。當然除了在 Armoury Crate 程式上之物,也可透過鍵盤本身錄製巨集,不過我個人在鍵盤上也沒這需求就是了。

這台 ROG Azoth 整體的使用體驗下來非常好,在打字上來說使用手感也非常好,華碩在這一點真的下了很多功夫,根本就像是那些高階的客製化機械式鍵盤了。在玩遊戲方面也是非常穩扎穩打的表現,但老實說我也想不到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說。性能方面,不管是有線或者 2.4GHz 無線官方皆說有 1000Hz 的回報率。可能除了 Wooting 的 Lekkar 鍵軸或者 SteelSeries 的 OmniPoint 鍵軸的那些 Hall Effect 比較有一些特殊的表現外,一般的高階機械式鍵盤的表現都差不多。而就算不喜歡華碩的 ROG NX 鍵軸,也可以自行更換,尤其還是 5-pin 的配置,市面上大多數鍵軸都能使用吧。如果我之後不想用青軸了,也一樣可以自行換掉!要說最大的缺點可能還是覺得是 Armoury Crate 程式吧,我的解決方法就是直接不用了... 呵呵。
目前才使用幾天,我也算是故意都用無線模式試試看電量如何,原廠是說在 OLED 螢幕及 RGB 關閉下有 2000 小時的電量,但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也故意不關 OLED 螢幕以及 RGB 燈光效果,幾天下來電量還是非常充足。但我之後應該還是會直接使用有線模式吧。
這台鍵盤售價差不多要台幣 7500,老實說並不是很便宜,也是我用過最貴的鍵盤。但老實說,考慮到其他同類可客製化的鍵盤,光說 Glorious 的 GMMK Pro 都破萬了,再加上功能上又比 GMMK Pro 多,還有附DIY 鍵軸潤滑套件,就好像也算值得這價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