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900HD,不用問了,他就是台DV
Anyway,站在常理來講,是很不鼓勵這個做法的,因為一機兩用很可能產生的結果,不是忘記裝回前檔,發生意外沒畫面,不然就是辛苦拍攝的旅遊回憶被循環錄影無情的輾過,而且還救不回來(完全被覆寫,一點機會也沒有)
不過這個說法對於機車用的行車紀錄器就未必成立了,其實市面上常見的機車行車記錄器,原本並非作為行車記錄器而設計,而是鎖定微型攝影機(蒐證)、運動攝影機這類市場,前者如AEE的MD系列,在以前沒啥選擇時,沒循環錄影、無法邊充邊錄的MD系列仍被廣大車友所使用,後者如ADR36,具備循環錄影、邊充邊錄、超長續航力(很少有機器可達到5小時),也廣受車友青睞

M1這台機器似乎就是照著後面這條路子走的,其實這並非他家第一台防水行車記錄器,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在隼1080出來之前,他們就有推出一台叫ZAPTUB的運動攝影機,我對那台印象非常深刻

ZAPTUB,前方兩只LED燈,讓他具備手電筒的功能......真瞎
雖然是台防水機器,但以當時D1畫質、不具循環錄影、靠三號電池供電等設計,加上5張小朋友的價格,以及偶爾會當機等等,實在讓我不知該怎麼說好,簡直就是失敗中的失敗,我買台MD90+防水殼也不用這麼厚本,那為何我對他印象深刻呢...

因為這個大叔,當初就是封面這個大叔騙我敗下了這台機器,你看他微微張開嘴的驚訝模樣,讓人不禁好奇他到底看到了甚麼,讓人不禁想拿根紅蘿蔔塞進他嘴裡,你看他底下那抹沒刮乾淨的小鬍渣是多麼銷魂,我其實是個記憶力很差的人,比較沒特色的機器我大都過手就忘了,這台平心而論算是失敗作,但那個大叔就是讓我忘不了...-.-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隼了,隼1080嚴格來講不能算是防水機種,他的後蓋密閉性不足,他的可旋轉鏡頭沒做任何防水保護,比較適合做為車機使用
而M1雖然是真正的防水機種,但讓我匪夷所思的是,M1似乎有點回頭的傾向,因為SuperCam前一台商品隼1080畢竟是真正1080P的機種,而後繼的M1卻是相對較次的720P機型,又沒有螢幕,續航力也從原先4小時掉為2小時,這感覺有點像當初北台灣的K-1,原是720P機種,到了K-2雖然變成前後雙鏡頭,但畫質降為D1(720*480),也許是要高低階市場通吃吧
總之...照老樣子,從開箱開始說起吧,後面是建造中的爬蟲缸,原本樣的黑魔鬼跟另一缸孔雀併掉了,新缸物是台灣特有種的斯文豪氏攀蜥,生性害羞不願入鏡= =

外盒非常小巧,甚至比MD90、MD91的包裝盒還小,且內容物一目了然,不過我比較納悶底下那排"行車安全防衛紀錄器"...行車紀錄器就行車紀錄器,多個安全防衛是能加護甲10嗎?多帶個能量鋼還比較實在

再一張正面,可看到機身有打印BSMI碼,其實照台灣法令來講電子產品都該加註,不過大部分都是用可以撕下的靜電貼紙,這種像刺青一樣直接打印在機身的作法...很少見,我還試著去摳看看,因為那個藍字好突兀= =

側面標示大致說明了內容物,無漏秒做法是年中出現的新技術,兩段之間會有重疊的部分,即使class數不足的卡片仍不會產生漏秒,目前越來越多家跟進採用這種做法,漏秒終將成為過去式

另一側就是公司資料,不過通常會用+886來標示電話的都是外銷版本,像這樣左邊英文+886是正常的,但右邊中文印刷應該是給台灣人看的,通常都直接用02,還真的有人會不懂這樣的電話號碼要怎麼撥-.-

盒子後方是SPEC,印上CE、FC、Rohs已經是基本,但BSMI直接印於盒外倒是滿少見,BSMI對外銷其實沒啥幫助,主要是符合台灣法令,有註冊BarCode真是出乎意料之外,開頭471表示是台灣公司註冊,一般人可能覺得沒甚麼,但其實這些都要錢,而且對銷售其實沒啥幫助,而且現在一堆商品號稱有過BSMI..但要他提出檢驗證明,根本生不出來=_="

抽出內盒,首先看到中文說明書、注意事項卡

少見的全彩印刷說明書,不過時間戳記的寫入方式很詭異,說明書圖片上是寫2010.08.28 12:49:46,但正確輸入方式應該是2010 08 28 12 49 46,完全無需標點符號,只要空格就好,避免了全形半形等問題= =

打開內盒還有個盒內盒,裡面才是完整周邊配件,不過有一貼著贈品二字的小包袋,我真的還沒看過有哪家配件是用這種方式附上的,那小包跟那字樣感覺像是玩雜貨店戳戳樂抽到的碳烤魷魚絲之類的贈品...

全部配件攤開來其實還不少,族繁不及備載,但還是要一一載錄...
1.主機+防水尾蓋
2.夜魔罩...其實就是個遮光罩,這是原廠取的名字,他在說明書上寫夜魔罩,這東西作用晚點來介紹-.-
3.傳輸、充電線,M1插上電腦後可以直接讀取卡片內容
4.收音尾蓋,這也晚點介紹
5.防水橡膠圈
6.雙環固定座
7.3M子母扣
8.橡膠綁帶
9.布質固定帶(大)
10.布質固定帶(小)
11.3M雙面膠
12.魔鬼氈貼片(母面)
13.不太確定能幹嘛用的彈性綁帶
由於配件真的太多,我分成主機相關,以及固定用配件,首先從主機周邊開始= =

USB線應該就不用多說了,主機相關配件包含夜魔罩(臥槽...)、防水尾蓋、收音尾蓋、防水橡膠圈等等...

主機的尾蓋旋下就是主要端口,模線去的有點粗糙,而保留Reset鍵這點讓我有點不安

尾蓋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密封的防水尾蓋,蓋上去後收音效果差到一個爆炸,另一個有收音孔的收音尾蓋則僅能防潑水,個人不建議在雨天使用,兩種尾蓋後方都有1/4"牙的螺絲孔,可以搭配攝影周邊使用,但要用它搭配汽車吸盤支架則頗有難度

搭配這種萬象雲台後幾乎無角度限制,之前朋友進了一堆刁到,就借幾個來玩,沒想到搭配自拍棍(延長棍)還不錯玩= =

防水橡膠圈是用來堵在尾蓋與主機之間,機身跟蓋內各有一條,徹底阻絕水的進入,但長久旋轉摩擦畢竟還是會消耗,原廠一開始就配給6個,不過五金材料店也買得到替代品-.-

機器開始錄影時,綠燈長亮,藍燈閃爍,透明的前蓋在暗處非常顯眼,雖然有不錯的警示效果,但對於性喜低調的我...原廠是配了一個遮光罩,不過既然原廠都給他一個中二名字叫夜魔罩了,那我們就叫他夜魔罩吧

嗯...就是個夜魔罩...

套上去後效果絕佳,不從正面看實在很難發現光亮...
這外型我該說甚麼好呢...根本就是未割皮的包X,之前Bullet HD的按摩棒造型已經是一絕了,沒想到又多了個O莖獵豹,可見人對美學的觀點到最後仍會回歸對根本慾望的需求,我想TokyX Hot也不用浪費時間去找啥防水cam了,最好的都在這了...
幾分鐘後有人跟我講了佛印與蘇東坡的故事,我深深悔悟原來我滿腦子包X、O莖跟按摩棒導致我一看到這外型就想到那些亂七八糟,如果辱沒了大家的眼睛我道個歉先...

總之你不透過前方那小小的馬X你根本看不到有亮光也想不到這是行車記錄器,遠看像黑棒近看像肉X,前凸後細的設計更是最貼近人體工學的設計千年傳統全新感受,我只能說我聽完佛印的故事只是變本加厲更加無法自己了...

ok...那再來就是固定配件的部分,我先從自己最常用的組合開始,那就是3M子母扣搭配雙環固定座,3M子母扣很類似魔鬼氈,但無分公面母面,任何兩片都可互相咬合

雙環固定座內圈有刻紋,而主機上亦有對應的突起,避免主機因震動而轉動


搭配雙環固定座後,主機可做超過180度的旋轉

主機用去4公分的長度後,仍餘10公分左右長度,可黏於其他地方

盒內另配的3M雙面膠,相對下無法重複使用,而且只能擇一使用,相對下就雞肋得多
另外一個雞肋配件的代表則是這條橡膠綁帶,雞肋到原廠說明書也沒載錄他的用法

我能說啥呢...在這21世紀火箭上太空的時代,我還在用條繩子綁棒子-.-

我的智商也只想得到這種用法,而且重點是還綁不牢
下一個配件比較正常點,布質固定帶,基本使用方法跟子母扣類似,他由一條固定帶+公面魔鬼氈,與三條母面魔鬼氈搭配

畫面中只有兩條是因為一條被我拿去黏安全帽了

基本使用方式跟子母扣差不多
另外一個實用派的配件就是布質固定帶(大),這外型沒啥特色的固定帶用途卻很廣

看起來就只是一塊布

展開也只是一塊布

靠著魔鬼氈來黏貼固定,母面反摺可縮小口徑

最大可以容納到直徑五公分

可固定於管狀物,如腳踏車、檔車車架,或是酒瓶...

細則可束於蛙鏡邊帶上,而且柔軟的布質不會造成不適,可惜目前沒一家游泳池同意我帶進去...試拍-.-
基本上我自己最常用的還是雙環+子母扣的組合,M1本身重量很輕,官方SPEC寫30公克,加上雙環似乎也不超過40公克,適合固定在機車的任何角落,我自己嘗試過以下四種方式
1.固定於船底側邊

由於可直接看到前輪跟前叉的作動,有一種貼地飛行的爽感,感覺類似流言終結者在拍攝即將OO(撞擊、爆炸、燃燒、飛出去、四分五裂)的運鏡,而且車殼吸收震動的效果很好,畫面沒啥震動,頗喜歡這種固定法
拍攝效果
看過這段影片,我深深體會到前叉的辛苦,以及台北路平的程度= =
2.固定於側殼上方

老實講沒啥有趣的畫面,同樣是固定在車殼上,不過就是高了點,同樣不易受到振動影響=_=
拍攝效果
3.固定於前擋泥板上方

個人最偏愛的固定法,連輪子都看不到,只能看到路面在眼下不斷刷過,雖然震動傳遞非常明顯,但可感覺到強烈的速度感
拍攝效果
其實速度沒有很快,大約才50~60,但那個聲音跟快速捲動的地面,感覺不像台115cc的小車在跑-.-
4.固定於安全帽

個人覺得最無趣的固定法,而且人不自覺會一直晃頭晃腦,往往讓我被自已的拍攝畫面搞得想吐= =
拍攝效果
噁...我不太喜歡看晃來晃去的畫面= =
作為一台機車用的行車記錄器,防水是首當考量,M1的防水性是無庸置疑的,前方鎖點完全封死,後方採用旋蓋緊鎖,如果有需要甚至可做為潛水攝影機使用
先來個下雨天的畫面
根據這次經驗告訴我們,下雨時裝在車側是找死的行為,輪胎濺出的水首當其衝就是往鏡頭潑去,如果遇到泥濘道路甚至可能被蓋布袋= =
再來則是真正放入水中的畫面
烏來的紅河谷,這次去的時候折損了不少器材...像是帳篷忘記放配重滾了出去,或是有人洗碗洗到下去洗澡順便掉了6個碗(後來我還潛水去撿回4個= =),不然就是有人撿碗撿到眼鏡跟著不見了......
如果僅僅是防水這個需求,市面上其實有很多機種可達到,像是MD91+防水殼、ADR36、小黃蜂、GoPro...等等,但重量可以輕到僅30公克卻鮮有人及,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就太浪費了...剛巧最近朋友有在玩飛天魚,我就想試試看能否把M1固定在飛天魚身上,沒想到這卻是噩夢的開始= =
我很傻很天真地認為,30公克對飛天魚來講只是小菜一碟,就跟朋友借了一條大白鯊,然後把配重黏土全部撤掉後,將M1緊緊固定在魚身上...

大致就是像這樣,但很遺憾我們高估了鯊魚的承重能力

可憐的鯊魚只能像比目魚一樣在地面滑來滑去,而且以墜地的速度來看,根本沒有機會游上去,而且在我抱著他騎車的時候,他的魚翅被風神揀去下酒了...

30公克也許太勉強了,好在我們原本就有考量到這個可能性,特地準備了"兩條魚",一條小丑一條鯊魚,原本是計畫兩隻魚前面各綁根針來個天空西洋劍比試,誰先墜地誰先輸,但以現況來看,輸贏不是問題,能否離開地面才是問題所在.
不是競爭就是合作,既然無法來個西洋劍比試,那就來個攜手共度吧,我便將朋友的小丑魚支解,綁在大白鯊的上方...如果無法想像我在說啥就直接看圖吧

我自己也很好奇,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弱智的Idea...而且後來飛一飛...

嗯...小丑魚投奔自由了,卡在體育館的天花板上,基本上不到氣消是下不來了,我除了真TM智障外想不到別的形容詞
計畫至目前為止,花費了兩條魚550(欠魚翅要賠人家)+550(卡屋頂),加上打氣的費用100+300,已經花了1500元,這樣就喊卡那前面都白費了,我朋友不甘就這樣放棄於是當日又去買了一條小丑魚
當晚,在他買好魚、灌飽氣、塞進車,然後到家高高興興拿下車時手一滑,又一條魚飛往太平洋了...
(新增折損:550+300)

我這個人個性比較俗辣,停損點都設很早,基本上光是魚翅掉落這件事就已經讓我想打退堂了,現在又跑了兩條魚,一條在天花板,一條可能已經到菲律賓......要不是另一位不甘投資飛上天的朋友堅持要看這條魚的視野,這篇文大概到此就劃下不完美的句點了= =
P.S.又好在後來聽氣體行老闆說有人AirSwimmer正版飛天魚(1950元購入)跑掉,心情又好了一點,老闆自己養的就是正版AirSwimmer,聽說這個魚風潮(無論正仿)已經導致氦氣供需失衡,打氣行情從過去100~150暴增成300甚至500,不知道有沒有人期貨玩氦氣的,這波肯定賺翻...
經過兩日的深思與檢討,我們最後規劃出一個配置流程,目前手上殘存一隻掉翅鯊魚(不知為何都是我朋友的魚跑掉),為她補充了氦氣(開銷100),又購入一隻新魚體(250+300打氣),以及一些後備的輔助氣球(約100多),我們又再度挑戰...這次非成功不可

輔助用的小氣球,牽引力其實很有限,主要還是要靠大魚的魚體,其實到後來火大階段,我們一度考慮用密度更小的氫氣來填充,沒想到氫氣貴翻了XDDDDD

這次只買了魚體,為了減輕重量連動力設備都不裝了,純粹就是一顆長得像Nemo的氣球

單靠輔助氣球的鯊魚,沒有足夠動力將M1自地面拉起,所以還得靠小丑魚加持

終於...經過多重繁瑣的綑綁,以及加掛安全繩(如果再卡一條就糗了),鯊魚+M1終於抬頭了

我都不知說啥好了,簡直可以去參加巴西嘉年華了,由於當日是禮拜五,底下場地很多人打羽毛球,怕如果又出意外會傷到人,體育館不太樂意我們馬上放飛,便協議好晚上9點休館時放飛來完成這個滿路坑疤的計畫......
晚上9點,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由於球場要辦活動需要整理,我們改在體育館一樓大廳放飛,當時底下不少人在看,坦白講需要有足夠的恥力才能做這種蠢事= =
結果比想像的還順利,而且大廳不像球場會受到空調干擾!就在我們準備正式開始錄影時...
館方就把大廳主燈全關了,然後響起"晚安~~晚安~~明天見~~"的音樂...搞毛阿=口=!!!!!
所以接下來都是摸黑拍攝的...
經歷將近一個禮拜的折騰,終於是把M1送上天,還成功拍到些畫面了,從整個計畫的開始到結束,我們一共購買了4條魚,每條至少都灌了一次氣(300元),而且還折損了其中兩條(卡天花板那隻最後不見了),可是當他終於在體育館大廳緩緩飛行,搭配M1本身的藍光如呼吸般閃爍,感覺這些無意義的投資終於是拿了點回來...
M1這台機器,畫質本身不算差,體積更是不可思議的小巧,扣除續航力稍有不足(110分鐘)外,算是台樂趣十足的機種,而且台灣代理有另行去開發後蓋的邊充邊錄套件,我想我不久後也會買一組,到時再來分享看看
臨走前記得加分不敬禮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