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介紹的,就是日系四大廠商公升級仿賽車款中,眾人覺得最好操控,也最適合新手騎乘的:SUZUKI GSX-R 1000 L1,GSX-R,象徵 SUZUKI 當家旗艦仿賽車款,其排氣量等級分為 600 / 750 / 1000,照顧到所有重車族群的等級劃分,而後端的 L1,則是代表年份為 2011 年的代碼,在 2010 年後,代碼從 K 開頭,改為 L 開頭了,也因此,2011年的 GSX-R 1000,則又稱為 L1 GSX-R 1000,至於之前的 GSX-R 呢?以2008年版本為例,則是 K8 GSX-R,藉此讓各位更了解 SUZUKI 對車款年份代碼的認知。
這台車是小弟的友人林大哥的,以前也是跟小弟騎相同的 YAMAHA FZ6-Spec 2 ABS 售出後購入的,該位朋友也是因為覺得街跑車騎得有點膩,想換看看公升級的,本來預計買所謂的加規版新的HONDA Fireblade ( CBR1000RR ),但是代理商跳票,所以朋友賣車後就改為尋找 GSX-R1000,在搜尋一陣子後,朋友終於找到一台品項很好,里程數極短的 GSX-R1000 L1,看車過後朋友林大哥也下訂,小弟在跟朋友一起去牽車這樣,之後就順便拍了這篇簡短介紹文,所以別再說小弟是某某廠的業務啦,小弟只是一個愛欣賞重車的大學生而已...T_T

2011 SUZUKI GSX-R 1000 基本規格 ( 美規 ):
排氣量:999c.c.
引擎形式:四行程DOHC雙凸輪軸四缸引擎
缸徑行程:73.4mm x 59mm x 4cylinders
壓縮比:12.5 : 1
最大馬力:184.91ps/12000 rpm
最大扭力:11.93Kg-M/10000 rpm
變速方式:六速鍊條傳動,國際檔。
啟動方式:僅電啟動
油箱容量:18L
剎車系統:前 TOKICO 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 x2,搭配310mm浮動碟盤 x2。
後 NISSIN 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 220mm 固定碟盤。
懸吊系統:前 SHOWA BPF 43mm 全可調整倒叉,行程125mm,角度24°。
後 SHOWA 掛瓶式 全可調整單槍中置,行程130mm。
輪胎規格:前輪:120/70-17ZR。
後輪:190/55-17ZR。
長寬高、乾重:2045mm / 720mm / 1130mm / 172KG。
座位高:810mm。
軸距:1415mm。
車台形式:鋁合金雙翼環抱式車台。

2011 SUZUKI GSX-R 1000,三視圖的右側部分,純種的賽車風格啊!

車頭,一貫的 GSX-R 單燈設計,方向燈則設計在後照鏡上,有好有壞。

車尾,標準的仿賽車尾,又翹又美麗,原廠的,不用改。

從另一個角度,從油箱開始,到車尾的線條,真的很美麗動人啊!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這台車是美規版本,所以前輪並無反光牌與反光牌的鎖點,換句話說,這台就是完全無動力限制的版本!

車身側面整流罩的 GSXR 字樣,光用看得就很熱血啊!

車身下端,由於這麼小的車身容納著 1000cc 的引擎,因此水冷與油冷牌均設計在這個撞風面積最大的地方,上方為水冷排、下方為油冷排。

再來看到車頭部分,中間的是大燈,上方為近燈,左右兩側為小燈,這台車的大燈只要開電門就亮起,全時點燈設計,所以記得不要忘記關掉鎖頭就離開車子囉!

開啟遠燈時,是近遠燈同時點亮,這點非常令人值得讚賞啊!
進遠燈同時亮的優點,在於不會有因為燈型不同,所造成的空窗區。
小弟曾經就因為這個空窗區,在深夜的山路撞上落石過,所幸無大礙。
因此遠燈設計成這樣的近遠燈同時點亮,非常令小弟喜愛啊!

方向燈點亮,位於後照鏡內的前方向燈,為何前面會說各有好壞呢?
好的一面是:整體性很棒!給人一種一體的感覺,不改裝的人很適合。
壞的一面則是:若要更換後照鏡為每個人喜愛的不同款式,方向燈就必須自行想辦法重新放置位置了。

再來看到駕駛視野部分,完全的仿賽車款配置,分離低把、轉速表為主的儀表板,沒有加溫把手,沒有電動按摩座椅,沒有收音機,Born from race for the Racer!!

後照鏡,為內可調並可收折設計,但是由於車不是小弟的,車主林大哥也不知道怎麼收,就都乾脆開著就好了,而且越常收折,內部的彈簧越容易疲乏啊,時間一久,後照鏡就會鬆鬆的了。

後照鏡的另一端,可以看到燈泡更換上還算簡便,只要拆一顆螺絲即可搞定。
內部燈泡採用 1156 單芯規格,耗材更換上很容易取得。

仿賽的把手,雖然沒有電動可調風鏡開關,也沒有加熱把手開關,但卻也是複雜的可以啊!
左把手開關一覽:標準的近遠燈、近燈按到底是超車燈 ( Pass ) ,紅色的則是警示燈號,再來就是方向燈與喇叭開關。

這顆按鍵就特殊了,是"動力切換"按鈕,在發動後時速=0的情況下時,按住這顆按鈕,即可在 2011 GSX-R 1000 的三種動力輸出模式下調整,這三種模式分別是
A:較直接的油門反應,補多少給多少,適合熟悉這款車的車主使用。
B:較遲鈍的油門反應,轉速提升速度較慢,適合剛跨上這款車的車主使用。
C:動力輸出直接減少,油門反應也更遲鈍,適合下雨天的情況使用。

中央部分,鎖頭位於此處,包含電門開啟關閉、龍頭鎖、駐車警示。

很基本的鎖頭設計,與車主的前台車鎖頭控制方法相當,轉換無痛苦。

鑰匙部分,則是小小的一支,因為是美規車種,所以沒有晶片鎖的設計,使用上需特別注意。

儀表板POST部分,全部的數字都會用跑馬燈的形式跑一圈。
此儀表板具備:指針轉速表、方向燈指示、引擎檢測燈號、油量過低燈號、空檔燈、遠燈、數位顯示區、超轉燈。

數位顯示區的部分,則具備:檔位顯示器、動力輸出模式顯示、時速表、總里程、單趟里程1、單趟里程2、單圈計時器、公里英里時速表、水溫警告、機油壓力過低警告、水溫顯示。

POST 過後,若沒有發動引擎,儀表板會顯示 CHEC,發動後就會顯示檔位、水溫、里程等數據。

右把手部分,由於沒有大燈開關,且儀表板比較複雜,所以設計了儀表切換開關位於此處,從上到下分別是緊急熄火開關、儀表功能切換開關、電啟動。

右把手的前端,就沒有設計任何按鈕了。

這時候剛好發現到,前剎車總泵是 NISSIN 製作的,車主表示想換成 Brembo RCS系列...

油杯與總泵分離設計,這油杯還真是大杯啊...上面的註解限用DOT4剎車油歐!

總泵的排空氣閥,這算是蠻特殊的設計,小弟第一次看到排空氣閥設計於此,通常都是設計在卡鉗上端居多,可能仿賽車款的要求更高,絲毫不能容納一點空氣吧!

再來將焦點轉至油箱,18L的大肚量級油箱,但是平均每公升只能跑13KM的情況下,一桶油234KM就得去加油了!

坐墊部分,仿賽車款都是屬於這樣扁平的坐墊,所以坐起來就不要想長程的舒適性了...畢竟這車可是為了賽道而生,但量產給每位心中有熱血的騎士們啊!

既然都是為了賽道而生,那載人的需求,自然就降低許多。
後座原廠選配的單座蓋,讓此車的跑格更提升一大階啊。
這塊殼的烤漆一點也不馬虎,完全跟後殼一樣的烤漆顏色。

將單座蓋打開,這就是此車的置物空間,可以容納一個三摺錢包沒問題,手機+行動電源也是 ok 的唷!

車尾的線條,真的很漂亮!

車台上的一些環保噪音規範,當然這是國外的規範標準值,沒有中華民國那些標準值來的詭異的高啊!

再來看到打檔桿的部分,左腳的腳踏是原廠兩段可後移設計,方便對於不同的騎士有不同的踩踏空間。

朋友挺在意的地方,這麼大一台車,側柱這麼細小,撐得住嗎?

側蓋的部分,則是1000c.c.版本才有的碳纖維質感側蓋,600/750的好像都沒有此設計。

前車主搭配的 YOSHIMURA U.S.A. TRC Stainless/Stainless Slip-On Dual 雙排氣管。
可謂是原廠精品級的排氣管,許多YOSHIMURA好管子都是SUZUKI獨有啊!
低沉不吵,輕量化設計可以讓全車車重在更少些,Slip-On,免拆原廠中段,保有觸媒,增加環保效用。

巨型的後搖臂,重量卻非常的輕巧,鋁合金材質製成。

引擎右側,則可以看到部分外露的引擎本體部分,與其他仿賽車款僅露出一小部份的設計差異頗大。

後腳踏剎車總泵,值得一提的是,前後剎車油管原廠都僅搭配塑膠油管,除非車主自行改裝,否則覺得久了耐用度應該會下降許多。

從總泵上露出來的N為最後一個字,可以推斷這是 NISSIN 的後總泵。

右側整體整流罩的設計,讓騎士可以免除擔心高速下造成的風壓,往膝蓋直接撞擊。

再來看到車尾的部分,首先是牌照架設計得很漂亮,旁邊還是金屬材質支撐住,應該可以耐得住台灣一片又大又厚重的車牌。

尾燈部分,可以看見尾燈採用LED燈泡,省電又高亮度。

剎車燈亮起,為原來的單邊六顆共12顆提高亮度。

開啟警示燈部分,方向燈的亮度識別度也足夠。

車尾的線條,還有點像是尾翼般的視覺效果呢!

再來看到車頭的懸吊與制動等設計。

前叉與車身垂直線角度為24度角,屬於比較靈活的操縱設定。
這個車頭侵略性真的足夠啊...有種遇到猛禽的感覺。

前輪總成一覽,可以看見倒叉、輻射卡鉗、浮動碟盤。

碟盤採用 310mm 浮動碟盤 x 2,提供高速下良好的剎車動力。
卡鉗則搭配 TOKICO 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 x 2,並更換金屬油管,讓剎車力道更直接。

SHOWA BPF 可調設計的其中一個調整螺絲,不太確定用途,請專業的網友代為回答一下,沒有原廠手冊情況下,實在不知道這個用途為何。

SHOWA BPF 前叉的上端可調整部分,有伸展側可調速度、壓縮側可調速度。

並且前端撘載電子式防甩頭,如果沒有看錯,這顆防甩頭還是知名大廠 Ohlins 做
的唷!
所謂電子式,聽車主講,是時速大於一定的速度,才會啟動防甩頭,讓低速時可以輕巧好操控,高速時則啟動防甩頭,避免突發狀況造成車頭不穩,進而失控的危機。

TOKICO 對向四活塞 輻射卡鉗的特寫,並且還搭配 FREN TUBO 毛毛蟲碳纖維油管,前車主很用心在這台車上。

前輪搭配 Pirelli DIABLO SUPERCORSA,惡魔賽道版本胎,抓地力的極致代表!

前輪規格為:120/70 ZR 17 58W。

後搖臂特寫,粗壯厚實啊!

後避震器,也是採用 SHOWA 的產品,掛瓶,預載、壓側伸側可調整。

上端的預載可調整,已經向下鎖一些囉!

後齒盤,如果用不到尾速,可以將後齒盤改大,增加低轉速時的扭力,這樣出彎或是高架上超車,可更為輕鬆些。

後輪胎也是採用 Pirelli DIABLO SUPERCORSA,但是規格上則是 190/55 ZR 17 75W。

後輪卡鉗與碟盤一覽,採用 NISSIN 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220mm固定碟盤。
仿賽車款的後剎車,永遠都是非常小顆的,常在騎仿賽的車主都說後輪根本沒什麼機會用來剎車...

卡鉗真的很迷你,直徑目測之下比 YAMAHA FZ6 Spec2 的後輪還小顆。

大致的介紹就是這樣子,因為小弟不敢騎朋友的車出去晃,肚子太大怕把油箱壓破...而且公升級猛暴的動力,還不是小弟原廠心臟可以承受的了...

車尾的線條,不管怎麼看,都覺得好好看!

小弟的 KYMCO Xciting 400i 與 朋友的 SUZUKI GSX-R 1000 合照。
人生就是這麼優閒,假日午後,跟三五好友約一下,就可以出去享受午後的陽光。

黃牌,有的是輕鬆的通勤體驗。
紅牌,則是讓人看了就熱血的全新體驗。

但相同的,是面對後方的新北環快,都有相同的路權,讓人們的通勤時間減少許多。
這台 SUZUKI GSX-R1000 L1,是小弟的朋友牽車,小弟厚臉皮跟朋友借車來拍照,因為搜尋 Mobile01 整塊討論區,還沒有看到這台車的網友開箱文,所以趁機補足一下資料庫,也順便讓小弟練習文筆。
動力方面,不用說,公升級的動力,絕對不容小看,日系四大公升級超跑中,這台算是所有方面最平均的一台車,在十字區軸版本的 YAMAHA YZF-R1 出來以前,這台是大家公認的要猛爆有猛爆,要溫順有溫順的仿賽車款,上面還有一台 KAWASAKI Ninja ZX-10R,帳面動力比 GSX-R 1000 大上十匹左右,但是這十匹,對大多數的道路使用者來說,幾乎可以說感覺不出來。這種推重比大於一的東西,加速能力實在很恐怖。
舒適度方面,小弟身高183cm,可以輕鬆跨上,但挪車真的不適合跨車挪,會感覺雙腳還是無法確實著地,朋友身高170cm左右,單腳著地沒問題,很適合台灣大多數人身高的一台好車。
最後,這台車因為是二手車款,所以部分的零件已經改為副廠,如排氣管等類型的東西,現任車主才剛交車就被小弟拖來拍照,所以東西還未改裝回原廠時,就先拍了這篇文章,改裝管等東西之後已經更換掉了,請各位網友鍵盤下留情,別再砲改裝管的部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