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 wrote:
《柏油路
靠胎質抓住地面,胎質越黏、胎面接觸地面的面積越多,抓地力越好。胎上的溝槽在柏油路只有排水功能,沒有抓地功能。(恕刪)
說到這個,想起兩天前看唸小五女兒的自然科功課,現在教到了磨擦力。結果就有提到哪些東西表面的紋路有增加磨擦力的效果,有一項就是輪胎的胎紋。我本來以為女兒答案寫錯,看了她的課本又詢問老師怎麼說,結果真的是這樣教,真的是誤會很大。
於是我就在她的功課上夾了張便條紙糾正一下


壓力鍋 wrote:說到這個,想起兩天前看唸小五女兒的自然科功課,現在教到了磨擦力。結果就有提到哪些東西表面的紋路有增加磨擦力的效果,有一項就是輪胎的胎紋。我本來以為女兒答案寫錯,看了她的課本又詢問老師怎麼說,結果真的是這樣教,真的是誤會很大。
於是我就在她的功課上夾了張便條紙糾正一下
ToyZBOXBOX wrote:
我看巧克力胎的紋路...(恕刪)
DC10 wrote:
摩擦力大小取決於路...(恕刪)
壓力鍋 wrote:
磨擦力是來自於輪胎的胎膠與地面接合時的磨擦系數,材質固定的話這磨擦力就是固定的。而你提到的下雨天的情形,若是沒胎紋的光頭胎會變成溜冰胎,並不是胎膠的材質改變了,或是柏油路的材質改變了,而是在輪胎與路面之間有一層水膜阻礙了兩者之間的接合。一般街車胎的胎紋可以將這層水膜劃破並將水沿胎溝導出,使胎膠與路面可以有效接合,回復原有的磨擦力。所以與其說是胎紋增加了抓地力,還不如說是回復應有的抓地力來得適當。
至於泥土地使用巧克力胎增加抓地力,這又是另一回事。巧克力胎在泥土地可發揮抓地效果是因為泥土地相對於一般舖裝路面是可變形的,胎塊在車重的作用壓入泥土中,使地面順著胎塊變形成為相對應的咬合面,車胎可以抓住地面使車子前面,靠的就是這種楔形的咬合面,並不是單純兩平面反向平移的磨擦力。這有點像是機械設備的齒輪互相咬合帶動一樣,有時為了減少齒輪磨耗還會在表面加潤滑油,但並不會因為這樣就使得兩個齒輪打滑咬不住。
而巧克力胎在一般道路抓地力差這很簡單,海陸比太高了,與地面的有效接觸面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