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台灣本田 即將引進12款重機


Calmradio:
要不負責任八卦嗎?就...(恕刪)



Calmradio大大
您就別醬子嚇自己同胞啦~
這應該是大型經銷商的門坎
日本原廠再有錢也要保護自己啊。
萬一簽了約訂單不確定或改來改去
日本原廠生產線要如何安排?
國產的兩陽一葉不也是要經銷商吃下一定的貨?(而且金額也不少)
畢竟要向老闆交代預期的績效展望啊…
您說是不是?

一般都會訂立簽約期間(一年或複數年約)
交易媒介若是外幣
就要確定匯率基準,每隔多久檢討一次啦~
進貨基準量啦~運送損失瑕疵怎算啦~售服等啦理拉雜的細節

假設用稅前的方式算一千萬的進貨
以NC750D在日本換算臺幣售價來估算的話…
一千萬大概不到50台的量啊
當然廠商進貨價不是這麼高
所以簽約期間可能需要100~300台或以上不等的進貨量
才會符合一千萬的額度。

話說回來
如果單區經銷商一年進貨不到100台(全系列商品)…
那不如讓榮秋繼續負責在台的銷售算了
又到了經銷商等級時
這種類似擔保的成本或許不是主要的問題了…
您說合不合理?

保守的日本人左顧右盼那麼多年
如今一出手就是12款大軍(若情資無誤)
應不至於走汎德的步數
BMW二輪部現在的經銷狀況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它堅持自己的市場而能獲利
有他生存的門道,另人佩服。

而本田…
若本田宗一郎的後人,還有在信他的理念
應該會有他們自己的方向吧

Calmradio不好意思
藉您的話抒發管見
並無針對您的意思。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買賣不成仁義在…

本田二輪進入台灣市場
應是政經區域大環境逐漸成熟所致
能在還有體力的年歲遇上實屬萬幸
期待本田的入場能解開現在的僵局
讓重車不再是扭曲的特殊存在。
機車070 wrote:
賣車是要賺錢.又不是慈善事業.店租.人事.開銷.經銷商賺頭等等.誰要去做很薄利的事業.有人說台灣是重機的處女地.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開放重機到現在.年平均掛牌數約3000多台.3000多台分散到各個廠牌上.HONDA可分到幾台.先分給600台給HONDA好了.6家經銷商分600台.每家店月銷8台左右.一台車沒賺個1-20多萬.經銷商如何生存.投資下去的錢多久能回收.我也開HONDA CRV.看HONDA賣車賣的零零落落.把日本車當歐系車在賣.只靠CRV撐場面.我實在不敢想像台本要如何賣重機.別忘了台本高層是日本人.不是台灣人.日本人的行事風格會拼價格嗎?如果台本高層是台灣人.那我相信價格會有吸引力.台灣人削價競爭最厲害.指望日本人削價競爭.別傻了.優沃的利潤跟優良的品質才是日本企業文化.別再用台灣人的思維去幻想日本公司的營運方式....(恕刪)



你說的 才是目前最現實的情況 完全命中

一堆網友跟本搞不清楚狀況 那就是沒開過店 老用自己天真的想法再看事情

另外台灣 550cc 以上重車市場 一年決對少於 3000 台

很多都是灌水 不然就是新款車 都會叫經銷商通路老板自己都買一台

台灣這麼小 重機環境又差 又貴 是有幾個人 天天在買重機

開放都十幾年了 有錢的 該買的 早就買了 騎膩了 也都賣的賣了

剩下都是一堆 買不起 整天在那邊夢想來 夢想去的 少年仔

網路上喊熱的都沒用



實際上以 kawasaki 以往最好 都在 1000 台上下 不好的時後連 500 台都不到

其它歐系品牌都在 100-200 台間


本田進來 頂多吃掉一半 目前 榮立 榮秋 跟小貿易商的市場

能有幾台 ? 只要售價高 一年本田也不可能破 1000 台的

除非進一些 pcx 等便宜小車 衝衝量


這樣的市場規模 要要養展示中心開銷 .. 誰能佛心 ??
motolove wrote:
你說的 才是目前最現...(恕刪)


交通部那邊的重機登記總數

年度 251-550 550以上
96 2954 15235
97 3053 18802
98 3123 21010
99 3420 23373
100 3719 26691
101 6127 30702
102 14923 35819
103(至9月) 22724 40488


黃牌市場成長幅度大,紅牌市場成長速度緩慢,不過從100年到現在,每年也破4000台。

byheart wrote: 交通部那邊的重機登記總數 年度25...(恕刪)


你這表怪怪的.....

103年550以上怎麼有4萬?這是累計嗎?
紅牌550以上每年都破萬哦?!
讓我很驚訝

251以上掛牌總數不是才5~6萬而已

lights0910 wrote:
你這表怪怪的.......(恕刪)


看樣子是累積唷!

路人甲㊣ wrote:
剛好路過, 插嘴一下.
我是覺得怎麼可能要 5,000 萬? 不過是賣重機的, 而且只是經銷商.
因為以前我聽說某人要爭取某超跑總代理也才幾億, 重機經銷商怎麼可能要半億? (我對超跑的認定是 911 Turbo 以上才算.)

都是夢到的嘛
有時候夢醒就忘了一半
拼拼湊湊有點誤差也是正常的阿
就像MT-07有人夢到30以下,有人夢到40
官方沒公布消息也不知道誰的夢是真的
byheart wrote:
小弟駑鈍,請大大解答...(恕刪)


你的錯誤點在於,你把「營業額」和「損益」搞混了,我想直接數字化會比較清楚。

假設一台車成本(進貨+營銷) 100 萬,該商家原本要賺 50% = 50 萬,所以車價是 150 萬。
現在要降價 15% 促銷,車價降為 127.5 萬,也就是每台只能賺 27.5 萬。

假設原本可以賣 100 台,也就是實賺 50*100 = 5,000 萬,
現在每一台只能賺 27.5 萬,所以你要賣 181.81 台才能夠跟以前賺得一樣多。
也就是你的銷售要成長「81.81%」才划算,就僅僅因為你降價降了 15%。

就算原本不是賺 50%,而是賣一台賺一台,100 萬成本的車我賣個 200 萬。
銷售成長也要到達「42.85%」才補得回你降價降了 15% 的那個洞。
(我知道會有一些是固定成本,台數越多分攤下來成本越少,
但是總不會讓所需 % 從 42% 降為 15% 吧。)

相信從這個比例來看,你應該知道為什麼降價只能是最終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了。

常常有些人在嫌車價貴,老是在那裡喊你降價個 10% 可以讓銷售台數至少成長個 10%,
然後消費者開心製造商也沒有損失,何樂而不為。
我看到這種換算法總是會想問,請問一下「樂」在哪裡?
除非那些製造廠上至董事長下至工友,左至零件供應商右至原料供應廠都是義工不領薪水,
要不然降價 10% 只要銷售台數成長 10% 就可以補得回來的這件事完全只是誤會一場而已。

lights0910 wrote:
你這表怪怪的.......(恕刪)


數量是累計,黃牌從101年開始每年成長到8000多台,紅牌則是從100年開始大約每年成長到4000多

台,目前持有重機駕照的人數到今年9月止,有209329人,也就是說約有2/3的重機駕照持有人沒有

重機,所以市場還是可以預期的,否則本田不會想進來而山葉和台鈴則想引進更多車款。

DSNT wrote:
你的錯誤點在於,你把...(恕刪)


後來我知道錯誤在哪

假設成本:X 獲利:0.5X 售價:1.5X

降價後售價:1.5X*0.85=1.275X 獲利:1.275X-X=0.275X

原銷售量:Y 降價後銷售量:Z

0.5X*Y=0.275X*Z,那麼Z=1.8181Y...所以市場要成長82%左右才會跟原來獲利相同。


byheart wrote:
後來我知道錯誤在哪...(恕刪)


Bingo,我相信本田現在在評估價格和銷售台數之間的平衡,也一定是以現有的情況下去估算,
就算是賣一台賺一台的基礎下去算,降價個 15% 也要比現有預估台數多個 42% 才能打平。

大家可以試問一下自己,如果你是本田的營業擔當者,你會做這種事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會了,去期待別人做你不會做的事只為了讓你買到便宜的車,這甘嘸扣零?


用銷售量和售價去取最大利益其實有個盲點…

事實上保養費用也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車子銷量多、保養可獲得的利益就會增加。

別忘了修車廠的獲利…

為了賺新車的錢、結果價格高賣不了幾台…

斷送一堆長期可收的保養費不見der高明。

現在太多人都只想做對方一次生意…

賣修車能大賺就好、顧客當然留不住了。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