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要作認證的話,台灣規格的T-Max就必須要提早準備了,有人看好嗎??
台灣山葉自己進的價格是不是會比較有競爭力呢?
是聽來的消息,期待第一台黃牌,如果價格可以在50以內,口水流不完了!

T-Max 530 試車
---------------------------------------------------------------------------------
<試著翻譯影片網頁上的評論,翻的不好請見諒!> <我是照著翻,T-Max車主不要鞭我啊!!>
我們試了廣受大眾喜愛的2012 Yamaha的速克達(T-Max 530),我們來看看這部運動性的”指標”是否有正向的進化。
首先,要正確的作一個介紹,它是之前2008年版本的演進版,繼承之前版本的很多東西,比如說車架,但是在機械上有比較多的進化,新的530cc引擎,新的傳動的配置以及搖臂本身。
首先是重量的減輕,數據上減少了8磅,達到200公斤以內。在以速克達來說算不簡單。
最終的傳動現在改用皮帶,不再使用鍊條,然後採用新的鑄鋁搖臂及新的引擎,讓加速性優於前代,從油門到後輪的驅動較平順、直接,不會延遲。
評論
真的,引擎算是有衝擊到我們,反應快速、有力、有那個感覺。
但是車架(底盤)是真的很失望。
懸吊跟不上引擎,也許從來就沒有跟上,但因為這樣我們期待更高的準確性、抓地力及路感。
反而我們感覺到像一張在輪子上的”沙發”,強而有力的”沙發”。當要減速或是加速時候,你的加速或是剎車傾角的回應要比需要的要多一點,否則將會失去循跡性。
後輪還好,前輪的缺乏路感。有人覺得沒有ABS無所謂,有人認為一定要有,幸好編者被告知,3月(上市??)時ABS是標準配備。
忽略了調校它的懸吊系統讓基礎可以更好,而只注意放上ABS系統。
接著來看它的動態品質。
是的,它不靈活,T-Max沒有,從2001旦生到現在都沒有,我認為他們可以作的更好。
轉向慢,尤其是在比較突出的彎角,是帶著慣性能量在進行操控,幸運的是,當你轉過去時,這部份會被車架吸收。
然而,很尷尬的見到的是長久以來”運動性能”的定義在過窄彎及如何操控大車間只作了一半;這在市區及處在車陣的行駛不是很舒適。
更不用說過彎了;它表現的不好,慢,是緩慢的進彎(不快,但可接受),一樣是低的進行速度,我解釋為:當處理髮夾彎或是彎道的彎角與速度的關係上,與其他的單缸運動速克達一樣,例如Gilera Nexus 500。
我們排除了T-Max在彎道上是很強的迷思,因為不是,正確的認知應該是快速以及有效率的。當然,沒有不安全的問題,你會有很輕鬆以及其他感覺,不過跟高速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
我們進入技術面,但是用我們的方式來看:記得蝙蝠俠的機車嗎?是的,輪子跟捍馬車一樣大的機車,8英尺長,像臘腸狗而旁邊又有機槍的那部。
別管機槍了,我們注意看一下T-Max跟蝙蝠機車的行進如何的相似以及它們如何的運作(蝙蝠機車是100%可以行駛,也確實出現在影片中):這兩個生物是依據很受歡迎的(又低、又長哲學)的極端的例子,也有影片說明蝙蝠機車如何應付彎道的,你就會了解。
如果機車有很低的重心(T-Max就是,歸功於在設計構造上的決定,水平雙缸引擎的位置幾乎低於雙軸)將容易穩固的站立及低速的機動性。同時將會有安全、穩定以及將大部的承載在剎車及加速時轉移到懸吊的能力(當然也就是騎乘舒適性)。
然而,到了彎道這種解決方案將無法滿足性能水平的要求,如果沒有高重心,當要轉彎時,你以及車身的重量,因為無法太開,所以很不容易平衡。如果把輪子加大,情況將更差(看看蝙蝠機車可以了解這個概念了)該要轉但幾乎沒有轉向,所以即使如果你不傾斜到一個從外邊看來可以快速改變路徑及方向的程度,看看蝙蝠俠壓的多快、多低才能夠反覆的穿梭及左右傾。一般有分開很遠的兩個重心的情形是不用面對此問題的,同樣的情形可套在T-Max上,當然!沒有黑暗騎士那麼明顯誇張。
很顯然的T-Max當然比蝙蝠機車好很多,我只是習慣用誇張的方式來確定你會了解一個實際上不直覺、不是容易理解的概念。
我相信很多T-Max的車主不是很高興聽到這些,但還是要對這部速克達寫出沒有偏見的意見(編者自己也有一台,也一直很喜歡它提供的高品質)
T-Max仍然是一部漂亮的速克達,但我想它不是猛獸,當然它有很棒的引擎以及平衡的配重讓它很容易駕馭,至於懸吊系統、動態的品質效率以及騎乘姿式跟不上它有的運動性以及引擎。
但是,這仍是很值得的速克達。
結論
最終極的說,這是一部很強的速克達,直接上手,但還是速克達。
因為”機車”是另一回事。
如果要直接比較,我建議你可以看Suzuki V-Strom 650,非常重的一部機車,比T-Max還重,這兩部車之間有一些很好的參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