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現在新車真的需要馴車嗎?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訓車期還有積熱的問題 機械在運轉有最佳化的公差 但是機械加工出來如果剛好做到那個尺寸 就代表經過一段時間磨耗 刀具痕被磨掉後公差就變大了 氣密震動壽命都會受影響 為了這原因機件加工都會做的稍微緊一點 比較緊的間隙就會產生比較大的摩擦熱量 要是長時間油門大開來騎就不好了
說實在的汽缸搪出來都要經過刷缸產生交叉紋路 你自己拿一把鐵刷個鐵罐看看 那些不起眼的刷痕看來很淺 氣缸可能十萬公里那些刷痕還不會完全磨掉 如果新車加工或組裝過程有什麼問題 狂操之下給你刮個一條就得不償失 既然都買新車還是照手冊進行磨合會比較好


大大的回答蠻有參考性的.

外國對於引擎的 run-in (break-in) 也是眾說紛云, 即使是維基百科上也呈現這樣子
的資訊. 更別說(外國)論壇上的都說法不一, 有的人也是建議要磨合, 有的也說不用.

以前在做模具時, 老師傅就會談一些加工間隙的技巧, 在一些關鍵地方, 加幾條或減幾條,
可以讓模具在密合以及壽命上有較好效果, 在壽命上也會有改善, 所以有時會留點料讓公母
模在上機射出時兩者自己去壓去磨, 用一陣子, 自然會磨到最適的角度. 像氣門, 活塞環
處, 公差就抓緊一點, 留在 run-in 時磨合適形. 引擎跑一陣子, 磨到恰好時, 引擎的
磨擦熱生成會減少, 摩擦阻力也會減少, 磨到恰好後引擎最好用, 出力也會較大.

Moto7 有篇 G6 的馴車報告, 裏面說明了馴車 1500 公里後上馬力機的馬力差異, 大約
就說明了此點 (我自己也在馴新牽的 G6). 而自己開的手排車也有類似經驗, 就是新車一
桶油的里程會在引擎磨開後變得可以跑更遠, 跟同款車多數車友的經驗一樣... (不過前者
較客觀, 是用馬力機去量; 後者也可能是因為開得更上手, 換檔配速操作更純熟所致)

我覺得在磨擦熱的部分, 特別需要注意. 磨擦生出的熱跟幾個變數有關: 接觸面積大小,
接合面壓力, 磨擦(接合面錯動)速度. 磨耗過程必然生熱, 但我們希望這個熱能一直有效
排掉, 不要一直造成溫度累積上升, 當油門催很大時, 缸壓也很大, 那受壓力的磨擦接觸
面承受的壓力也大, 如果再配上高轉速, 在磨擦面的溫度累積情況就較不利. 可以自己用
乾燥無溼的手掌壓合去撮動生熱看看, 壓合力道跟撮動速度不同, 掌面溫度上升快慢也不同.

磨合期內也不是說就不能重催, 而是不要高轉速重催撐太久時間, 要讓磨擦面有機會減輕
磨擦, 得到休息與散熱. 機件切削或研磨加工過的面, 也很難是絕對平整或正圓, 這種情況
下, 接觸面各區域的受到的壓力不一定一致, 磨擦熱生成的區域也不會一致, 還是需要磨到
兩者互相適形, 接觸面壓力平均分散一點較好.

現在的機械加工公差控制都很不錯了, 上面問題應不致太嚴重, 不然暴力馴車法的車友恐怕
車子早掛了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磨合風格, 就參考看看就好~
dancingra wrote:
大大的回答蠻有參考...(恕刪)
磨合期內也不是說就不能重催, 而是不要高轉速重催撐太久時間, 要讓磨擦面有機會減輕
磨擦(恕刪)


負載高轉速應該還好,最主要怕無負載高轉速(檔車空檔或速克達架起來)。

上高轉速也可以,但真的不要重摧,而是循序上去,重摧在曲軸的圓周運動與活塞往復運動,活塞會產生更多側向力施加於氣缸壁,當然本來引擎運轉就是一種損耗,但比如說油門同樣四分之一轉,兩秒轉過和0.5秒轉過,甚至回油,產生的額外施力不一樣,新車還是稍微保守些好,但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的訓車過度保守,有人怕山路,那家住山上的人都不用牽新車,應該了解車性之後(每個人不一樣),就要跑跑有坡度,山路也是輪胎磨合,檔車更該各個檔位運作(速克達就皮帶與盤子磨一磨),不用刻意,但走走停停或者山路的狀況自然應對(一如之前有人開車熱車,特地停著熱車,但現在多建議不要過度加速來熱車即可。)。

新車也不是覺沒問題,有些機車還有招回動作,之前買一台新的國民車送媽媽,訓個一個月才送交給媽媽,結果在煞車時發現有異音,後來是後輪軸承有問題,直接到經銷商換新的,不過夥計竟然軸距沒有按照兩邊刻度調整,金害。

不過造車工藝如何精進。最重要還是要了解車性,同樣一款車,車性都不一樣,尤其是年輕人(若以有駕照之後,個人覺得最危險是18~20歲,接下來到22歲。這個年齡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呀。),新聞常見牽車沒幾天就發生死亡車禍,每個熱血男兒都不免會操車,但是必須在充分訓車與了解車性之後,在安全份際下運行。很重要所以要用紅字。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狂操之下給你刮個一條就得不償失 既然都買新車還是照手冊進行磨合會比較好


其實,換氣缸就好,還可以提升排氣量咧,
但是換大氣缸,怕的就是您提到的散熱問題。
不過最重要還是安全問題。
手冊一定是最保守狀況,但每樣機件與組裝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怕有些小壞蛋影響到整台車的安全性,新車還是要注意車的性能與狀況。

至於縮缸之類的,以氣冷的而言,機油有確實潤滑,根本不會壞,像小狼加回鍋油。
我之前一台越野機車,四天三夜林道之旅一千多公里,油從一公升剩400CC,最後一天從利嘉林道狂飆回宜蘭也沒事。
不過曾經有人小綿布不小心進入油底殼,幫浦打上氣缸蓋頭阻塞,縮缸!
水冷的,我曾低速在找無線電發報器,沒有氣流散熱,最後水冷爆漿,如果沒有注意可能就是溫度提升到縮缸。
所以呀,新車也不能太低速,尤其強制氣冷或水冷的。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