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景深是很棒啦...但比起把東西拍得美美,東西是否符合需求、訊息能否完整傳遞仍是比較重要的
主打多功能、多用途的攝影機,市面上存在許久,現今許多行車紀錄器,亦是從攝影機改良而來,一些過去專做DV代工的業者,也轉型開闢此道,畢竟從基礎來講,需求都是錄影,時間戳記、循環錄影的概念也是很早就存在,但直到行車記錄器才被發揚光大
整個行車記錄器的風行,帶來最大影響就是,許多方案商讓攝影機可加入附加的功能,好比上述的循環錄影、時間戳記,甚至G-sensor、GPS亦成為選擇之一,從而導致許多成品具備了四、五年前不會有的功能
這次測試的,是Flyone的MP01,基本就叫他憲兵一號了,朗朗上口又好記,繼口紅機、下巴機之後再來一個憲兵機

其實這台機器頻頻讓我想起風靡一時的ADR36,在很多方面都與他相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雖然外盒是中文印刷,但整個包裝給人的感覺...就是標準的外銷盒型,不過應該不是美國賣場通路,因為沒有吊口,通常大賣場通路的包裝是慘不忍睹的= =

主機是雙透明泡殼夾心,配件則另成一紙盒,等於是雙泡殼+彩盒+白盒,包裝成本基本不低

內盒非常緊繃,是緊繃到會鼓起來的地步,明顯是紙盒設計後又加入了其他初期未規劃的配件

盒內的配件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所有配件包含
1.攝影機主體
2.繁體中文說明書(彩印)
3.車充
4.汽車吸盤支架
5.USB傳輸、充電線
6.AV端子輸出
7.家用充電器
8.彈性帶+扣具
9.管夾+扣具
10.3M黏貼支架
11.安全吊繩
接下來,先針對主機本體做介紹

正面的8顆IR LED是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基本是個雞肋,可設定關閉
背面彩色螢幕兼具後蓋功能,可顯示錄影畫面,6鍵設定頗方便上手,按下時有明顯防水膠片手感
換句話講就是,不是很好按...

上方壓扣緊迫著後蓋,類似作法的機器頗多,但最早應用在攝影機上的,應該是Tachyon,後來陸續出現ADR36...等機種採用此設計

打開後可見機身的防水膠圈(O型環、O ring),蓋身亦有壓迫堤,壓扣的手感非常緊,防水機能應該無慮

4/9,補上完整防水測試

端口皆藏於內側
1.MiniUSB插槽
2.HDMI插槽
3.AV輸出口
4.microSD(TF卡)插槽

不只後方的壓迫式後蓋,這台機器與ADR36還有很多近似之處,像是這圈腰環...

沒錯,如同ADR36可以轉鬆腰環,旋轉機身來達到畫面轉正的效果,MP01則是將腰環鬆開,待調整完成後再扣緊
機身的黑色部分是止滑橡皮,扣緊後完全無法轉動

採用T扣固定,目前以T扣為主流固定的,仍以行車紀錄器為主,至於導航則較常見四爪扣

包裝內附的T扣配件有四種
1.管夾支架
2.彈性固定帶
3.吸盤支架
4.3M黏貼支架
來按順序介紹個字的使用

管夾支架,基礎上就是個管夾,這應該算運動攝影機的基礎配件了,不解釋= =

ok,重點來了,這個彈性帶配件是我很想婊的一個配件,因為她設計的邏輯是有問題的
照理講彈性帶會用在什麼場合?
以經驗來講,常被當作潛水時的固定具,使用方式同蛙鏡,所以頭戴與扣具方向是同向的

好,那如果我們真的把它當作蛙鏡戴上去,那不是打鳥就是挖地瓜,總之不會有好畫面

好佳在那塊固定片仍可搭配子母扣,獨立成為一個配件
這也是我目前搭配安全帽使用的方案= =

第三個則是一組的,吸盤支架主要是設計讓汽車也可以使用,所以搭配了電源線

固定本身還不算太大問題,但電源輸入就得用特殊的L線,其實L線搭配一般行車記錄器也是很方便的,但仍沒幾家納入標配

從右邊走線,也符合一般人藏線自右側(副駕駛)的習慣,但螢幕(背蓋)是肯定無法闔上了

3M黏貼支架,具備萬向球頭的黏貼片

一度以為是新店的支架,後來仔細核對確認不是
再來就來看拍攝效果吧,早先測試階段有先發布一段山路影片,現在補上完整版
使用情境,高架道路
這部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請注意1分30秒處的黃光環境,與2分10秒後的無路燈環境,重點在我的車燈
在黃光環境時,為了避免畫面過黃,白平衡自動偏藍,以至於我原本白光的HID變為偏藍,但2分10秒進入無光環境後,白平衡恢復白光

前後對比
使用情境,最早釋出的山路影片,往三峽路段
只能說是暗迷茫測試,除了黑還是黑
進入地下道
三段影片的背景音樂皆出自Rob Simonsen
高架道路是採用Torso
三峽山區是採用Clappy
地下路段是採用Flarps
感謝觀看,如果你覺得這篇介紹對你有價值,臨走前請加個分~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