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討論] Tigra 150 引擎技術細節一問


夏天的涼風 wrote:
DOHC氣排氣門各由一個凸輪執行
進排氣相對於SOHC,相當精準
高轉尤其是差異更大的地方
多氣門技術還在雙凸輪技術之後面
效用也沒DOHC和SOHC差異之大

請教一下
Toyota Tercel 1.5 雙凸輪軸 94匹馬力
http://tw.myblog.yahoo.com/tercel-club/article?mid=1894

Honda City 1.3 單凸輪軸 95匹馬力
Honda City 1.5 單凸輪軸 105匹馬力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1&t=574396&p=6
請問您有何評論?
大叔是 萌Style (笑)
moastyle wrote:
請教一下
Toyota Tercel 1.5 雙凸輪軸 94匹馬力
http://tw.myblog.yahoo.com/tercel-club/article?mid=1894

Honda City 1.3 單凸輪軸 95匹馬力
Honda City 1.5 單凸輪軸 105匹馬力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1&t=574396&p=6
請問您有何評論?


給您一個功課
請查詢此三車的動力輸出曲線圖、轉速域發揮區段
本田NA引擎一公升的馬力輸出比數據實在漂亮
引擎設計取向不同所造成輸出曲線圖不同,馬力爆發點、大小當然不一樣
意思說你比錯車了......
麻煩給個一樣引擎設計輸出取向相同,一個SOHC一個DOHC並且是相同氣門形式拿來比
這樣比較才有意義-
不然照您這樣比,我也可以比美國肌肉車8000cc和卡車8000cc

那如果Honda civic 1.6都裝可變氣門
一個DOHC一個SOHC呢?

台灣人看車子性能最大毛病就是不看動力輸出曲線圖
只在意最大馬力、扭力,並認為這就能代表性能
真的這樣嘛?
有沒有看過國外汽機車雜誌都會給動力輸出曲線圖

觀看這三樣基本數據還是看得到排氣量的差異
是什麼部分造成馬力上的差異可自行查查
Honda City LX 1.3 最大扭力:12.1kg-m
Toyota Tercel 1.5 最大扭力:13.5kg-m
Toyota Tercel 1.3 最大扭力:12.0kg-m

設計上先後程序也是在缸頂凸輪軸作文章
再來才是氣門結構多寡、時間

設計DOHC做動目的?
設計可變氣門做動目的?
可以自行查詢一下

W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夏天的涼風 wrote:
用上可變氣門差距只會...(恕刪)


在沒有可變汽門等等科技加持下.....

SOHC和DOHC差異有那麼大嗎???

進氣凸輪和排氣凸輪分開做成兩隻跟合在一起做成一隻差異大嗎?????


我可以想到的只有:

分成兩隻凸輪,可以使凸輪剛好在汽門正上方。
可以減少汽門搖臂的大小減少慣性(甚至凸輪直接驅動汽門不用搖臂),降低汽門彈簧的負載。
比免在超高速時,彈簧跟不上汽門開合的時間。

做成單一隻凸輪,可以減少缸頭大小。
因為凸輪上齒輪的大小要剛好是曲軸內鍊齒輪大小的2倍。所以汽門凸輪很難做的很小。
控制汽門開合的汽門搖臂長度也會增加。
有質量的東西就會有慣行,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
當引擎在10000RPM時,大約在0.003秒的時間汽門就要完成打開和關閉的動作。
當彈簧跟不上凸輪的動作時,會使汽門延後關閉,甚至密合不全而漏氣。
所以一般玩NA(自然進氣)的人都要改汽門彈簧,使高轉時進排氣時間更加準確避免高轉扭力流失。
如此才可以增加馬力。

s5230086 wrote:
SOHC和DOHC差異有那麼大嗎???

進氣凸輪和排氣凸輪分開做成兩隻跟合在一起做成一隻差異大嗎?????...(恕刪)


單凸起碼不會進排汽門打架出怪手 哈哈哈~~

開玩笑的

夏天的涼風 wrote:
給您一個功課
請查詢...(恕刪)


夏大說的精準

應該是說如果一個人要負責按左邊按鈕 跟右邊按鈕 速度快起來難免手忙腳亂

萬一一邊阻力較大 回位較慢 自然影響下一步

雙凸 各司其職 專心做自己的工作 應該比較準

引擎調教的時候 也可以各自去微調 進排汽門 單獨設定 早開早關 或是晚開晚關

不過沒按照原廠設定可是要叔叔鍊過的 要不然真的出怪手給你看~~
夏天的涼風 wrote:
用上可變氣門差距只會更大
DOHC和SOHC差異很大
SOHC一個凸輪管近排氣門
DOHC氣排氣門各由一個凸輪執行
進排氣相對於SOHC,相當精準
高轉尤其是差異更大的地方
多氣門技術還在雙凸輪技術之後面
效用也沒DOHC和SOHC差異之大...

恩恩, 這差不多是10~20年前的觀念
實際上高轉速(上萬轉)的確是越輕量化越好, 甚至像F1的汽門還是鈦合金的
不過現在講的是連萬轉都不到的SOHC引擎哩
s5230086 wrote:
在沒有可變汽門等等科技加持下.....

SOHC和DOHC差異有那麼大嗎???

進氣凸輪和排氣凸輪分開做成兩隻跟合在一起做成一隻差異大嗎?????


我可以想到的只有:

分成兩隻凸輪,可以使凸輪剛好在汽門正上方。
可以減少汽門搖臂的大小減少慣性(甚至凸輪直接驅動汽門不用搖臂),降低汽門彈簧的負載。
比免在超高速時,彈簧跟不上汽門開合的時間。

做成單一隻凸輪,可以減少缸頭大小。
因為凸輪上齒輪的大小要剛好是曲軸內鍊齒輪大小的2倍。所以汽門凸輪很難做的很小。
控制汽門開合的汽門搖臂長度也會增加。
有質量的東西就會有慣行,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
當引擎在10000RPM時,大約在0.003秒的時間汽門就要完成打開和關閉的動作。
當彈簧跟不上凸輪的動作時,會使汽門延後關閉,甚至密合不全而漏氣。
所以一般玩NA(自然進氣)的人都要改汽門彈簧,使高轉時進排氣時間更加準確避免高轉扭力流失。
如此才可以增加馬力。


您說的其實也有車種這樣設計
Unique SOHC
用一個傘行齒輪達到同時精準控制近排氣門的效果
這只是其中一個優點
最大優點是大幅減少缸頭面積
對車子可能不算什麼
對機車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不只少了重量,最大的缸頭也可以不必最成粗廣的平頂式或斜頂式
車架也可以相對縮小寬度

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注重缸頭的燃燒效率、進排氣吞吐量與精準
現在材質科技精進,轉速可以提昇
可是相對應的就是您說的氣門精準度
這一直是四行程引擎所注重發展的地方
除了改裝氣門彈簧增加精準度
比賽車甚至還有氣壓氣門,或者是廢除彈簧的機械氣門
而可變氣門系統當初用在自然進氣引擎上,也是考慮到增進引擎效益而不想使用較不線性的增壓器

meridian wrote:
恩恩, 這差不多是10~20年前的觀念
實際上高轉速(上萬轉)的確是越輕量化越好, 甚至像F1的汽門還是鈦合金的
不過現在講的是連萬轉都不到的SOHC引擎哩


上萬轉應該要小排氣量或競技車吧....
DOHC市售車的缸徑比也無法達到這麼高的轉速

而實際上呢,機車引擎材質科技實際上贏汽車材質一節
不是因為機車引擎科技比較好
是因為高轉速!
而汽車實際引擎科技比較先進
如可變氣門、可變歧管等等科技機車上都很少用(效益不大,而且增加重量
而F1則是另一個層級
它缸徑比超誇張,超大缸徑、極短行程,才可以炸出20000轉速
當初四行程比賽引擎還有發展非圓形活塞引擎
最大目的也是想增燃燒室進排氣吞吐量
後來這種科技實在太變態而且有耐用度之虞
所以被F1禁止使用非圓形活塞引擎而且要NA

同樣條件下,如果進排氣能精準
馬力延伸會增幅許多
W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