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YAMAHA R1要價百萬啊?


DSNT wrote:
今天我國的檢驗標準是比歐盟還嚴苛這個是大家有共識的,
但是會設這個標準,是真的環保署人員有顆熱愛環境的心,還是單純的如某些人而言是想要整外國車商保護國內廠商,說真的我不得而知。恕刪)


國內廠商真的要多多加油啦
就如D大所說的
今天我國的檢測標準是比歐盟還嚴苛
但國內廠商做出來的產品也要讓大家心服口服吧
產品做的也沒比別人好 為啥標準可以訂的比別人高
歐盟能PASS的產品結果來台灣變NG ??!!!
某天若保護傘拿掉後
就像海水退潮後誰沒穿褲子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國內廠商拜託要多多加油了
以上為個人淺見








hsun1010 wrote:
國內廠商真的要多多加油啦
就如D大所說的
今天我國的檢測標準是比歐盟還嚴苛
但國內廠商做出來的產品也要讓大家心服口服吧
產品做的也沒比別人好 為啥標準可以訂的比別人高
歐盟能PASS的產品結果來台灣變NG ??!!!
某天若保護傘拿掉後
就像海水退潮後誰沒穿褲子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國內廠商拜託要多多加油了
以上為個人淺見

如果國內廠商的產品沒比別人好,標準就不能訂的比別人高,
那麼澳洲紐西蘭不就沒資格訂汽機車檢測標準了,更別說新加坡這種只有商業的國家,哪一個項目有資格去驗人家?

我不是很懂,為什麼總有人覺得檢測標準嚴苛是種保護手段,
今天假設把噪音標準設為極為嚴苛的 70 db,外廠是絕對進不來的,可是你以為國內廠就會因為這個標準所以技術突飛猛進,做出同等馬力但是噪音只要 70 db 的引擎出來?
別傻了,他們只能降馬力去求符合噪音值,然後做出一個可能時速只有 30 的產品出來。
而這種產品,能夠拿出去跟國外競爭嗎?結果可想而知。
是國內廠商怠惰、無能、不求進步?我敢說同樣情況放到日本,日本四大廠一樣只能做出一個降馬力的產品出來,或是乾脆放棄國內市場。
如果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會因為檢測標準嚴苛,直接帶動國內廠商的技術水準有所提升,
那還需要什麼補助或是產業發展計劃,直接把國內所有的檢測標準都拉到世界第一嚴苛就好啦。

請要知道一點,檢測標準嚴苛是種保護手段,是只有在該標準僅針對國外廠商的情況下,而我國並不是如此。


DSNT wrote:
如果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會因為檢測標準嚴苛,直接帶動國內廠商的技術水準有所提升,
那還需要什麼補助或是產業發展計劃,直接把國內所有的檢測標準都拉到世界第一嚴苛就好啦。...(恕刪)


是阿
就算檢驗標準不是世界第一嚴苛
小弟也真心希望國內廠商的技術水準能有所提升
不管是家電類或者汽機車
可以像大同電鍋一樣做出口碑
連外國旅客都想帶一鍋回家鄉
hsun1010 wrote:
小弟也真心希望國內廠商的技術水準能有所提升

相信我,柯俊斌和張宏嘉比你更希望他們的技術有所提升。
他們技術沒辦法提昇,你還可以選其他廠牌的車騎,他們是沒飯吃。
除非你真心覺得國內的市場就可以養活這兩家企業。

工業的情況和其他產業不同,先搶入這個市場的就是佔有更多優勢。
比如說星巴克賣咖啡,你有錢就可以開一家跟他完全一模一樣的咖啡廳,只要 LOGO 不一樣就沒事。
可是放到工業領域,不是你有錢丟入研發就一定會有成果,
先不要說外廠已經研發出來的專利就卡死你很多設計了,
同時研發的東西如果人家早你一天註冊專利,你丟下去的研發經費就是打水飄。
結果在部份人的眼中,工業技術的研發好像在打電動一樣,點數點滿了技術水準就會提升了,所以國內廠商的技術沒辦趕日超義都是因為怠惰無能不研究,
事情真的是這樣子嗎?我可不認為。

說實在話,一個工業後進者最佳的保護環境,是處在那種擺明就是 COPY 你,外國廠商來告你還會敗訴,再加上 13 億人口內需市場的環境,
可惜我國不是這樣子的環境,所以他們也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做事。
做得不好的地方批評是合情合理,但是像某人那種政府做什麼事都是在保護車商的這種說法就免了吧。
目前依排氣量劃分等級所定出的嚴苛審驗標準,我個人認為就是「守護車商利益」!
若是單純為台灣環境考量,那就沒有CB400進不來,而污染耗能更高的VULCAN 1700 可以進來的道理!後者的「能源效率等級」居然跟YAMAHA R3是同樣的四等級!真是見鬼了!兩台車的油耗明明差了近一倍!這就是官方制定的遊戲規則!就別再說我國嚴苛法規是為了台灣環境而設計的了!

嚴苛法規就會是一守護車商利益的手段?明明國產車商也在嚴苛規範之下?又不是只針對國外車商?
其實這個道理就跟進口車關稅是向車商課徵的道理一樣!那是車商的成本!那既然關稅是車商的成本,為何汽車公會還要反對消基會降低或是取消關稅呢?
政府一連串的招式,若其效力最終是打在消費者身上的!那這就離圖利車商很近了!

五十趴關稅還是貨物稅,只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請問車商會痛嗎?
ARTC嚴苛的審驗標準,對車商而言,也不過就是拿幾台樣本車送驗,幾十萬的檢驗費用還有調教費用分攤到所有的車輛,然後再轉嫁給消費者,請問車商會痛嗎?大不了就是不要引進CB400這種很難過關的車種而已,車商能有什麼損失?

樓上大大點出了廠商引進進口電視需要受到政府的規範,但個人自辦進口則不用!
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除了汽車與機車以外,個人引進一般民生用品,有哪些種類要受到類似ARTC這種程度的「照顧」?又或者是我國產業有哪幾項是政府要不惜代價,投入多少資源設立像ARTC這種法人單位來把關?政府恐怕要有很強的說服力跟正當性才行吧!
但明明嚴苛的法令並無法對環境帶來一絲助益啊!因為政府早已經為高污染車種開了一扇後門!也就是藉排氣量分級來相對鬆綁大型車的檢驗標準!最終結果就是進口車市遭極少數車商把持!形成一個近乎獨佔的市場!價格自然要三級跳!
而國產車因為沒有進口車的良性競爭,只要以進口車車價為天花板上限,當然就可以大大方方的抬價!不爽你可以別買!因為自然會有人買單!
一個沒有競爭的機車市場,價格必然是畸型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其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心理有數的!

廢掉ARTC!
或是開放個人引進機車不須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與規範!你車商要怎麼定價是你家的事!你要貴兩倍、貴三倍也行!懶得自己做功課的消費者還是會買單!但願意自己動手來的,我們就不必再被車商當怨大頭了!而且還可以買到世界任一種車款,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處處看車商臉色~
反對廢除ARTC,支持大幅提高私家交通工具使用成本

這才是多數市民的心聲

交通工具減量、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這才是為後代子孫負責任的作法

至於少數站在貿易商立場的發言

都只是小眾自私的想法而已~
要說徒弟也可以啦,只是50年來這般成就,又這麼努力,我個人覺得很可惜啊
本田機車也不過60年前才開始,能有今天,大概運氣也不錯
瘋光再騎 wrote: 要說徒弟也可以啦,只是50年來這般成就,又這麼努力,我個人覺得很可惜啊
本田機車也不過60年前才開始,能有今天,大概運氣也不錯

這麼說也是,兩陽真的太另人失望了。


不如我們從現在開始期待台葉或台鈴獨立,
相信他們在這段時間跟日本廠「合作」的時間,
一定都沒有被限制研發方向,日本人也一定把最新科技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他們,
所以他們只要一獨立,我們馬上就可以有 R1M、T-Max 或 阿魯 1000 等級的國產車問世了,你說是不是真令人期待呢?
當然期待啊,喜歡機車的有誰不期待!?更何況,被法規受限怎麼能去怪他們呢,要怪也是怪法規讓我們的人才白白浪費掉了啊
瘋光再騎 wrote: 當然期待啊,喜歡機車的有誰不期待!?更何況,被法規受限怎麼能去怪他們呢,要怪也是怪法規讓我們的人才白白浪費掉了啊

不用擔心,日本廠已經做好的車不會為了台灣法規修正,
可是台葉台鈴跟日本廠「合作」了那麼久,
一定已經完全掌握山葉鈴木的最新技術,搞不好連還沒發表的新技術都知道,
為了台灣市場重新打造一台符合台灣法規的 R1 和阿魯一定不是難事的喔。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