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GSX-R125(日本、歐陸市場)與GSX-R150(東南亞市場)2017年亮相至今未滿十年,期間歷經鈴木光榮重返MotoGP、大阿魯推出代號L7,堪稱世代大革新的GSX-R1000,在賽事加持與耳目一新的大改款加持之下,「SUZUKI」一度重回國際車迷討論的熱點品牌,之所以會說重回,是因為鈴木在2017年以前,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特別亮眼的機種,重返GP闈場是一大關鍵,全新的大阿魯更是市場強心針,可以說這兩件事情是鈴木近年總體經營策略中最指標的兩個項目。
一個品牌要活絡,不能只有高級機種,即便鈴木的大排氣量車款由於只在日本生產的關係,品質相當良好,也是全球鈴木分公司、代理商用以廣告的宣傳重點,但最入門的機種卻是600c.c.起跳,鈴木旗下的小排氣量車款生產地多在亞洲、東南亞等地,產品要與在東南亞堪稱霸權的本田、山葉競爭,還要想辦法在當地存活,而針對市場特性而特化的產品,就很難賣出國外,銷量本就不多,還面臨大敵環伺,難以在歐美國家透過小排氣量機種來爭取更多的品牌初階支持者,自然難一步一步的養成熱愛鈴木的龐大族群。

而重返MotoGP雖然相當燒錢,但品牌聲量可說是肉眼可見的迅速提升,鈴木的支持者明顯變多不少,討論度也水漲船高,隨著產品進入世代更新,鈴木也加緊腳步,推出了以新世代車款為基礎的新KATANA,其後更有造型與機能徹底現代化的V-STROM 1050、全新世代的GSX-S1000、全新世代的HAYABUSA等等,而小排量機種,則有GSX-R125、GSX-R150來撐場,可說是近代鈴木第一台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小跑車,當時更與ARRC合作舉辦了Suzuki Asia Challenge系列賽事,想要成為類似亞洲天才杯(Asia Talent Cup)的對標賽事。
鈴木的工程師有些特別之處,那就是「特別固執」,對於一台車如何設計、配備如何配置等等都有其堅持,以工程的角度來看,為小阿魯配上單脊式車架、配上31mm的正叉、配上前2.15、後3.5的框寬值,甚至用上90/80-17、130/70-17門級小跑車GSX-R125的官網頁面掛上生產中止四個大字,雖然透過國外社群耳聞此事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本以為心裡早已做好準備,但身為GSX-R150車主,真的點開官網看到生產終了四個大字,還是有些遺憾,遺憾的是如此一台好車,為何會多年未有改款,為何配備會始終令人遺憾,為何品牌發展策略會如此令人悲哀,本文除了為喜歡小阿魯這台車的朋友們帶來悲報,同時也分享一些關於GSX-R125停產原因的觀點。
不過這些配備,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卻全是缺點,尤其當YZF-R15V3發表之後,競爭對手擁有Delta Box環抱車架、倒叉、海鷗搖臂,而小阿魯卻堪稱是什麼都沒有,銷量在印尼等地可以用慘澹形容,本來的目的成效有限、MotoGP又燒了太多錢,最終在董事會的要脅之下,時任董事長的鈴木俊宏不得不面對不漂亮的財報,於2022年底決定退出MotoGP,甚至包含世界各地的SuperBike賽事,而這一退,對鈴木來說猶如一記巴掌,銷量、聲量都走下坡。
而小阿魯呢?賽事都不搞了,銷量又慘淡,加上品牌內部的政治問題,最終成為犧牲者,明明只要好好運用,其實這顆引擎仍大有可為之處,然而當保命要緊時,誰還顧得上開發新車呢?
不過如果換個心境思考,停產,或許也代表鈴木會為小阿魯換上新設計重返市場...也不一定,不過就寄往經驗來看,這件事情或許在夢裡發生的機會還大一點吧。
我是大K,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