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行程引擎 三段行星齒輪變速箱,車身設計充滿未來感,採用微電腦液晶顯示儀表,前可掀式置物箱,與轎車相同設計的前後保險桿,為80年代本田技研將機車配備轎車化的代表性作品。
民國72年由光陽工業導入生產,台灣名稱為"名流"初期生產為與日規相同80cc引擎,而後光陽工業修改增加排氣量為100cc,騎優雅前衛的造型以及低汙染省油的優異性能加上台灣經濟起飛,年輕人消費力增加及興起機車玩樂的風氣,名流100成為80年代台灣最具指標性的速克達,其特殊的車前大斜板更是讓年輕人爭相發揮創意巧思裝飾及改裝愛車,堪稱台灣80銘機實至名歸。


(照片為網路擷取)
去年10月起心動念做這台車,單純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專長做一台市面上沒得買的模型,畢竟在台灣機車文化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在80年代的台灣和日本一樣是一個充滿爆發力和活力的年代,來自日本技術合作生產的車種又多又豐富,而這些車或許在日本稱不上是經典,頂多只是眾多車種裡的某一台車,可是她卻在台灣因天時地利人和而發光發熱,大放異彩,隨著時光的流逝,名流的光環也慢慢黯淡,那獨一無二超高辨識度的外型已經在街頭消失很久了…..
決定要做這台車有幾個因素:
1.我曾經擁有過
2.夠經典
3.容易建3D模型(後來才知道其實不然,就算是這樣線條簡單的車也是魔鬼藏在細節裡)
決定了車種接下來是該如何執行,毫無疑問的我可以用自己的專長建立3D模型,然後用3D印表機列印零件組裝,這樣就完成了。
不過當時我還沒有買3D印表機,理想中的機種是精度超高的光固化印表機,在網路上做完功課後鎖定機種,就等雙11從淘寶下單購買。
搞定了印表機,接下來就是如何建構檔案?
網路上當然沒有現成的檔案,甚至連線條圖都沒有,雖然找的到實車的側面照片,但是照片會因為鏡頭而變形,只能當作粗略的參考,怎麼辦呢?只好徒手量測實車
我的朋友中只有一位大哥有收一台可動式的名流,雖然不識我要做的斜板形式但也聊勝於無,終於約好了時間時隔10幾年我又再次跨上了名流,可能是車況不算好,跌跌撞撞的總算騎回了家,接下來準備量尺寸。

開始量車時才發現真的不知該如何量起,車子的起伏和細節太多,而沒有一個很準確的基準點真的很難量的正確,只能草草約略的紀錄一些尺寸,然後把輪胎和車頭拆下來拿回家量,一切真的很克難。

有天經過住家附近赫然發現路邊有停一台報廢的名流,問了主人之後他們表明沒有賣的意願,但是我要去量尺寸沒有問題,於是頂著大太陽拿著一堆工具慢慢的一點一點慢慢量測記錄,這些是我僅有的依據



有了基本的數據和實車後,我開始進行繪圖建模型,先從輪胎開始,有東西可以量就比較順利了,畫完兩顆輪胎設定軸距,基本的架構就出來了

不過這時侯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借的車是豪華型的超名流,輪框和斜板名流不一樣,而輪框的細節很多,實在無法一一記錄,只好上網買了一顆輪框重新再畫一次,這才解決了輪框版本的問題
搞定了輪框,接下來畫車頭,原來想說車頭這樣平平板板一定很好畫,想不到開始量測後發現這是由許多的曲線構成的面,就算是頸部的部分也不是平整的面,有著起伏和變化,就這樣砍掉重畫了兩次,一個車頭畫了兩個星期多才畫完,期間真的想放棄算了,才一個車頭就搞這麼久….

5/3更新
好不容易時間到了11/10晚上11點59分,坐在電腦前面等著雙11開賣後順利買到優惠價的3D印表機,接下來就是等印表機到手後開始練習列印技巧,等待的期間也沒閒著,把車頭的照後鏡和把手以及一些小細節畫完,等印表機寄來後就有東西可以印。
事情果然沒有想像中的順利,由於機器裏面有附一瓶列印樹脂,液體類物品無法空運,所以我的機器就卡在快遞那邊不能寄也不能退,跟廠商克服討論了好久只能用一退一寄,我先退貨讓機器退回去,然後再重新買一台寄出,就這樣幾經波折終於機器順利寄來了,接下來就是開始練習列印的技巧和抓參數調教,這中間多虧了FB社團的大哥幫忙協助我修改和測試,終於印出了第一個名流的零件,應該說是半個,因為印到一半沒有料了…..

說實在的光固化的細節真的很棒,比我以前用的FDM好太多了,只是因為精度高所以列印時間也慢,但是等待是值得的,列印品質真的很不錯

印表機搞定以後,開始要追名流的3D進度,畫到這裡來大概有些經驗,如何將尺寸和照片的視角做調整讓成品看起來比例不會很怪,利用下班的時間,假日不出門在家畫一整天的圖
慢慢一步一步的將名流的車體逐步建構起來,其中的艱辛當然不足為外人道,尤其為了畫這台車,買了3D印表機/彩色雷射印表機和電腦還有一堆拉拉雜雜的花費,而這一切也沒有甚麼人看好,當然朋友知道我要畫這台車,不過時間一拉長自然也沒有人會關心,只有每天下班打開電腦先嘆口氣再拿起滑鼠繼續慢慢拼湊青春

再漫長的旅程也有終點,終於將名流的3D模型建構的差不多了,接下來是開始拆件列印,初步將有不同色的零件分開,大小高度不同的零件分開,一份下來不得了光是零件就有快30件,每一件要依最佳的擺放角度排列組合,盡可能在有限的列印範圍內塞滿,不過當第一次列印時才發現這樣的做法風險很大,因為用手機面板當投影光源的機器會遇到光源不均的情況,這是Panel的良率關係所致,所以只好減少零件的數目,以能夠穩定列印為原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