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八萬八國民車款新選擇!PGO威力125全域電推實現真油電!

電推,不是只有一種!
有接觸汽車的朋友們對油電系統肯定不陌生,這幾年在全球環保共識的淫威下,誕生出許多令人費解的法規,而製造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在棄油轉電的方針中催生出了多種多樣的油電平台,不過不是所有電推系統都是為了提供額外的加速度而生,至少在威力125這台車上,電推系統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讓節能取向的引擎可以得到相對平衡的動力表現而設。

PGO這次為威力125搭載的124.6c.c.氣冷引擎,採用了2V、SOHC缸頭設計,從規格上來說完全與性能扯不上邊,5,500轉時可以提供9.7N-m的最大扭力,7,000轉時則可發揮8.8ps的最大馬力,搭配上102公斤的裝備重量,即便不加入電推系統,也算是台中規中矩的通勤車款。
而威力125也不負眾望的以65.6km/L的油耗測試值,拿下目前國產125c.c.級距的省油冠軍,雖然離「力壓」兩陽的節能車型還有段差距,但透過MDI2.0雙火星塞系統、M-Hybrid高效油電系統,以及TriVolt開迴路整流器充電設計,讓電推系統介入來「降低負載」與「即時助力」,讓節能引擎騎起來不至於疲軟無力。

之所以會如此強調「這款電推跟你想的不一樣」,是因為其實從威力125上市以來,大眾對這台車上搭載的電推系統就有些理解上的分歧,或許是國內車廠這幾年開始在運動型車款上導入電推系統,並且多半著重在ISG電推系統的「動力提升」方面,卻忘記電推其實不是只能拿來騎快,在本次公辦試駕,我們也與PGO的工程師深聊關於威力125的「設定」問題。
首先,關於威力125的電推真正的用途,並不是讓車輛得到大量的加速能力,而是用來在必要狀況下協助曲軸運轉,透過電推降低負載,藉此減低燃油引擎的壓力,比如說車輛從完全靜止開始起步時,曲軸因為承受巨大負載,電腦會額外提供更多燃油來協助引擎度過高負載狀態,這時候威力125的M-Hybrid系統就會啟動ISG電推,讓引擎整體運轉壓力下降,油耗自然可以維持在相對低的區間。

騎乘中遇到爬坡,引擎負載突然提升,這時候M-Hybrid系統就會介入,利用電推系統直接加力於曲軸的運作原理,透過電機的龐大扭力來協助燃油引擎維持穩定的運轉狀態,雖然介入時間約莫3~5秒,實際上加力時間並不長,但光是多推那一小段時間,騎士就可以讓車輛維持住車速,引擎轉速也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負載而掉轉。
如果是平路巡航,M-Hybrid系統會透過內建的行車模式判斷機制,配合電池的電量、電壓等條件,判斷適當的介入時機,而那時不時多補一點的動力,全都是為了油耗服務,而那加力的介入量相當輕微,輕到就算試駕經驗豐富的我與同事,即便看到儀錶板上的電壓錶數值下降(電推介入),都幾乎感受不到電推的存在。

通常節能取向的速克達車款,會刻意透過傳動設定來平衡「變速點」與車速的對應關係,透過較低轉速連續變速,讓車輛可以用更高的變速效率來得到更好的油耗表現,而這也意味著這類引擎通常跑不快,尤其是起步時很可能因為較早到達傳動系統設定的變速點,而未能發揮引擎輸出。
由於傳動系統的設定就像不可調的避震器一樣,他雖然會配合不同的引擎工況自我調整前後組的變速比,但適用區間就會變得比較窄,尤其在125c.c.這個級距,要想同時兼顧動力表現跟油耗表現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威力125的電推系統就在這時候發揮作用,在騎士需要額外多一點的動力時,讓引擎轉速可以在低負載狀態(電推降低負載),快速進入CVT系統的變速區間,藉此平衡油耗與動態表現。

而在電推的輔助下,威力125的起步表現雖然沒有豬突猛進之勢,卻也提供了輕快的起步體驗,「不太快,但已經足夠快」的程度,對於我們這種早已習慣大動力車款的騎士來說大概是很難覺得滿意,但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相信反而是恰到好處的設定,對於一般的摩托車使用者來說,突如其來的動力遠比原生大動力來得危險,這點我給PGO的工程團隊好評,因為把動力做大不難,難的是深刻理解主要客群的使用習慣,並給予適當的設定。
而在試駕過程中,我與同事宇翔也不斷測試各種油門、車速條件,嘗試找出威力125電推系統啟動的條件,但是卻發現除了起步與低速狀態,瞬間大灌油門等等操作都不見得能觸發,經詢問後得知,威力125的M-Hybrid系統除了參考行車樣態(油門、轉速、時速、負載)之外還會參考電池的電量、電壓值,並同步與TriVolt回充系統溝通,在條件皆俱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電推,除了保護電池外一如前述,威力125的電推系統旨在輔助,而不是提供額外動力。

中規中矩的通勤設定
花了那麼長篇幅在解釋威力125的電推系統為何「無感」,接著簡單分享一下本次導入PGO製程體系的電腦彎管系統打造的「Y-ONE車體結構」,過去PGO車款車架素來難獲好評,重煞車台會對折、轉彎會車頭車尾動態分離,這次在搭載Y-ONE車台的威力125上幾乎不見蹤影,除了後單槍避震器系統讓威力125在後座載有乘客的情況下,轉彎時依然會感受到車頭車尾不同調之外,基本上已經趕上國內一線品牌的水準,相當不錯。
加上整車重心大幅度下放、整備重量也相當輕盈,加上輕量化的10吋輪圈,威力125騎乘時的輕巧感令人印象深刻,懸吊系統的吸震能力相當優異,輾過路面的碎裂、凸起、坑洞等都能以接近無感的狀態下駛過,雖然懸吊的支撐性不算好,但是雙載時依然能提供接近單乘的避震效果,要騎快雖然不太行,純通勤真的可以考慮入手。

尤其坐墊受到我與同事宇翔的大力讚賞,700mm左右的椅面總長表現很不錯,大男雙載不貼貼,支撐性良好的同時又夠柔軟,當日連續騎程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不痛不痠不顛,差不多可以算是通勤用車的典範,尤其能同時得到大屁股壯男跟小屁股精瘦男的雙重讚賞,相信值得你花點時間到店面試坐看看。

懸吊設定相當舒適取向,通常制動表現就會連帶受到影響(支撐性不足時,制動系統效率會無法提升),配備了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固定式圓碟,後制動系統為鼓式煞車,並且標配CBS連動煞車系統,單煞前煞車能感受到制動力有限,純用後煞車(CBS連動煞車)時則可以非常有效的提升制動效率,然而或許是配胎的關係,使用CBS煞車時很容易造成後煞車鎖死,但雙載時反倒能感受到超線性的高效煞車,建議新車主可以調整一下後鼓煞的張緊度。
只是這車雙載催到底時速也就70多公里,煞車給很強也不知道該用在哪裡...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制動力這件事情,時至今日仍有很多騎士抗拒使用前煞車,甚至還有人對於碟煞有恐懼感,一方面是部分駕訓班失職,一方面是來自家人朋友錯誤的經驗傳承,導致後煞車被許多駕駛人默認為主要煞車,即便聽來荒唐,但對於部分駕駛人來說,配上CBS其實遠比配給後碟來得安全,國民車全面碟煞化的那一天,或許就是駕駛人觀念整體提升的那一天吧。

為了讓媒體們能夠體驗到威力125的車箱有多能裝,PGO官方這次試駕時另外提供了一千塊的超市禮券讓我們把威力125的37公升車箱空間塞爆,而時間接近中秋,這次買了一串衛生紙、兩箱24瓶裝的鋁箔包飲料、一罐2公升沙士、兩封泡麵(誰中秋節會吃泡麵啊?),還有六包滅菌濕紙巾、一條免洗杯,要來塞爆威力125,而且總預算還控制在一千塊內,讚啦!
- 購物
- 採買金額
雖然在發表會時我們拿進口3/4未能成功放進車箱(詳見前言的文章連結),但這次採買卻是遠超預期的能裝,車箱可以直接放進一箱24瓶的鋁箔包,還有空間塞泡麵跟濕紙巾,嚴格說起來剩下的空間甚至還可以塞兩包250g的青菜、三四盒肉片、兩盒菇類,要不是放了衛生紙其他東西不好塞、放兩箱飲料又蓋不起來,不然三口家庭採買一次就可以買足一週份量,就算是下班臨時繞去採購,車箱有包包有雨衣的情況下都綽綽有餘!
- 車箱空間
- 前置腳空間
前置腳放了一堆東西怎麼辦?威力125有斜踏板,載東西騎車根本不是問題,通勤時想伸伸腳也完全是輕輕鬆鬆。

滿載的狀況下立中駐依然是輕輕鬆鬆,雖然PGO沒有特別提中駐的部分,但是這中駐非常好立,就算完全不用手也能單腳踩起來,對於通勤車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好設計。

騎乘姿勢示意
騎士身高173公分,跨高77.6公分,人加裝備重約110公斤,威力125的騎姿部分算相當挺立,以正坐姿騎乘時並未感受到身體過於趨前、後傾,實際騎乘時可以感受到坐墊托住臀部,雙腳不需刻意出力。- 上半身
- 下半身
騎士身高、跨高如前述,威力125座高約753mm,騎士可以輕鬆雙腳踏地。
- 前
- 後
- 左
- 右
比同級車精緻一點
論規格,PGO這台威力125肯定不是最肥的牛肉、論科技,通勤族群也不見得在意,但精緻度就是很容易比較出差異的部分,雖然威力125定價高達八萬八,但是這個八萬八千塊錢更像是原廠對這台車價值的定義,實際上售價依然維持上市時的七萬塊錢不含各式補助。
現在七萬塊錢能買的車其實也不多,往上就進到高階車市場,往下又難以切入國內兩大廠的龍爭虎鬥,而PGO這次選擇從精緻度下手,美醜不論,用心肯定是有的,全新開發的10吋輕量化輪框,這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卻彰示了PGO把預算花在刀口上的核心,節能車最怕就是重,簧上輕了輪框更要輕,所以威力搭載了一顆跟車身設計落差很大的輪框。

外型這次不敢太前衛,選擇了一個國人接受度相對高的外型概念,雖然看上去了無新意,但在很多細節呈現又有著PGO的影子,某方面來說也算是把過去車款的造型,當成一種風格融入進威力125之中,甚至還在彈性塑膠殼件上加了一些蜂巢圖騰,這或許會被其他不買單的消費者說是白費工夫,但在我看來,這都是即便在市場上弱勢,PGO依然很努力的證明。

最後留了一段,我想說一些連我自己都差點不敢信的話。
這次試駕威力125,其實令我相當意外,意外的不只是這次在威力125車上的科技運用與調校理念竟然如此正確,更訝異於整車的運轉質感、騎乘品質、整體協調性,竟與五年、十年前的PGO有如雲泥之別。
身處二輪市場之中的我很明白,八萬八這種定價即便只是精神喊話,也一定會被拿來嘲諷一番,但實際騎完卻能理解這份自信從何而來,如果最近有朋友問我通勤車推薦哪一台,我想我或許會貼上本文給他看,然後回答:「威力125」。

最近讓我感覺滿意的速克達竟都是PGO的車,一台是TIG(正叉),一台是威力125,真意外。
我是大K,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