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兩四洞 wrote:
不要叫我大哥啦~小的...(恕刪)
么兩分析的機油番號與頭尾速的關係,或許有差異,但實際狀況是如何?請大家看完下篇動動腦.
我在這給大家詳細且正確的機油資訊,供各位車友做參考 :
(此資料轉載自大台灣賓士學院俱樂部阿杰的分享) My ID: Norick in Taiwan MB college club.
機油的代號即代表其「黏度」
「10W40」中, W 即 winter,10W表示在冬天冷溫時它的啟動黏度, W前的數字越低,在冬天越容易啟動,而在台灣冬天一般均未在-10C以下,所以用5W、10W、15W均可。
而W後的數字就是指在較高溫度時它的黏度,數字越高,黏度越高,一般正常使用(飆車、激烈操車除外),用 40、50即可
SAE黏度規範為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所規範之黏度標示,其黏度標示的 W 為英文 Winter 冬季的意思,代表『低溫黏度』值,用以判斷低溫啟動時的難易:如 0W、5W、10W、15W、20W....;黏度標示後者之數字用以判斷『高溫環境』下的油膜韌度,如 SAE 20、30、40、50、60。從低溫到高溫的黏度範圍越大,代表適用溫度範圍越大。
例如:5W-50 比 15W-40 在高溫下油膜韌度為強,適用溫度範圍也越大。
ACEA Service 是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Automotive Manufactures 所提供針對汽、柴油車引擎機油的品質選用作業分類。
”A”開頭表示針對汽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 A1﹑A2﹑A3&A5 四個等級;”B” 開頭表示針對輕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 B1﹑B2﹑B3﹑B4&B5五個等級;”E” 開頭表示針對重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目前分為 E2﹑E3﹑E4&E5四個等級。
機油的種類:
礦物油:
礦物基礎油 (自原油經複雜分餾裂 解所得)+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其主要成份為碳氫化合物,礦物油品的化學分子結構較為脆弱,其低溫流動性,高溫抗氧化性,揮發性,及黏度指數…..等之特性較合成油為差,但足以勝任在一般之駕駛情況。
半合成油:
為礦物油和合成油做一定比例的添加所調製出的基礎油 + 多種添加劑所製成。此種機油有優於礦物油之穩定的化學分子,將兩種不同基礎油的特性截長補短,讓機油更具實際效益。
全合成油:
合成基礎油 (以酯類或合成碳氫化合物經化學反應後所生產之合成複合油)+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具有抗氧化、低溫流動性佳、高黏度指數、低揮發性、及高溫穩定等特性。即使是駕車習慣激烈或引擎負荷高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發揮最佳效用。
幾百年來,機油科技隨著機器潤滑的需求而發展,從初期的牛油、植物油,進步到石油提煉的礦物油,發展至現今的裂解合成油,目前合成油性能大多數人已覺得很滿意好用。
理想的機油最好可用於各種高低溫環境且不必換油,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現今機油並非完美,它仍是不完美科技妥協下的產物,它有許多使用上的限制與缺點,當使用者知道機油的缺點,正確的使用機油,不但省錢且引擎長壽。
機油品質:
引擎內部工作條件嚴苛,機油必須能抗高溫、抗氧化、耐磨性、不腐蝕金屬和橡膠、防鏽、防油泥、防積污、酸安定性、清淨性、分散性、消泡性等,通常機油廠商以各種添加劑達到這些要求,各種添加劑種類和劑量之間必須化學平衡,因此對上述條件作實際引擎測試可綜合評估一款機油的品質。
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PI)根據當代引擎技術,制訂機油品質測試規範
四行程汽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SA→SB→SC→SD→SE→SF→SG→SH→SJ→SL,
柴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CA→CB→CC→CD→CE→CF→CG。
API隨著年代和引擎科技的進步而制訂更高等級的機油規範,目前汽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SJ,柴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CG。
機油廠商必須將機油送至API作實際引擎測試取得認證之後,才可於機油罐上使用甜甜圈(donut)標誌,如圖一所示。
若機油罐沒有甜甜圈標誌,但宣稱符合API之SH規範,這是機油商自己宣稱的,並未送至API作引擎實測取得認證。
API作業分類標誌和證明標記,提供了汽、柴油車引擎機油的品質 選用識別,API標誌係由國際車廠、引擎製造商、潤滑油業者所共 同制定的油品性能要求;目前全球有500家以上的公司自願參與 API在市場中不定期抽樣檢測的活動,以確保API標誌的可信度。
機油黏度:
黏度分為含英文字母W及不含W兩大類。
W即英文字冬天(Winter)之字首。含有W之黏度等級可適用較低溫的地區。
車輛在低溫啟動時,這一瞬間是機件磨損是程度最大的,所以這時需要某一程度的流動性來提供瞬間的潤滑,由此可知黏度高的機油就是『 膏』,但是不能單單藉由黏度指數來評判機油的好壞,對於機油廠商來說,各家都有其獨特的秘方,所以就算黏度指數相同,可能其潤滑性也不同。
以台灣地區為例"
10W、15W、20W 皆可提供優良的冷車啟動能力(=低溫流動性)
0W、5W雖然有更優良的低溫啟動能力,阻力小引擎拉轉更快,不過價錢上也較昂貴。
市面上所銷售的機油有所謂的單級黏度或複級黏度 ,單級黏度(Monograde)機油意指其黏度僅符合某一特定SAE黏度等級
如常見的; SAE 30,ASE40等
但若一機油時符合某一含W 和不含W之黏度等級,則稱之為複級黏度(Multigrasde)機油,市面上常見的有:
SAE 20W-50、SAE 10W-40 、SAE 15W-40、SAE 10W-50、SAE 15W-50、SAE 0W-40 、SAE 5W-40 、SAE 5W-50、SAE 10W-60
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
以符合台灣氣候的複級黏度SAE 15W/40機油為例,會比SAE 40單級機油在冬天具更佳之冷車啟動性,同時比SAE 15之單級機油在高溫時更能有良好之黏度表現。
而強調高溫高rpm用10W-60機油內的配方基本上是和5W-50相同,在基礎油內多添加黏度指數改良促進劑,故成本較高。
SAE 10W40機油安全啟動室溫約在攝氏 零下23度~4度
10W/50約在零下23度~10度,5W/50約在零下29度~10度
0W20 or 0W/30, 0W60之類可能是為了賽車運動和某些私人組織量身訂做的特殊規格或另有其他非市售販賣用途。
礦物油選用15W40可能會比20W50稍微容易熱車,加速感也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