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花一萬塊,懸吊規格升級
本次PGO為TIG推出原廠性能懸吊版本DC Line,消費者只需要在購車時選購TIG DC Line,即可將原廠正立式前叉升級為具備伸壓側高低速阻尼、預載可調的倒立式前叉,後避震也升級為預載、伸側阻尼可調的掛瓶後避震,而整套原廠升級只需加價一萬元即可獲得,即便用不到性能也買到更帥氣的外觀,算起來確實相當划算。
- 高低速可調倒叉
- 可調掛瓶雙槍避震器
不過,這次試駕配備了前後改裝避震器的TIG DC Line之後,反而產生了一些疑惑,TIG仍然是那台在動力上有著十足衝勁的車,出力感依舊令人非常興奮,17.8PS的最大馬力讓TIG在不論市區或山路上都有著極多的動力餘裕,但懸吊的動態感受,卻在進出彎道時讓人產生些許的不安感。

「怎麼跟上市發表會上的騎乘感受,竟有如此差距?」眉間斗大的汗滴在進彎重煞時滑落到鼻翼,一邊感受後輪的抓地力,一邊扭盡油門,在彎道一進一出間感受到的異樣,令我飛快的搜尋起腦海中的記憶,想要釐清問題的由來。

升級,升對了嗎?
理論上來說,不論正叉或者倒叉,前叉管徑越粗就代表著越強的抗變形能力,能讓避震器在作動時更不容易產生扭轉,而越不容易變形,就意味著更強的剛性表現,在騎乘時能允許騎士使用更多的煞車、也能承受更多轉向時由車架與前輪交互施加的力量,加粗就意味著性能的提升。
理論上。

然而,單純的加粗管徑並不會讓避震器馬上變得硬挺,假設在內構設計與彈簧、阻尼設定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加粗管徑只會讓油容量變多,以及更不易變形的內外管,會讓路感傳遞變得較為直接,轉向時的扭動感變少,通常而言並不會使得騎乘感產生體感可察覺的「異樣感受」,因此問題可能出在DC Line這組前叉的設定上。

DC Line的這組倒叉具備十段預載可調、伸壓側低速阻尼各十六段可調、伸壓側高速阻尼各十八段可調,堪稱國產速克達原廠車配懸吊中的頂級貨色,而PGO營業所針對媒體試駕需求因此調整成較為硬調、阻尼偏強的狀態,據悉預載部分是調到底,也就是增加了約10mm的預載量,然而在畫面中也可以看見,單單是過彎的狀態,前叉行程就只剩下總行程的約1/4到1/3之間,煞車時更是會直接將前懸吊行程用盡。

究其原因,可能是DC Line配備的這組倒叉選擇了K值較低的彈簧,即便騎乘時能感受到較強的阻尼感,尤其是煞車階段時綿密的壓縮感令人滿意,但較軟的彈簧並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性,使得減速中的荷重堆積使得前端變得異常生硬,而剛性較強的倒叉結構則將前懸吊受到的力量推回到車架上。

TIG推出時令人驚豔的不只有飽滿的動力,車架那彈性與剛性適中的柔韌感讓人大為驚喜,即便在賽道試駕用盡全力煞車、開油也不會感受到車架有過分的壓縮,搭配支撐性優異、阻尼設定適中偏強的前後懸吊設定,讓一般版的TIG表現出快慢皆宜,包容性極高的騎乘性。
延伸閱讀:PGO TIG賽道試駕|長相非主流性能超一流!自封彎道藝術家會不會太囂張?

然而在TIG DC Line上,卻因為剛性表現過於突出的前懸吊與車架的交互作用,使得TIG DC Line的車架壓縮變得異常的多,而車架壓縮終有盡頭,當開始入彎釋放煞車時,亟欲恢復原樣的車架便會迅速的「彈回去」,而本就不多的前懸餘裕便會在那一瞬間用好用滿,這使得這台車在進彎的一瞬間會產生令人不安的晃動,甚至無法有效的以預定路線進彎。

以過往經驗來判斷,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TIG DC Line配備的這組倒叉設定窗口過於狹窄的緣故,一般版的正叉之所以可以提供如此優異的路感,在於透過彈簧間距、K值選定、預載隔筒的長度配置,讓不可調的前叉也能提供極廣的騎士體重包容性,從65公斤到100公斤都可以得到由硬朗到適中的支撐性(體重輕的騎士會感受到更多支撐性),搭配設定範圍極廣的有效阻尼,即便伸壓側不可調依然有超棒的作動感受。

加上正叉本身因為結構的關係,扭動量天生就比倒叉稍微多一些,而正是那「多了一點」的扭動量與柔而韌的車架配合,讓前端的運作感受猶如天作之合,帶來絕妙的騎乘體驗,然而正是一般版如此完美,一切都處在多一分則太多的狀態,更顯得TIG DC Line前端的動態表現是加強加過了頭,甚是可惜。

不過既然這是一隻可調避震器,除了伸、壓側分別調整,更有高、低速阻尼可調,轉一轉應該就OK了吧?其實不然,這類改裝避震器因設計關係對騎士體重特別敏感,雖然在正確的工作區間可以發揮出遠超原廠懸吊的性能,但當你的裝備重超出彈簧對應的騎士體重區間,那只能控制作動「速度」的阻尼系統,就難以發揮作用。

如果要發揮TIG DC Line前叉的完整性能,要不就是騎士體重剛好落在這組避震器設定的體重區間,要不就是換上稍硬一些的彈簧、稍長一點的預載隔筒,讓避震器本身的作動範圍維持正常,阻尼系統自然就能好好工作,騎乘感相信會改善非常多,然而加強之後是否能與TIG的車架調性相互匹配,則是難以用言詞與評估的影響,需要豐富的騎乘經驗與能支持配置實驗的飽滿荷包才能找出適當的設定。

不過,偏軟調的前叉彈簧設定倒也不是沒有帶來優勢,由於彈簧長時間處在支撐性不足的狀態下,進而影響前懸吊在彎中的行程量,行程越少代表拖曳距越短,這促使TIG DC Line成為一台無情的轉向機器,不論你本來打算用多緊湊的路徑入彎,TIG DC Line總是會讓你轉得更多一點,也就是俗話說「很會轉彎的車」,因此即便已經熟悉它的轉向特性,在進彎時偶爾還是會出現如下圖般不小心「轉過頭」的狀況,相當有趣。

後懸吊雙版本各有千秋
至於後懸吊,其實一般版跟TIG DC Line兩個版本都各有討喜之處,一般版的後避震雖然沒有掛瓶也不可調,但適中的支撐性與阻尼設定讓車尾動態較為靈活,在彎窄彎急的線形較多的山路上提供了非常優質的過彎體驗,要抓地力有抓地力,要靈活性有靈活性,不論是變線或是翻彎都能好好的承接住騎士的任性操作。

而TIG DC line的後避震設定則走向另一種特性,支撐性表現同樣令人激賞,不過阻尼設定明顯要強許多,特別是伸側部分的阻尼感非常強烈,這樣的特性讓TIG DC Line在出彎階段時能感受到非常「吸」的後端路感,整個後輪彷彿被吸在路面上一般,雖然因為後懸吊伸長的速度慢了點,因此在變線時的靈活性相比一般版來得鈍一些,但卻換來極佳的貼地性,因此在表現上我認為不分伯仲。

而更好的後輪貼地性,也意味著可以更早、更多的開油,動力傳輸更紮實的情況下,讓TIG DC Line的出力性能得到更多發揮,只要改善前端帶來的信心問題,就能完整享受到PGO工程師為車迷們獻上的這份難得的寶藏。

真正的賽車DNA
而TIG這款車之所以令我讚譽有加,除了動力飽滿,以及優異的懸吊與車體協調性(一般版)之外,PGO考量了賽車手的建議,讓TIG在許多方面都展現出為運動騎乘而生的特質。

檔車可以透過調整手把位置、腳踏高度及後移量來改善騎乘姿勢,進而影響騎士與車輛間的重心移動關係,速克達則因為設計關係多半無法調整,因此PGO為TIG設計了位置稍高,但具備適中下斜量的車把手,讓騎士握持把手時,手腕的角度更適合以內傾的方式騎乘,在過彎時雙手呈現更自然角度,上半身的活動性更好,自然能提升騎士對TIG前端的掌握性。

市面上大多數的速克達車款,在儀錶角度上多半受限於車頭殼件造型,因此在運動化的騎乘樣態中多半難以看到儀錶,而TIG採用了一組可調角度的五吋TFT全彩儀錶,不只有豐富的車輛資訊顯示功能,更能讓不同身高的騎士在各種各樣的騎乘姿勢下,都能看清楚儀錶上顯示的資訊,這對於很需要看儀錶的騎士來說非常受用。
- 儀錶降至最低角度
- 儀錶升至最高角度
寬廣平整的坐墊雖然感覺少了點運動感、設計感,但這其實是PGO原廠參酌開發車手的經驗而特意設計,TIG車系的坐墊之所以又長、又寬、又平,主要是因為速克達賽事中騎士如果要在直線上趴車,則需要坐到前後坐中間(約略是下圖中中間紅色車縫位置),平整的坐墊可以讓車手前後移動量更大,換位時更自如。
而坐墊前端兩側大幅度的下修下收,則是為了提供一般騎乘的足著性,同時提供車手在側掛騎乘時可以有更自由的固定方式,此外面料部分也是國內少有選用反皮面料的坐墊,反皮材質可以帶來更好的抓附性,不論身著一般休閒褲裝、防摔車褲、賽車皮衣,都能提供更穩定且更強大的穩固性,不需擔心煞個車整個人就向前滑動,大大降低維持原來姿勢的體力負擔。

接著來到腳踏的部分,TIG在腳踏設計上下足功夫,雖然定位上是旗艦運動型速克達,但畢竟銷售對象五花八門,車輛用途也是上山下海,因此PGO的工程師除了標準的一般騎乘姿勢之外,還設計了長途騎乘時可以減輕負擔的前置腳,對於想要騎快車,希望得到更好的過彎姿勢的騎士,則另外在乘客腳踏上方設計了「戰鬥腳踏」,而這個踏板的設計厲害之處,在於其絕妙的位置設計。
- 戰鬥騎乘:屈膝
- 一般騎乘:平踏
- 放鬆騎乘:前置
一般運動型速克達的後置腳位置,要不就是跟乘客踏板共用導致位置過於靠後,要不就是位置太高導致騎士踩後置踏板時膝蓋的彎曲角度會過大,總而言之就是踩起來很難舒服,而TIG DC Line的腳踏位置不僅稍微靠前好施力,高度還稍微低一點,因此不論身材上腿長、腿短,都可以有舒適的踩踏空間,在運動化的騎乘樣態下,膝蓋的角度更自然,下半身的活動性自然也更好,能做出更理想的騎乘姿勢。

此外,PGO也在「可用傾角」上下足功夫,TIG的傳動箱造型、中柱的收納閃角、排氣管位置與角度等等,都在竭盡所能的讓騎士在不拆除中柱的前提下,享受到TIG最完整的性能騎乘體驗,即便刻意去使用更大的傾角,車身配件也未見刮損,為了讓TIG可以擁有最棒的彎道性能,PGO實是卯足全力。
- 大傾角而不磨到車身
- 傳動箱與中柱閃角
- 排氣管位置
把手自然下斜、坐墊前後移動空間大、坐墊前端易於夾靠,後置腳踏不只好踩,更對膝關節的健康很友善,TIG全系列的共同特色就是「極度明確的設計方針」,運動型速克達不是只要馬力大一點傳動衝一點就算數,更是在各方面都將「讓騎士最大程度的發揮車輛性能」列為首要考量,而明確的設計概念,最終形成了這台令操控狂愛不釋手的「TIG」。

騎士四視圖
騎士身高173公分,跨高77.6公分,人加裝備重約110公斤,TIG DC Line座高為795mm,騎士可以輕鬆雙腳完全平踏,屈膝時膝蓋與手臂不會有干涉的狀況。
- 正面
- 左側平放
- 右側屈膝
- 背面
給想要跑格外觀的你
如果你是圖著C/P值而來的朋友,TIG DC Line或許不是最佳選擇,如果你是為了性能而來的朋友,那TIG DC Line可能會讓你不甚滿意,如果你是為了超帥的外觀而來的朋友,那你可真是找對車了,雖然好不好看見仁見智,美感養成各有不同,但當你看上TIG DC Line的原因是原廠就配給你如此狂氣、霸氣的外觀,那就不要想太多,挑喜歡的買絕對是選車時的最高宗旨。

TIG真的非常好騎,但換上倒叉有沒有變得更好?這點我想已經在文中表明立場,很多東西講求的不是規格的高大上就好,但外觀絕對是高大上比較好,畢竟倒叉那麼帥,誰能說不呢?
我是大K,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