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主因還是因為小弟的錢包也是反骨….
之前M1原本都單機使用,但最近裝了車充後我就機器都接車充使用,但車子剛好電壓有點問題,車充頭也不小心進水,騎個幾次,M1就過世了… 行車紀錄器千萬別接車充阿~~~~~淚
原本想要花點小錢修一修,維修的小姐說我只要拿舊機換新機,貼3400多就可以換M1REC勁電組合,當下我上網查這台4500多,於是這支M1 REC(M1瑞克) 就誕生了~
以下稱M1 REC 為 M1 瑞克
反骨的我相信M1 REC 已經有人開箱了,所以我要稍微有點不一樣,於是就徵收了朋友的M1雷射版來做個對比。
希望以後朋友問我M1 雷射和M1 瑞克有什麼差別,就看我這篇吧!
我買的勁電組合,就是M1 REC+電力棒。為什麼不單買簡配版或其他品牌? 其實買這些單機很不划算,我比較過幾個2000多元的品牌,很多線材都是要另外買,一條線幾百元、支架什麼的加一加都快四千了,而且還沒電源供應;萬一像我上支機器接車上點菸器一樣燒了,又很煩稿死自己。現在只要貼3400還含電力棒,電力棒還價值快一張小朋友,對於有舊機的人還可以折抵,確實是很大的誘因。

REC的意思就是錄音,M1之前版本是有收音,但是收音孔在防水後蓋裡面,一防水就沒收音了。這次有這樣的技術突破還不錯,但是風切聲真的很吵,希望廠商改進

這個貼紙我看不太懂,有車電版、配件盒版選項,怎麼沒有我的勁電版選項?
是有改過組合嗎? (這個可能要問問原廠)

勁電組合最大誘因,有主機+電力棒,這支電力棒單買快一張小朋友。

看到這章貼紙,好奇真的有人買只為了體驗一下就退貨? 其它國家我不敢講!

把紙盒打開之後裡面的樣子,比我兩年前買的時候包裝質感好,壓起來很硬,讓我有種衝動想站上去看看耐不耐得住我的重量 (超過80公斤。。。)

M1瑞克外觀上有個紅點+REC,外觀還有個半透明塑膠罩。

電力棒就是這個東西,金屬的外殼,拍攝的時候小弟失手摔到地上,還持續供電,真是超強壯啊!不過說明書沒說摔壞有沒有保固,所以我就不多嘗試了

把固定機器、電力棒的黑色泡棉用力的拔出之後,裡面是長這樣。有一張快速使用指南,裡面大概就是些注意使用事項,其中內容有些很重要,我們是老手了除了上矽油我不知道以外,其他我都大致清楚;但新手們,一定要注意! 不要學我之前把行車紀錄器接點菸器、機車小U之類的車充器這類非邊充邊錄的供電系統,否則一定掛~~

把使用指南拿走之後是說明書,說明書和外包裝長相雷同,應該是相同設計概念。裡面解說算是蠻詳細的,只是字有點小。這裡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瑞克的紅點~

打開之後,和我之前買的M1不同放置方式,之前M1是把許多東西放在一個軟盒內,M1 REC相對來說顯得整齊許多。人都會變胖了,包裝進步只能算剛好而已!

放在盒子裡面大家可能看不懂?沒關係我把整個分隔拿出來,讓大家一次看個清楚。看過先前網友開箱過的M2,M1相對來說東西比較沒那麼滿,好介紹。我這就以上下左右格來跟大家分別介紹,先記好這張圖的位置喔!

上面格是有快拆功能的邊充邊錄線材,不過我覺得我接電力棒應該是用不到快拆的功能,所以上完矽油之後就鎖緊不拆了 (聽說鎖不緊可能會不過電,還是用力給它鎖很緊)。

左邊格是讀取線+電力棒配件
我一開始用電腦直接連接上面格的邊充邊錄線,結果..無法讀取影片,我以為壞了打去給客服小姐,他們告訴我這條邊充邊錄線只能用來充電,要讀取還要另外接上這一條讀取線在快拆端…..所以我還是用到了快拆功能了ORZ..哈哈。
另外旁邊那包是電力棒的充電線+電力棒的吊環。關於電力棒很多人介紹過了,就不多花時間了。這個充電線有點難插入電力棒的充電孔,要充電的人要很用力插緊才行。

下面格是讀取線,不是鳥曲縣喔…..顧名思義就是連接電腦讀取主機內記憶卡影片的功能。這樣讀影片的時候就不用拔記憶卡啦!我自己通常都把這條接在電腦桌上,每天晚上要看的時候連接就好。至於上面提到的快拆讀取線,對我來說根本用不到

右邊格是M1支架,支架內包著的是黑色夜魔罩 (應該是這個名稱,有誤告訴我,要搞低調神秘可用這個黑罩子,哈),右邊是矽油、帶子、子母扣。這次的子母扣和我以前買的不同,以前我的都是波浪狀,這次除了波浪狀還有更密集的。說明書內是建議波浪+密集的共同使用,密合度最強,這也算是提升啦

本篇主軸出來,M1REC瑞克VS M1 LITE
猜得出來那支是M1 瑞克嗎? 沒錯,瑞克在右邊

主要差別是瑞克有個罩子,這個半透明的罩子還是可以讓一閃一的感覺保留,我在路上有看過重機放在後面,想逼車的看到應該都嚇跑了。不過罩了罩子閃的程度沒有M1那麼誇張,但至少還是有點警示。

這邊先說,可能我個性比較龜毛,瑞克的鏡頭貼原廠就沒貼好。感覺不太舒服,讓我又浪費的時間拿了張包裝內的備用保護貼重貼。
瑞克是有雷射+震動功能的。LITE沒震動也沒有雷射。路上大部分人買的我最常看到是雷射版。新出來的瑞克很低調,第一次拿給朋友看,機子震動他也嚇到了,還問我說是自己改震動的嗎XD。註:請將震動功能使用在正途上,不要因為他防水就隨意使用 。

回顧一下瑞克最經典的紅點點,M1真的是相當有設計感的機器,不會像M2圓滾滾呆呆的。如果M1能出1080p我一定會買~~~預算夠的話啦….

接下來進行組裝,這可是我以前的老M1沒有的功能。首先先打開尾蓋…

把邊充邊錄線接上,疑!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發現了?.....

再仔細想想哪不同?
沒錯,就是金屬頭和塑膠頭差異。左邊的線是我之前的老m1給lite朋友的,右邊是這次M1瑞克的。
有三個差異,幫大家整理一下:
1. 塑膠尾蓋變成金屬尾蓋,內部也多加了一片保護墊
2. USB端原本沒防水蓋,也變成有防水蓋,而且還是金屬的。
3. 有快拆端子

另外M1瑞克和M1 LITE身高也不太一樣, 猜猜哪個高?

答案是左邊的瑞克高

尾蓋金屬頭、塑膠頭對比一下。塑膠比較好看,但金屬質感比較好。另外塑膠以前有朋友太陽曬久,用力一轉裂開,幹聲四起。這次有解決算還可以。原本想幫朋友去問問能不能把他的也換成新的,後來我自己想想……我買車改款好像也無法免費換成新款吼……….ORZ

電源端,新的有防甩金屬蓋,橡膠圈可以整隻插入電力棒。

裝上機身上的差異。美醜自由心證~

瑞克面罩上有個小孔,讓我們來分解他!

分解後可以看到,內部和M1LITE相同,只是長度比較長。

剛剛面罩下孔的地方就是收音處。面罩的目的應該是耐水壓衝擊,但是不能淺水~

面罩(夜魔罩?)
透明、黑色兩款。夜魔罩是用插進去的,所以沒裝等於防水效果很低。

裝上黑色無比低調,閃光幾乎看不到了。

收音孔的形狀還可以大致看出。順道一提這個設計是很用心沒錯,但是如果密一點風切聲音會更小。會不會是為了好拆拔做這樣的容許寬度啊? (聽車友說可以佳讓一片透器貼布,會有一些降噪的效果喔)

前方只露出鏡頭,還有雷射孔洞。

三個東西準備合體

電源端防水蓋瞄準電力棒

接上後就是防水電源+主機了,不過忘了先套支架…..

套上後的樣子

OK!開箱完成~

影片因為網路上很多我也懶得拍了,貼幾個連結大家自己參考
最後總結一下,先說不好的
缺點:
1.720P和1080P還是有差!720P只能當行車紀錄器,1080p畫質好到可以當攝影機DV來用。
2.雷射功能還不習慣,其實我都知道會拍到哪了。有些網友說沒雷射不買的,我實在很難理解。對我的好處頂多就是知道開機了,可是rec本身就有震動提示阿。
3.快拆線-短線應該不用快拆功能吧?還是哪裡會用的到我沒想到。
4.支架-把帥帥的m1線條破壞啦,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固定方式。
5.金屬尾蓋外型—平平的感覺,原來的弧型線條也跑了
6.郊區夜間還是沒辦法和1080P比,市區就沒這個問題。
7.機器基本上不太能單機使用,實際使用大約10-15分鐘錄影,他的內部電源僅供時間紀錄、存檔而已
優點:
1.電力棒看起來很小,沒什麼容量。但是居然可以錄影6小時阿~
2.720P實際畫質還可以,只是當年感覺很精細的畫質,兩年後再買這支,但已看習慣1080p的感覺比較沒那麼強烈了。
3.防水橡膠圈有改過,不用常常在補橡膠圈了。
4.震動功能裝在安全帽電力棒一插,一震動就錄影了。
5.一閃一閃的讓一些麻煩的人都遠離了。
6.加上電力棒價格還可以,還有保固。
7.機器真的很小台,蓋上黑色面罩裝在帽子上十分低調。
8.公司打電話的態度還不錯,至少我這兩年下來覺得有進步,問問題也都很有耐心,不然我一定不爽分享這篇。
總結幾個心理建設,如果你買瑞克要單機使用,不接行動電源、也不接便利U,那建議挑選其他機種。
但如果要穩定、便宜、輕巧、周邊配件爆多,那就值得購買了。這機器出了兩年了,這次算是中型的改款,有問題的部分都修改得差不多了。
買什麼東西凡是想清楚先,符合你的需求,就可以像我一樣來篇敗家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