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Honda媒體日中Honda Taiwan二輪事業部正式宣佈全新世代650車系的導入計畫,除了標準版的CB650R與CBR650R之外,也將引進E-Clutch版本車型,開出的售價更是誠意滿點,標準版的CB650R與CBR650R分別開價36.9萬與38.9萬,E-Clutch版的CB650R與CBR650R則是維持與舊年式相同售價38.9萬以及40.9萬。晃眼半年過去,標準版如約而至,但E-Clutch版則因為台灣獨步全球的驗車法規,以及原廠的產能調配,要到年底11月左右才能跟大家見面;所以這回就讓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標準版的表現如何吧。

這回新年式的標準版CB650R、CBR650R改款幅度並不大,主要是外觀的小幅度調整,並且換上了新款的5吋TFT全彩液晶螢幕,而由於E-Clutch版以維持舊年式的價格的定價策略加入,因此標準版的售價自然也壓低了下來,相較於過去有著兩萬元的降幅,名符其實的加量又降價。
- CB650R外觀_1
- CB650R外觀_2
- CB650R外觀_3
- CB650R外觀_4
- CBR650R外觀_1
- CBR650R外觀_2
- CBR650R外觀_3
- 儀表板_CB650R
- 儀表板_CBR650R
- 儀表板_連線示意
- 儀表板_顯示模式
- 儀表板_功能
實際體驗這款全新的全彩液晶儀表,無論在亮度還是清晰度都有很不錯的表現,就算中午的強光下依然能保有優異的辨識度,但個人不是很習慣這組與新儀表板配合的把手按鍵,除了按鍵較小且設計得較為平面之外,本田的喇叭、方向燈鍵與多數車款位置顛倒的獨特佈局,也讓騎士佩戴手套時盲操變得更難適應,雖然能夠透過長時間使用來習慣這樣的設計,但在初期使用時我卻必須要靠視線輔助,才能精準的使用方向燈或鳴響喇叭(畢竟應該沒有人會想要在台中市區亂按喇叭吧)。

以上就是本次兩台新車的改款重點,平心而論改動幅度確實不大,所以為了不浪費大家的時間,這回我就把總結移到前面來和大家分享吧。
個人認為新款的CB650R、CBR650R確實沒有太過明顯的結構性提升,動力單元、底盤架構乃至於電控系統,都與過去沒有太多的差異,與部分新車款相比,也確實能感受到他已經不是走在最前緣的新世代車款了;但退一步來看,市場上的四缸車型如鳳毛麟角,能將價位壓在40萬以內的中量級車款也是寥寥可數,而這樣的現實因素讓CB650R、CBR650R就算不改款也依然能保有強勢的產品競爭力,所以如果你過去就在觀望上一代的CB650R與CBR650R,那這一代配備升級又降價,實在沒有遲疑的理由。不過不急著下手的話,我個人會建議可以等等年底的E-Clutch版本到港後,摸摸實車後再做決定。

結論分享完,配備的部分我們接著往下看。如同過去CB650R與CBR650R的孿生脈絡,兩車使用相同的平台打造,除了造型差異之外,兩車僅有把手的型式與安裝位置不同,其餘無論引擎輸出、懸吊設定還是輪胎型號的選用,兩車皆完全相同,所以配備部分我們就兩車並著一塊聊吧。
- 引擎外觀_CB650R
- 引擎外觀_CBR650R

多方調整下,這顆改良後的新引擎在萬轉以上的區間增加了約5%的動力,紅線轉速推高了1,000rpm,低轉方面,過去5,500rpm的動力斷層也已不再復現,搭配上輔助滑動式離合器,最終達成動力順暢,低中轉靈活,高轉富有運動性的最終目標。數據部分,海外版本的最大馬力為94hp@12,000rpm,最大扭力6.4kg-m@8,500rpm;國內受到環保法規引響,動力略有調降,調降後最大馬力為75hp@9,000rpm,最大扭力6.1kg-m@8,500rpm。當然做為一款熱銷而且成熟的車系,國內自然不乏還原動力的解封服務,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改裝有可能造成保固失效,下手前須審慎評估喔。
- SFF-BP前叉_CB650R
- 鋁合金後搖臂_CB650R
- 十段預載可調後避震_CB650R
- SFF-BP前叉_CBR650R
- 鋁合金後搖臂_CBR650R
- 十段預載可調後避震_CBR650R
- 前制動組_CB650R
- 後制動組_CB650R
- 前制動組_CBR650R
- 後制動組_CBR650R
- 原廠配胎廠牌
- 原廠配胎型號
- 前輪尺寸
- 後輪尺寸

電控方面,僅搭載HSTC(Honda可選擇扭力控制),透過安裝在前輪和後輪的輪速感測器發送訊息,並計算後輪滑動率。以節氣門位置感測器檢測到的計算比率和節氣門角度,調節燃油噴射並調整引擎扭力輸出,以減少後輪打滑。 騎士可以根據路況使用左側車把上的多功能開關開/閉系統。
- 左側把手按鍵_CB650R
- 右側把手按鍵_CB650R
- 左側把手按鍵_CBR650R
- 右側把手按鍵_CBR650R

車量尺碼方面,因為造型兩車的外部尺寸與車重略有差異,CB650R的裝備重量為204kg,車長2,130mm車寬780mm,CBR650R的裝備重量為208kg,車長2,130mm車寬為750mm,CBR650R會略重一些,但兩車的軸距差皆為1,450mm,座高也一樣都是810mm,所以兩車對應的騎士身型可以說完全一樣,騎士身高約莫170cm就能穩定的雙腳落地,以一台天身就比較寬的四缸車而言,能有這樣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友善的了。

動力輸出方面,整體的表現依舊是相當熟悉的四缸本色,雖然原廠已經針對低轉出力進行提升,但在8,000rpm前整體的出力還是以溫順好操控為主,8,000rpm後才會有明顯的動力爆發,進入高轉區間後不光發力變猛,就連轉速提升的活潑程度也與低轉時的慵懶截然不同,伴隨著四缸獨有的激昂聲浪,動力綿延過萬轉依然不見停歇,雖說新世代的雙缸引擎均衡的輸出相當討喜,但要品嚐到這樣讓人血脈噴張的熱血激情,萬轉四缸依舊是最簡單暴力的選擇。
不過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過往650的這具四缸引擎在6,000rpm區間會有較明顯共振的問題,在這一代的新車上依然沒有解決,建議可以避開這個轉速區間操駕,騎乘時的舒適性會有顯著的提升。

操控方面,CB650R與CBR650R雖然基本配置大致相同,但因為重心佈局與把手位置的不同,造成兩車騎乘時反映出的個性大不相同。運動街車取向CB650R重心較為集中,偏高的把位設定帶來較挺立的騎姿,雖說是運動街車定位,但整體的戰鬥氣息不到強烈,無壓力的姿勢讓人能輕鬆的享受騎乘的樂趣,中低速行駛時尤其如此,輕巧的車頭造就靈活的前輪動態,搭配六千轉前柔順的出力,整體感受非常愜意。

但隨著轉速拉高進入高速區間,CB650R的短板也開始顯現,快節奏操駕時,較輕的車頭顯得有些過於活潑,尤其在全油門出彎時,車輛的重心轉比起CBR650R明顯許多,車頭的漂浮感也會讓騎士需要一些勇氣才能在第一時間擰開油門。此外沒有整流罩也沒風鏡,在快速道路上騎士只有壓低身體正面硬扛風壓一個選項,長時間行駛相當消耗體力。

而在街跑定位的CBR650R上,展現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一番風景了,快速道路上有整流罩的保護不說,在高速彎的動態上更是穩定許多,與CB650R相比CBR650R的重心明顯靠前,搭配上前傾與略趴的騎乘姿勢,前輪的動態沈穩許多,這份穩定能讓騎士更有信心的扭開油門,而較低的把位設定也能讓煞車時的車輛動態更為安定,讓騎士能夠更晚且更大力的把車頭按進彎中。

而在中低速行駛時,CBR650R的穩定就顯得有些拖沓,轉向的輕盈程度不如街車定位的兄弟之外,在連續變換方向時也需要多費些力氣,雖說街跑的騎乘姿勢相較於正統跑車已經是仁慈許多,但畢竟還是拱著背,若再加上發力姿勢不正確,長時間騎乘腰酸背痛肩頸僵硬還是在所難免避免。

總結來說個人認為新款的CB650R、CBR650R確實沒有太過明顯的結構性提升,動力單元、底盤架構乃至於電控系統,都與過去沒有太多的差異,與部分新車款相比,也確實能感受到他已經不是走在最前緣的新世代車款了;但退一步來看,市場上的四缸車型如鳳毛麟角,能將價位壓在40萬以內的中量級車款也是寥寥可數,而這樣的現實因素讓CB650R、CBR650R就算不改款也依然能保有強勢的產品競爭力,所以如果你過去就在觀望上一代的CB650R與CBR650R,那這一代配備升級又降價,實在沒有遲疑的理由。不過不急著下手的話,我個人會建議可以等等年底的E-Clutch版本到港後,摸摸實車後再做決定。

題外話,我其實已經好幾年沒有騎到CB650R、CBR650R,而這一段時間也試了不少的新車,本來以為這一代改款幅度這麼小肯定會被其他車廠比下去,怎知本田終究是本田,雖然車款的世代確實不如對手,在一些小地方上也能看出時代的痕跡,但他依然是那麼的均衡,甚至比印象中的表現還好,而這也讓我更期待年底的E-Clutch版,不知道又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
回文抽獎活動
有段時間沒抽獎了!所以這回試駕我們也幫大家爭取到了一些福利,我們將在留言區抽出兩位網友,贈送CB650R或CBR650R(隨機贈送不挑款)的原廠精品琺瑯杯,想要參與抽獎的朋友規則可要看仔細囉~!活動辦法:回覆文章,留言跟大家分享你對新款CB650R、CBR650R的看法即可參加抽獎。意見內容不限,但特別注意批評、謾罵、複製他人留言或無意義內容將不具備抽獎資格。
活動時間:即刻起至9月4日 中午12:00截止
抽獎獎品: CB650R/CBR650R原廠精品琺瑯杯 乙只

◆獲獎名單暨抽獎影片公佈:
◆獲獎名單(站內ID):
得獎順序 | 會員名稱 |
CB650R/CBR650R原廠精品琺瑯杯 | rouzong711 |
◆抽獎實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