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老爺(94迪爵)行進間突然頓了一下,直覺不對。果不其然,慢慢的....騎的時候越來越會頓、頓、頓..然後會一下子一下子的吸不到、吸不到、吸不到油,回油會放連續小屁。隨著天數增加,症狀漸趨頻繁。
騎個幾天後,發現症狀出現的規律性...
症狀會出現.....1-約時速近40Km定速時、2-時速60要再上去時。
症狀不會出現---怠速 及 起步-40 及 40-60之間。
爬文發現許多網友都有類似的情況(卡頓及感覺吸不到油),涵蓋各品牌各車種,而且問題點都不一樣,爬過文網友曾提及之可能性有以下:
電路(CDI、高壓線圈、火星塞、接觸不良...)、
油路(化油器、負壓管、汽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歧管...)
傳動(普利珠盤、離合器...)
動力(氣門密閉不佳..)
原來以上問題都可能導致卡頓、吸不到油,這聲代誌大條了。問題要從何找起呢?...有網友(有的換了2.3家車行)處理多次,花了大錢換了一堆東西,問題還是沒解決.....這讓我內心實在有點憂慮....
但..問題還是要處理,小老爺目前是我的重要交通工具,沒它可不行呀.....所以..
第一步:先決定要給車行處理還是自己來?
雖然先前有DIY整理車子的經驗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60&t=4596668&p=1
But...很少遇過處理故障的經驗,因為迪爵真的很少故障。
在去年自己學DIY整理之前。修理的有(都是給車行處理)....
換過整流器(師父一下就抓出問題了,這次經驗感覺很好)、
前輪避震久了會偏,輪胎磨一邊、
儀表線斷過、CDI換過、歧管裂過1次、
接高壓線圈的正負極外接線,斷過其中1條(這玩意兒會斷??我實在不懂)
消耗品(煞車、電瓶、輪胎、機油、齒輪油...)....
that's all...沒其他故障了。
最後決定自己來..坦白講真的不想遇到車行不會處理還花錢找氣受的...
但還是有點怕怕的...
之前自己整理迪爵是舊品拆下清潔整理好裝回或直接換新品,
但修理是要找問題點,如果不確定的話拆下來也不知道是好是壞,萬一起步不對...後面可慘的咧..又拆又裝、拆拆裝裝..搞不好問題抓錯又買了一堆不需要的零件..
看看以上的可能原因,那幾乎整車拆2/3了..
修不好還找不到對象幹譙..只能幹譙自己...想到就汗直流呀
第二步:思考問題點
網友經驗談 和 自己思考都很重要,要同時並重,整理出要點如下:
如果是...出問題的話,會...(以下造句)
如果是..CDI..出問題的話,會..應該是全速域都會有問題,甚至怠速有會有症狀。
如果是..高壓線圈..出問題的話,會..我不知道。
如果是..火星塞..出問題的話,會..應該是全速域都會有問題,甚至怠速有會有症狀。
如果是..點火系統接觸不良..出問題的話,會..有可能,導致火星塞放電時有時無。
如果是..化油器、負壓管、汽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歧管..出問題的話,會..最有可能,因為症狀中是某速域才有問題,或許是供油時壓力不同造成的。
如果是..普利珠盤、離合器..出問題的話,會..我想應該是會卡頓,但不會有吸不到油的情況。
如果是..氣門密閉不佳..出問題的話,會..或有可能,我不知道
綜上,自己判斷應該是油路可能性最大,第二是點火系統接觸不良,第三是火星塞,第四是CDI....第五就是儘量找到一家實實在在的車行了...
第三步:開始動作
決定好先處理油路,就先從作動最頻繁的化油器開始,做細部分解。處理完後我只能做我真的是..真是運氣好...
過程發現4個可能問題點如下:
1-拆化油器順便拆下歧管檢查。
結果O-ring居然變這樣!!!除了自己上次安裝失誤,我想不出其他原因了。
因為有一小段斷裂可能被噴掉,導致氣密不良,引發症狀。
要是問題點在這,單從外觀看歧管沒裂,而沒拔下來進一步發現。然後換了一大堆零件也沒用..然後就是受不了..然後換車..這就是我最怕的地方..所以我說我真是...運氣好呀.

2.化油器全分解並洩除內殘汽油,然後用Gunk清潔。
結果..除了污垢還拔掉一堆殘留在內的水氣?水漬?(形成小圈圈浮著)。左圖清潔前,右圖清潔後
重點是分解配件,洩除汽油後,這水氣?水漬?根本肉眼看不出來的。第一次眼見清出這種東西,很讓我驚訝。
因此有可能是油室有積水,最終導致汽化不良,引發症狀。
所以汽濾、空濾一定要定期換新。
要挑加油站(說真的,之前我是不挑加油站的,現在除非不方便,不然加油站真的要挑)。
PS:使用化油器清潔劑, 一定一定一定 要把橡膠類配件卸下(膜、墊圈、油管),不然橡膠絕對被清潔劑侵蝕。
我有小試一下,用Gunk噴在油管上,表面有被溶解的現象。
如果是懶的拆,用發動引擎,噴入化油器清潔的方式,那就沒辦法。但個人是極度不建議。

3.低速油嘴,左邊是化油器取下,右邊是新的,都是35號。兩相對比可看出,低速油嘴有堵塞現象。
或許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症狀發生。
我覺得容易堵塞,跟用到品質不好的汽油有很大的關係。

4.浮筒液面高度有異,左邊是剛拆開時,右邊是微調至與油室接縫水平。
有關這點,我去年整理迪爵,有出現過行進間,因為液面高度沒調好導致供油不順。
調過低,騎到一定速度吸不到油。調過高,不易發動且發動時會噴白煙。過高過低我都碰過。
也或許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症狀發生,不過我覺得機率不高,因為高度差異並沒有很大。

以上是4個可能導致症狀的問題點,發現後一一排除。
除了歧管、化油器分解檢查清潔、還有負壓管、自動油杯的檢測。這個很簡單,就是拔除油管後,電發引擎,看有沒有汽油流出管子,有就是正常。一般來說GY6的自動油杯很.很.很不容易壞,通常是負壓管有破,但其實這管要破也很不容易啦。
相較於使用汽油幫浦的車種,我愛死這種運用物理作用的設計,天然又環保又耐用,雖然油箱小了一點,馬桶小了點,但其他的優點太多了。

第四步:上路測試。
故障點排除後,組裝回去,重調化油器,只能說我的運氣真的不錯,症狀消失了。
大概騎了20公里都沒問題,而且騎起來感覺更順暢。
雖然..最終的故障原因究竟為何?...無法確定,但...整個供油段大致上是沒問題了。除了現有症狀排除,也同時把未來可能發生的隱性故障原因一併排除,這樣騎車上路,十足的安心感。
第五步:一段時間驗證。
因為有網友的經驗,剛修過,騎沒問題,過沒幾天問題又復發了。
所以明天適逢周六日,決定來個環半島,驗證兼測油耗...@@其實是大叔自己愛玩啦@@...
以下是此次化油器分解時的一些照片,其實網路很多達人分享...
會貼上是讓對化油器有興趣而且已經看到尾端的朋友,可以直接順便看一下化油器內部構造。
各構件的知識,許多達人的分享文很專業...有興趣可以自行google,進一步學習....
雖然這顆化油器,老老的、黑黑的,有20幾年了....It's cv26。
但...內部配件換新,就跟新的一樣...整理後我用到現在一直很穩定。
唯一要改變的是....從現在起..我要正視加油站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