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狼——台灣傳統多功能車——是一台讓我體驗各種騎乘樂趣的車,雖說樣樣不精,但至少都略懂略懂。我出於一個衝動的選擇買下她,但也跑了一年四千多公里了,雖不算多,但我還是有點小心得可以分享。現在疫情正嚴重,不宜出門騎車,便紀錄一下這台台灣傳奇。
自大學畢業後,想找一台檔車。雖然看著朋友牽了小阿魯,但受限於畢業設計後有限的儲蓄,故選擇了野狼做為人生第一台機車。至於為什麼選野狼?在我有限的預算下,想要一台圓燈、鋼絲框的打檔車,似乎也沒有比一台化油四檔循環野狼更適合的選擇了。
我的野狼出自一個比較特殊的來源——惜物網。我從這個政府汰換物品拍賣網站上向台電買了一台1999年的野狼,得標時車子都還沒去看過。說真的,車況算不上好,少了電瓶、電瓶座等零件之外,前叉還是歪的,至少引擎還算好的。好在差不多花了萬元餘,總算修到足以日常使用,比可發可騎好一點。提醒一下,我還算運氣好,買二手車還是要去親自了解車況。


經歷過檔車新手的起步熄火期後(包括起步孤輪就是了),不論是跑去騎車旅行,還是簡單的改裝保養,野狼也帶給我不少有趣的經驗。
騎乘方面,體會到四檔野狼在時速80公里以上的震動與搖晃,讓我早早體會了車子的極限。但在有次攀登加羅湖時,看到在林道奔馳的在地野狼騎士,讓我發現野狼這部台灣傳統多功能車更多的可能型。在北宜或台3,我的野狼或許只適合安分RV;但在羅山林道南線,野狼輕鬆放掉小阿魯www。我認為野狼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傳統街車設計的多功能性,光是能裝個三箱、跑跑土路,加上幾十年培養的零件供應,就夠玩上好一陣子。野狼並不完美,但她是一個可以構築想像的平台。
目前為止,這台車陪我上過武嶺(雖然高山症只能騎到15公里時速),走過力行產業道路、羅山林道,以及大大小小的公路旅行。甚至是跑到五股越野機車練習場,玩到離合器拉桿和打檔桿都弄彎。或許等這波疫情告一段落,再去個水牛坑試試。

在羅山林道


先去力行再上武嶺,滿身汽油味的狼狽樣
改裝保養方面,儘管只是箱子、後照鏡、小風鏡等小改裝,以及換機油或鼓煞、鍊條、化油器的調整等基本保養,還是給我相當的成就感,創造一台獨一無二的野狼的成就感。在我緩慢改造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我的鐵樂士噴漆塗裝吧,漆面品質十分土炮就是了。
因應原先連車架都漆成黃色的台電塗裝,不想重漆車架的我選擇以美國海軍藍天使飛行表演隊的塗裝為概念,憑著建築系的噴漆與刀工,用鐵樂士和卡點西德靠自己手工弄出一台仿藍天使的野狼。雖不到相當滿意,但至少特立獨行。

就憑著這張油箱、側蓋、前土除、座墊等都長不一樣的六期噴射野狼簡單畫畫的圖

摔壞不會太心疼也是玩土的優勢,對我的錢包來說。
至於後箱為何換成Makita組合工具箱,則是因為一次只撞掉後箱的追撞意外,秉持修不如改的精神試驗性改了工具箱,配色上有些不搭,還待改進。

野狼是帶我入門檔車的啟蒙導師,滿足了我對機車的好奇心,更去考了大型重機駕照,為接下來的升級做準備。現在我正在物色下一台車,但看來野狼還是會陪我一陣子。野狼可說是樣樣通,樣樣鬆,但一台車不論公路、土路,還是露營都足以用,也是個常見的改裝平台,不缺零件,加上入手容易,如果有自己動手的興趣,想輕鬆體驗人比車兇的樂趣,我覺得入手野狼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對追求速度或想要又飛又跳的,這台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