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為什麼光陽不再出豪漢的油冷系統?

WOLFLE wrote:
我覺得油冷怪的SACS系統也沒多了不起
你去翻他的維修手冊油道說明,最多發現他多了個冷卻火星塞的油槽
除此之外,我不懂他為何才是真正的油冷?(神人說明吧)


機油三大功能:
1. 潤滑(油溫過高會導致潤滑性能的下降)
2. 清潔
3. 散熱(油溫過高, 當然啦, 散熱就不好了)
以所謂的油冷FZR為例, 係由右側的機油濾芯設定管線(一進一出), 連至外接的油冷排處來散熱
藉由油溫的降低, 可以維持機油的潤滑穩定性, 並藉此順便散熱(雖然效果微乎其微)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維持穩定的潤滑, 避免油膜被破壞(3KW/3YB系的後缸很容易掛的, 小弟是苦主)
而完整的油冷系統, 就小弟所知, Suzuki著名的SACS先前是應用於當家旗艦跑車GSX-R750(再更早, 小弟就不知道了, 有請更早的學長指導)
既要應用於高出力的跑車上, 首重潤滑度(要不然, 常以萬轉運作的仿賽會哀鴻遍野), 次之是排散高出力帶來的高熱, 再其次為車體的輕量化以及降低成本(無須水冷車的水道, 跟水冷的相關配件)
雖然如此, 阿魯也還是很肥... 但以量產版而言, 較之水冷的競爭對手輕了5~8公斤左右, 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故完整油冷要件如下
1. 引擎要有油冷道
2. 有對活塞直噴的散熱油道
3. 抽出循環的油冷排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卡繆 wrote:
機油三大功能:1. ...(恕刪)

FZ的油冷系統我不熟
但以下供參

1、聽不懂?
油冷道是啥?
是像水冷引擎的水套嗎??
兩輪界總不可能有油套這東西(SACS也沒有)

2、活塞噴射油道氣冷引擎也有
國內廠商光陽、三陽都有,光陽作在酷龍上,三陽坐在野狼R150上,我記的某台台鈴的速克達也有(它是氣冷)
這跟油不油冷無關
我很肯定這點你要排除

3、抽出循環的油冷排??
這種只要有機油泵都做的到吧


油冷怪是你說的SACS系統沒錯喔
但你有發現他特殊在哪嗎?
我只看出火星塞油槽比較特殊(圖我都PO出來了,指教一下吧)
WOLFLE wrote:
FZ的油冷系統我不熟...(恕刪)

英文wiki有...我幫您貼
Mechanics
The SACS system uses high volumes of engine oil aimed at strategic points of the engine, like the top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which are not typically well served by air cooling alone. In order to provide enough oil for both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the system uses a double chamber oil pump, using the high pressure side for lubrication of the parts (crankshaft, connecting rods, valvetrain), while the low pressure, high volume side provides oil to the cooling & filtering circuit. The oil removes heat from hot engine part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is pumped away and subsequently routed through the oil filter, followed by routing through an oil cooler before being returned to the main sump.
補一個日文wiki給您, 油冷エンジン:

油冷エンジン(ゆれいエンジン)とは、エンジンオイルを冷却媒体として積極的に活用するエンジンである。潤滑に必要とする以上の大量のエンジンオイルをシリンダーヘッドやピストンの裏に噴射して熱を奪い、大型のオイルクーラーなどを用いて放熱することにより冷却効果を得る。しかし基本的には空冷エンジンの派生的存在であり、明確に区別すべきかどうかは意見の分かれるところである。
解説

油冷システムとして特に有名なものにスズキのSACS(Suzuki Advanced Cooling System)が挙げられる。これはシリンダーヘッド内部にオイルを噴射するノズルが潤滑系とは別に設けられており、ここから燃焼室側へオイルを勢い良く吹き付けることにより熱境界層を破壊しつつ、効率的に冷却を行うものである。水冷エンジンのように別個独立した冷却装置を必要としないため、簡略かつ軽量に作れるのが利点。オイルによる冷却は全体の冷却量の50%以上を担っている。しかし、潤滑油は冷却水に比べて比熱が劣ることから、極限状態での油冷エンジンの冷却効率は水冷エンジンに劣る。

水冷システムが発達した現在ではあまり見られなくなってきたが、軽量さと冷却による効率とのバランスがとれる事から、オートバイの一部車種では、今でも油冷エンジンが採用されている。2010年1月現在においては、スズキ[1]とS&TモータースのV型2気筒および単気筒エンジンに油冷機構が用いられているが、環境問題の観点から水冷に劣ることが明確な多気筒エンジンについては、それが搭載されていたバンディット1200/S及びGSX1400が“油冷ファイナルエディション”という特別仕様車の発売をもって姿を消すことになった。

なおポルシェ・911の空冷モデルは、ドライサンプによる大量のエンジンオイルで燃焼室温度をコントロールしており、広義の意味で空油冷エンジンに該当すると言える。

BMWの“4バルブRシリーズ”は空冷エンジンであるが、排気ポート周辺に冷却専用のオイル通路を持ち、“オイルヘッド”と呼ばれている。

また、現代ではCB1100やスーパーカブ110など、空冷エンジンでありながらピストン裏にオイルを噴射するなど、積極的にオイルを冷却に利用しようとする動きが出ている。スズキが目指した軽量化とは異なり、主に環境対策と空冷を両立するための技術だが、油冷エンジン的なアプローチと言える。

慢用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轉po喔
我還以為你要發表高見

SACS不過是雙油泵比較行
我去拋寶買個電泵,改主動式油冷,直接用抽的都比它強
還附帶油龜效果勒
還是不懂為何SACS才是你們所稱的真油冷??
它還不是一樣送油去油冷排,油道設計也沒啥特殊的(我看維修手冊是看不出來啦,你有高見可以指教一下)

我在n年前在某論壇就聽人說真油冷,假油冷
那時參與討論的某人跟我說,真油冷是有油套的
問題是這種車有出現在兩輪界嗎
跟他要車型他也說不出來
那時討論是沒結果

結果過了幾年說真油冷、假油冷的人,還是無法條列出真油冷跟假油冷差在哪
WOLFLE wrote:轉po喔
我還以為你要發表高見...(恕刪)

敢問閣下是來討戰的啊....發言的ph值很低喔
SACS系統概論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卡繆 wrote:
敢問閣下是來討戰的啊...(恕刪)

我是來求真理的

對!你ph值高,轉po就好
連活塞噴射油道都可以歸類成油冷系統
說我ph低,那你不就低到負值了?

還是看不懂,你轉po的跟我po油冷怪維修手冊油道是有差喔
你就直接明講
條列給我看真油冷、假油冷的差別不就好了
一直轉po,你不累嗎?

WOLFLE wrote:
SACS不過是雙油泵比較行
我去拋寶買個電泵,改主動式油冷,直接用抽的都比它強
還附帶油龜效果勒
還是不懂為何SACS才是你們所稱的真油冷??
它還不是一樣送油去油冷排,油道設計也沒啥特殊的(我看維修手冊是看不出來啦,你有高見可以指教一下)

我在n年前在某論壇就聽人說真油冷,假油冷
那時參與討論的某人跟我說,真油冷是有油套的
問題是這種車有出現在兩輪界嗎
跟他要車型他也說不出來
那時討論是沒結果

結果過了幾年說真油冷、假油冷的人,還是無法條列出真油冷跟假油冷差在哪


油能生熱,也能散熱

不過油冷和機油冷卻器完完全全不一樣,您貼的圖其實就看得出來
80年代氣冷轉水冷流行下
水冷系統複雜結構搞死很多車廠
尤其是性能為主的跑車,水冷裝置所帶來的附加重量
還有很搞人的水蒸氣

suzuki的人員於是把二次大戰的星型引擎的散熱結構用在新設計的油冷上面
(大型星型引擎的熱量很高,必須依賴油底殼底部的噴油流循環才可以達到散熱)
這系統就是suzuki advanced colling system
最早是用再suzuki1983的渦輪機XN85上面
1985才用在第一代的GSX-R750


差別當然不是只有差再那火星塞那邊的油槽(那也是要幫缸頭散熱的,四行程性能最重要就是在缸頭)
差是差再變速箱上面多一具機油汞補,引擎內部產生負壓時,汞補會抽取油底殼的熱機油經過外接的過濾裝置導入前方油冷排進行冷卻
冷卻過的打回引擎油道再提供冷卻循環.
設計和普通機油冷卻器最不一樣的是引擎內部油道設計
必須考慮機油的油壓、流量、黏度
必須能帶走大部分的熱度



普通外掛機油冷卻器和油冷完全不一樣
機油冷卻器只需要幫機油降溫,再循環幫助潤滑
油冷降溫後還必須能確實帶走熱(尤其要能進到缸頭附近的油道)


您去用電泵,改主動式油冷效果也充其量只能降油溫,保持油膜韌性
不能帶引擎機件的熱出去降溫
而且真的抽油做動這麼快
那引擎也到達不了什麼工作溫度,潤滑不足的機件會缺乏潤滑而.........

油冷說真的也只有飛機再用
還有SUZUKI在用
她整體設計比水冷還複雜
油道設計又比水冷還細小
比熱比水大
水冷設計只要考慮水壓和流量
不用像油冷要考慮到油壓、流量、黏度、油溫、油道大小,最主要高溫下機油會劣化嚴重影響到散熱循環
整體長時間比賽效率是水冷比較好
但是設計良好的油冷應該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其實氣冷開發下去會更厲害,只是相對的更難做設計)
她還有水冷沒有的最大優點 輕
不過投資下去的金錢C/P值很低
SUZUKI最後還是轉往比較好設計的水冷

油冷最難設計是因為介質是"油"
還有高溫下的熱衰竭
面對的情況比水麻煩很多
也造成油道不好做設計
W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你講的太模糊了,我只是單純的想看條列式的,真假油冷差別
引擎負壓是啥?
油泵的構造是外定子,內轉子運轉,為什麼有負壓?
你要不要先拆一顆油泵研究看看?

對!我知道油道不一樣
你跟某人都是這樣說,但到底能不能說明白一點
油道我都po給你了,說一樣正確不同在哪裡有這麼難嗎?

確實帶走機件的熱?
你這文獻是哪看來的?
還是是你自己覺得只有真油冷才會帶走機件的熱?
你應該是跟我一樣有量過吧?
不然你怎麼這麼敢說?
(我只是量機油而已,因為我比較世俗,等你po真油冷的機件溫度喔)



我又沒說電泵強度是固定的
而且電泵附帶的油龜效果是比傳統油冷好
你把傳統油冷發動機帶到零下的環境他的油冷還是照動
但電泵卻因為油龜效果阻斷大循環,發動機還比較早到達工作溫度
人家電泵是會看溫度的,才沒你說的這麼傻,[達不到工作溫]不存在啦
(建議你去對岸論壇看看,那邊很多人在玩,視野廣一點,不要只侷限在台灣論壇)
油冷機這麼少......也是停產20年的機種
我也只有擁有過阿魯750
圖當然當時也不會照

印象中拆開來裡面油道比水道還細小(這也是難設計地方)
普通只裝機油冷卻器不會設計這油道
這油道最大差別是能確實把降溫的機油打到缸頭那邊降溫

騎乘阿魯的時候溫度很穩定(外掛油溫錶)
不會像只外掛機油冷卻器的車操下去會熱衰竭
類似水冷的感覺(但是沒有水冷的重量)

但是真正操久了,卻不能像水冷這樣穩定的散熱
(台灣的路操不出來)

已小弟騎油冷機過大概知道的最大差別是:
1.油道設計。雖然只是油道但考慮的東西很多,設計走向粗細都比較麻煩
2.能帶走引擎溫度
3.缸頭附近的油道。四行程差別最大就是缸頭,油冷可以確實帶走大部分缸頭機件的溫度,缸頭運作正常引擎就能正常出力
4.比機油冷卻器更穩定的引擎溫度

油冷機不只是只有阿魯750
還有gsx 1400
不過我沒騎過
您可以去研究看看
我沒那麼專業
你可以拆開研究看看

要數據我也沒有,我只是騎過,現在也沒車
你真的這麼專業你可以拆下來量
我只能跟你說我的騎乘感覺
還有拆開看到的
我不是設計者
只是騎過、看過、拆過

再說這也是快30年前的技術
20年前油冷就停止設計了

W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夏天的涼風 wrote:
油冷機這麼少.......(恕刪)

我當然知道gsx 1400是你們所謂的真油冷
你們所謂的真油冷SACS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油冷怪
所以我PO的維修手冊就是油冷怪
可是我左看右看維修手冊,就是無法看出他特別之處
(確實有幾點異於其他發動機,但我不覺得那是歸類真油冷的重點)

油道設計也看不出特別之處,粗細更不用講
不可能因為粗細就影響它是不是真油冷
要談直觀一點,粗細就太模糊了

能帶走引擎溫度
這點誰都知道,也是一個太模糊的說法

真假條列都分不出了
究竟是機油冷卻器是假油冷,還是根本沒有真假之分?
究竟截斷油道,走大循環的改法是不是假油冷??
如果是假?那為何缸蓋打開(或鳥蓋)會噴油(代表油泵壓利夠阿)
為何機由溫度會明顯下降?(我量過,溫度差很多)
你們說的機油冷卻器效果真的微乎其微嗎?
還是你們根本不是改截斷法?而是一分二油道?(難怪油泵壓力不夠)

所謂的條列是就是明白的列出真油冷有的
而假油冷沒有的,該點可以歸類真油冷的關鍵
但誰列的出來??還是只會在那邊說SACS才是王道的真油冷??那它究竟特別在哪?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