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eophotography wrote:
訓車期還有積熱的問題 機械在運轉有最佳化的公差 但是機械加工出來如果剛好做到那個尺寸 就代表經過一段時間磨耗 刀具痕被磨掉後公差就變大了 氣密震動壽命都會受影響 為了這原因機件加工都會做的稍微緊一點 比較緊的間隙就會產生比較大的摩擦熱量 要是長時間油門大開來騎就不好了
說實在的汽缸搪出來都要經過刷缸產生交叉紋路 你自己拿一把鐵刷個鐵罐看看 那些不起眼的刷痕看來很淺 氣缸可能十萬公里那些刷痕還不會完全磨掉 如果新車加工或組裝過程有什麼問題 狂操之下給你刮個一條就得不償失 既然都買新車還是照手冊進行磨合會比較好
大大的回答蠻有參考性的.
外國對於引擎的 run-in (break-in) 也是眾說紛云, 即使是維基百科上也呈現這樣子
的資訊. 更別說(外國)論壇上的都說法不一, 有的人也是建議要磨合, 有的也說不用.
以前在做模具時, 老師傅就會談一些加工間隙的技巧, 在一些關鍵地方, 加幾條或減幾條,
可以讓模具在密合以及壽命上有較好效果, 在壽命上也會有改善, 所以有時會留點料讓公母
模在上機射出時兩者自己去壓去磨, 用一陣子, 自然會磨到最適的角度. 像氣門, 活塞環
處, 公差就抓緊一點, 留在 run-in 時磨合適形. 引擎跑一陣子, 磨到恰好時, 引擎的
磨擦熱生成會減少, 摩擦阻力也會減少, 磨到恰好後引擎最好用, 出力也會較大.
Moto7 有篇 G6 的馴車報告, 裏面說明了馴車 1500 公里後上馬力機的馬力差異, 大約
就說明了此點 (我自己也在馴新牽的 G6). 而自己開的手排車也有類似經驗, 就是新車一
桶油的里程會在引擎磨開後變得可以跑更遠, 跟同款車多數車友的經驗一樣... (不過前者
較客觀, 是用馬力機去量; 後者也可能是因為開得更上手, 換檔配速操作更純熟所致)
我覺得在磨擦熱的部分, 特別需要注意. 磨擦生出的熱跟幾個變數有關: 接觸面積大小,
接合面壓力, 磨擦(接合面錯動)速度. 磨耗過程必然生熱, 但我們希望這個熱能一直有效
排掉, 不要一直造成溫度累積上升, 當油門催很大時, 缸壓也很大, 那受壓力的磨擦接觸
面承受的壓力也大, 如果再配上高轉速, 在磨擦面的溫度累積情況就較不利. 可以自己用
乾燥無溼的手掌壓合去撮動生熱看看, 壓合力道跟撮動速度不同, 掌面溫度上升快慢也不同.
磨合期內也不是說就不能重催, 而是不要高轉速重催撐太久時間, 要讓磨擦面有機會減輕
磨擦, 得到休息與散熱. 機件切削或研磨加工過的面, 也很難是絕對平整或正圓, 這種情況
下, 接觸面各區域的受到的壓力不一定一致, 磨擦熱生成的區域也不會一致, 還是需要磨到
兩者互相適形, 接觸面壓力平均分散一點較好.
現在的機械加工公差控制都很不錯了, 上面問題應不致太嚴重, 不然暴力馴車法的車友恐怕
車子早掛了吧...
